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八下物理
八年级下册物理 北师大版本 需要的自取!
编辑于2022-09-04 20:52:21 北京市人教数学必修一(B版) 第二章等式与不等式知识梳理,包括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解集、方程组的解集、不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等等。
人教数学必修一(B版)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1.1.1集合及其表示方法、1.1.2集合的基本关系、1.1.3集合的基本运算等。
“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均离不开太阳。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体运动、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是地质作用中外力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各种外力作用共同改变着地表形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人教数学必修一(B版) 第二章等式与不等式知识梳理,包括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解集、方程组的解集、不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等等。
人教数学必修一(B版)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1.1.1集合及其表示方法、1.1.2集合的基本关系、1.1.3集合的基本运算等。
“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均离不开太阳。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体运动、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是地质作用中外力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各种外力作用共同改变着地表形态。
八下物理
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
凸透镜
定义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会聚作用
通过凸透镜的折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而言,是会聚了一些或发散程度减小了一些
会聚作用并不等于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都是会聚光束
三条特殊光线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
2.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方向不变
3.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凸透镜成像规律
名词
1.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
2.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v
3.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f
4.正立或倒立
5.放大或缩小
6.实像或虚像
实像:能用光屏承接,又可以用眼睛看到
总是倒立的
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不能用光屏承接
总是正立的
成像规律
成像图
说明
实像
1.实像必倒立
2.物与像分局透镜两侧
3.放大、等大。缩小
4.物体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像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且像越来越大
5.实像移动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反
虚像
1.虚像必正立
2.物与像位于透镜同侧
3.一定是放大的
4.物向透镜移动,像也向透镜移动,且像越来越小
5.虚像移动方向跟物体移动方向一致
透镜一部分被遮挡(或破裂去掉一部分),仍生成完整的像,只不过像变暗
凸透镜成像实验
注意事项
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光屏得不到像的原因
1.蜡烛在焦点以内
2.烛焰在焦点上
3.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4.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屏无法移动到该位置
应用
近视眼
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形成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使来自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
矫正:佩戴凹透镜
远视眼
只能看清远处物体,看不清近处物体
形成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使来自近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
矫正:佩戴凸透镜
明视距离
在距眼睛25cm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最清楚,因此,25cm的距离叫作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
近视眼的明视距离小于25cm
远视眼的明视距离大于25cm
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发散作用
通过凹透镜的折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而言,是发散了一些或会聚程度减小了一些
发散作用并不等于通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都是发散光束
三条特殊光线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2.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方向不变
3.延长过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透镜及相关概念
透镜:利用光的折射来工作的光学元件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主光轴:透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每个透镜都有一个主光轴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透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字母:O)
焦点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汇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凹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变得发散,且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汇聚点,叫凹透镜的焦虚点
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第七章 运动和力
牛顿的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定义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
力维持物体运动还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表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物体不受力也能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力
实际上不受任何外力的物体是没有的
惯性
定义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对惯性的正确认识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惯性的利用
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
人骑车时,当自行车运动起来后,人停止蹬车,自行车仍会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并不会立即停下
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时,由于受力的作用,衣服离开原地,但灰尘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仍留在原地,这样可使衣服与灰尘分离
对于有益的惯性,我们往往想办法来增大它,惯性只与质量有关,因此通过增加质量来增大惯性
惯性的危害
惯性对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例如
汽车本身也有惯性,刹车后很难立即停下,还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容易导致车祸的发生
防止惯性的危害
例如
为了防止汽车在突然刹车或突然减速时对人造成伤害,强制司乘人员使用安全带,并在汽车上安装安全气囊;另外还对汽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
力与惯性
惯性不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必然要涉及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单独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的作用。
每个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不能把惯性说成是:“惯性力”“受到惯性作用”或“克服物体的惯性”一般只能说“具有惯性”
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
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两个力大小相等
两个力方向相反
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
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叫平衡状态
平衡力
若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状态,我们就把这几个力称为平衡力,这几个力的合力为零。牛顿第一定律中“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可以理解为“物体受到了平衡力的作用”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相同点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一般产生不同效果
