导图社区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讲述了教育目的和学前教育目标、学前儿童体育、学前儿童智育、学前儿童德育、学前儿童美育。
编辑于2021-12-20 08:58:12第四章: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
第一节:教育目的和学前教育目标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概念
教育目的表述教育造就人的质量规格
构成
⒈两部分
①一是人的身心素质的规定性,包括知识、能力、品德、审美、体质等方面的发展,这是教育目的的核心成分。
②二是人的社会价值的规定性,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⒉四层次
①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决策规定,是对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提出的统一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
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包括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技校和专科教育、大学教育等。
③各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是指不同年龄段的培养目标,如幼儿园小、中、大班的教育目标。
④学科教育目标。指每一学习领域或科目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目标。
二、世界一些国家学前教育目标的走势
总结:⒈强调儿童的整体发展,要为儿童提供能够促进他们身体、情感、社会性、认知等方面发展的活动和体验。 ⒉前期学前教育以智育为中心,忽视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后期强调完整儿童的培养。 ⒊强调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第一环应该发挥的作用,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㈠美国学前教育目标
⒈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以儿童个体发展的水平为基础,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鼓励他们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⒉鼓励儿童与别人相互作用,帮助儿童学会友好地与同伴交往,能够相信成人,并能对成人的各种要求做出反应,有责任感。
⒊帮助儿童理解并尊重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其他儿童的种族文化。
⒋鼓励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需要,学会与人分享和合作。
⒌提高儿童肢体动作的准确性、手眼动作的协调性,发展儿童的独立精神和探索精神。
⒍培养儿童学习的技能,如前读、写、算的技能,但不要强迫他们去学习,使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成长速度来进行学习。
⒎通过游戏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并帮助儿童对知识经验进行总结、分类;增进儿童的友谊,发展儿童的自尊心、想象力和创造力。
㈢日本学前教育目标
⒈为了儿童健康、安全和幸福地生活,要培养其基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奠定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⒉培养儿童对人的爱心和信赖感,形成其自立和合作的态度以及初步的道德观念基础。
⒊培养儿童对自然等身边事物的兴趣和爱好,使其产生对这些事物丰富的情感和初步的思考能力。
⒋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对语言的兴趣和关注,形成儿童乐于通过说、听进行交流的态度和语言感觉。
⒌通过多种多样的体验,培养儿童丰富的感受性,使儿童富于创造性。
㈡英国学前教育目标(分为六大领域)
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
交流、语音和读写
数概念发展
创造性发展
身体发展
三、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
㈠3岁前的教育目标
培养小儿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发展,为造就体魄健壮、智力发达、品德良好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打下基础。
㈡幼儿园教育目标
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2001《纲要》:从健康、语音、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出发。
健康 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语言 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社会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科学 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意识。 艺术 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㈢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特点
⒈将全面发展定位为各年龄阶段教育的目标
重智育轻德育,重智育轻体育,重知识轻能力的原因: ⒈传统文化的影响 ⒉应试教育的压力
⒉学前教育目标体现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
⒊学前教育目标与小学教育目标相接轨
第二节:学前儿童体育
一、学前儿童体育的内涵
学前儿童健康的标志是体格发育正常,体态无缺陷, 各项体能达到年龄标准,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精神饱满、愉快,有一定的控制力。 包括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大方面。
二、学前儿童体育的重要性
㈠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
⒈神经系统特点
⒉骨骼和肌肉系统的特点
青枝骨折
⒊心血管系统的特点
⒋呼吸系统的特点
⒌消化系统的特点
⒍病理特点
㈡儿童情绪、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㈢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需要
三、学前儿童体育的目标
㈠保护儿童的生命,促进儿童身心的正常发育
放在首位
㈡关注儿童积极情绪的培养
㈢养成儿童基本的卫生习惯
㈣发展基本动作,增强体质,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㈤进行安全教育
四、学前儿童体育的实施要领
㈠提供安全的、适宜的儿童做身体运动的良好环境和设施
⒈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的房屋、设备
⒉安全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场地和设备
㈡坚持卫生保健的常规工作
㈢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
⒈符合儿童生理特点
⒉考虑季节的变化、地区特点和家长的需要
⒊考虑保教结合
㈣坚持户外活动,开展有趣味的、多样的体育活动
⒈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要注意科学性和安全性
⒉体育活动的兴趣性
⒊体育活动的开展要结合本园、本地的特点和传统
㈤关注体弱儿、患病儿和有心理障碍儿童在体育活动中的特殊需要
第三节:学前儿童智育
一、与智育相关的概念
智育:是儿童全面发展中的重要部分,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使学习者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促进学习者智力的发展。 智育与其他各育是相辅相成,互为基础的
㈠知识
含义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人心理活动的内容。(知识的形成是人类实践的结果。)
分类
从类别来看
人类社会的知识
自然的知识
社会的知识
从人对事物反映的深度来看
感性知识
理性知识
从获得知识的途径来看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㈡技能
含义
人们为达到认识或改造客观事物的目的而经常运用的具体行动方式便是技能。
分类
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的智力技能
在大脑控制与调节下身体的操作技能
㈢智力
可以说是人认识事物的能力。 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要素,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
二、正确理解学前儿童智育,树立正确的智育观
双减政策
关键在于帮助儿童获得周围生活中多方面的感性经验,发展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的兴趣。
智力的发展与知识技能的掌握是辩证统一的。
儿童的智力发展依赖与儿童本身主动的活动,依赖于儿童与外界的多种人和事之间的相互作用,依赖于个体经验的不断丰富,通过同化顺应,使认知能力不断提升。
注重在教育中发挥儿童的主动性,提供多种多样的物品和活动让儿童动手动脑,实际操作、探索,使他们的智力得到真正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智育的重要性
㈠学前儿童具有认识外部世界的巨大潜能,感知觉、动作、语音等处于发展的最佳期
㈡适当的早期学习有助于日后学习能力的发展
㈢智育为儿童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四、学前儿童智育的目标
㈠认识周围环境中的事物、现象,并拓展视野,丰富启蒙知识,学习一些科学技能
㈡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智能如感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
㈢发展语音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培养儿童阅读图书的兴趣
㈣培养学习的兴趣、自主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学前儿童智育实施的要领
㈠使儿童通过直接感受和体验认识周围生活自然和社会的事物和现象,获得直接经验和初步的概念
㈡鼓励儿童主动学习
㈢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动手操作和多种活动中学习
㈣鼓励儿童运用语音、绘画、肢体动作及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㈤提供丰富和有层次的玩具和材料给儿童摆弄和操作,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㈥以积极的态度和巧妙的方式回应儿童的问题
⒈耐心倾听儿童的问题,支持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
⒉通过设置问题箱来搜集儿童的问题
⒊通过多种方式来回答儿童的问题
第四节:学前儿童德育
一、学前儿童德育的内涵
道德: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
二、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意义
㈠学前儿童品德教育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特殊意义(道德危机、独生子女家庭等)
独生子女问题: ⒈独生子女具有聪明活泼、知识面开阔等优势 ⒉交往中出现交往能力、独立性以及个性方面较为弱势,容易出现自私、霸道、胆小、生活能力差等行为 道德危机: 家长普遍具有望子成龙的心态,把学习文化知识技能技巧看作儿童发展的首要目标,观念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德育的弱化和边缘化。
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是未来教育的四大基础支柱。
⒉学前儿童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不仅重视儿童智力开发,身体锻炼,同样也要重视儿童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养成。
㈡学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辅相成
⒈学前儿童的道德行为发展是与其认知、语言、自我意识与个性的发展相辅相成的。
⒉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
⒊学前期儿童口语发展处于敏感期,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⒋儿童自我意识与个性发展也为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提供了条件。
三、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目标
㈠良好的生活习惯
包括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生活自理和自我保护)、良好的卫生习惯、文明的行为习惯三个方面。
㈡有礼貌的行为
㈢友好的交往行为
㈣学会分享与合作
㈤良好的学习习惯
㈥独立性和自信心
四、学前儿童德育实施的要领
㈠创造充满爱和尊重的精神环境
⒈爱心和“教育爱”
学前教育对儿童的爱不同于母爱,它高于一般父母的爱,构成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⒉爱心和童心
童心是教师通往每个孩子心灵世界的桥梁。
⒊爱心和尊重儿童
⒋爱心和严格要求
㈡强化榜样的作用与力量
㈢运用鼓励、赞美促使儿童养成好行为
㈣专门的德育活动和生活中的德育相融合
㈤适应儿童个性差异的教育技巧
㈥善于运用多种教育方法
⒈故事法和讨论法
⒉移情训练法
①认知提示
②情绪追忆
③情感换位
④巩固深化
⑤情景表演
⒊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后的心理效应
①及时模仿和简单再现
②认同
③内化
⒋行为练习法
⒌发泄法
㈦坚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幼儿园应该与家庭保持教育上的一致和配合。
第五节:学前儿童美育
一、美育的内涵
美育即审美教育(培养年轻一代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日常生活、艺术作品等美的感受。培养他们爱美、审美的情趣,表现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或体会。
美感特征:直觉性、情感性、社会功能性、主体性
美的表现形态
⒈自然事物和现象的美
⒉社会生活中事物和现象的美
⒊日常生活中的美
⒋在艺术作品中表现的美
二、学前儿童美育的意义
㈠美育具有独立的功能
㈡美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催化剂
⒈儿童美感与道德感常常在同一过程中实现
⒉美育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现代对人脑的研究认为: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分别掌管言语的逻辑思 维(左脑)(语言和逻辑)和非言语的空间感知觉和形象思维(右脑)(艺术活动)。
⒊美育丰富着儿童的生活,引起积极愉快的情绪,使儿童精神饱满,心情舒畅,以调节疲劳,促进健康
三、学前儿童美感发展的特点
㈠学前儿童美感与积极的情绪体验相伴随
㈡学前儿童美感较为肤浅表面
㈢学前儿童以动作、表情、活动表达美感
四、学前儿童美育的目标
㈠培养儿童对美的兴趣和初步的感受美的能力
㈡培养儿童表现美的情趣和创造能力
五、学前儿童美育的实施要领
㈠美化生活环境,引导儿童欣赏体验环境的美
㈡大自然是美育的丰富资源,引导儿童感受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美
㈢选择社会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和人物感染儿童
㈣充分利用多姿多彩的艺术作品和组织儿童参与艺术活动,提升儿童美的感受力和美的表现力、创造力
㈤适应儿童艺术活动的不同兴趣,给予区别对待
㈥在节日活动、娱乐活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引导儿童感受美和表现美
⒈就我们当代社会来说,对新生一代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在身体、智力、品德和美感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