相互平衡的两个力
共同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一个力消失,另一个力可以存在
两个力共同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使物体保持平衡
摩擦力
产生条件
两物体接触面粗糙不平
两物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
两物体之间相互挤压发生弹性形变接触面上有压力产生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接触面粗糙
压力大小
作用效果
总是阻碍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方向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增大压力
变滚动为滑动
减小有益摩擦的方法
使接触面变光滑
减小压力
用滚动代替滑动
使接触面分离
种类
滑动摩擦力
定义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产生条件
两物体相互接触挤压
接触面粗糙
有相对运动
方向
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
定义
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
产生条件
两物体相互接触挤压
有相对运动趋势
方向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滚动摩擦力
定义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第九章 机械和功
杠杆的定义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称为杠杆
杠杆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五要素
杠杆的平衡条件
F₁L₁=F₂L₂
F₁/F₂=L₂/L₁
成反比
杠杆的应用
用钉锤撬钉子(省力杠杆)
跷跷板(等臂杠杆)
钓鱼竿(费力杠杆)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的三种情况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l₁>l₂,F₁<F₂)(省力杠杆,费距离)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l₁<l₂,F₁>F₂)(费力杠杆,省距离)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l₁=l₂,F₁=F₂)(等臂杠杆,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功率(power)的定义
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功率
功率的公式
p:功率 w:功 t:时间
p=w/t
推导公式
功率的单位
焦/秒(J/S)(1J/S=1W)
功率的决定因素
(1)功的大小,(2)做功时间的长短
有用功、额外功与总功
有用功:对人有用的功(W有)
额外功:对人没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W额)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W总)
有用功、额外功与总功的公式
W有
Gh
W额
✘
W总
W总=W有+W额
机械效率
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公式:η=W有/W总
η值越大,表明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比例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特点: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都小于1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有距离无力
有力无距离
力与距离垂直(垂直无功)
功的计算公式
W:功 F:力 s=距离 G:重力 h:高度
重力做功
W=Gh
摩擦力做功
W=fs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功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滑轮的定义
定滑轮
在使用过程中,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动滑轮
在使用过程中,轴随着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
滑轮组
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装置
滑轮的公式
定滑轮
F=G(理想)s=h(任何)
动滑轮
F=G/2(理想)s=2h(任何)[F=G总/2(G总=G物+G轮)]}半理想
滑轮组
F=G/n(理想)S=nh(任何)F=G总/n(半理想)
滑轮的作用
定滑轮
改变作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
更省力
既能改变力的方向,又能省力
滑轮
定滑轮(等臂杠杆)
动滑轮(省力杠杆)
滑轮组
机械能
能量: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动能
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决定因素: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运动速度
势能
重力势能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决定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
弹性势能
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决定因素:弹性形变的大小和材料
机械能的实验结论
动能
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重力势能
物体被举的越高,质量越大,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机械能的转化
动能转重力势能:速度减小,所处的高度增加
重力势能转动能:所处的高度减小,速度增大
动能转弹性势能:速度减小,形变增大
弹性势能转动能:速度增大,形变减小
机械能守恒
在只有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机械能守恒
重力势能转动能,不考虑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机械能守恒
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做热运动时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等因素有关
第八章 压强与浮力
压强
引入原因
方便比较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
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特点
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探究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猜想
与受力面积有关
与压力大小有关
方法
转换法
控制变量法
步骤
将小桌正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凹陷程度
将小桌正放在海绵上并放砝码观察海绵凹陷程度
将小桌倒放在海绵上并放砝码观察海绵凹陷程度
结论
与受力面积有关
与压力大小有关
公式
单位
帕(Pa)
牛每平方米(N/㎡)
增大压强
增大压力
增大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
减小压力
减小受力面积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特点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实验
悬挂两张纸,然后向中间吹气,两张纸合拢
应用
飞机
喷雾器
车站安全线
大气压强
产生原因
气体有流动性
气体具有重力
特点
同于液体压强
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
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
第一次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托里拆利实验
概述
在长约一米、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内水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760mm,把玻璃管管倾斜竖直高度差不发生变化。
应用
高压锅
水泵
液体的压强
产生原因
液体有流动性
液体具有重力
特点
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探究
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
猜想
与液体深度有关
与液体密度有关
方法
转换法
控制变量法
主要器材
微小压力计
步骤
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改变探头的方向
增大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
把探头放在同一深度的不同液体中
结论
与液体深度有关
与液体密度有关
公式
p=ρgh
连通器
定义
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特点
当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各部分中的液面高度相平
应用
船闸
浮力
定义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
产生原因
由于液体深度不同,压强互通,使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压力F1与向下的压力F2大小不同
浮力的实质是一个压力差,
影响因素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所受浮力就越大
设计实验时应使用控制变量法
阿基米德原理
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该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浮力的计算
压力差法
称量法
原理法
平衡法
浮力的应用
沉浮条件:当物体浸没时
应用
轮船能够浮在水面上,是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排开水的体积,从而增大浮力
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和下潜的
气球和飞艇内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所以能飘在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