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小学教资科目一职业理念要点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尊重学生的意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原则的教育公正(教育公正:即面向全体学生)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内容简介本章考查考生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掌程度,要求考生具有教育基本理论义务教育教育目的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
对学生的f教育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怎样做人,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要注重心理素质,因此老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时刻关注每..
教学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心阶段,教学实施策略的选择既要符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又要考虑在特定教学环境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其他专业的课堂教学提供规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职业理念
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实质(材料)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一视同仁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新的(要支持)、动手做、走出去
背(提素个性创两全)
素质教育的外延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材料)
宏观层面——国家政策的保障
中观层面——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与价值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提倡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内容的综合 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国家 地方 学校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材料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考虑学生意见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材料中:教给学生方法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材料中: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材料中:关注学生的情绪、感情、道德、人格
背(学习过人)
微观层面——学校作用的发挥
学校管理者转变教育观念
开展校外、课外教育活动
做好班主任工作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
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会犯错(容错)
学术是独立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有情绪、有个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因材施教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换位思考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尊重学生的意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保护学生的权力
背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内涵:成绩+其他
构成:德智体美劳
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原则的教育公正(教育公正:即面向全体学生)
入学机会均等 满六周岁可以免试就近入学
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一视同仁
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 每个人都可以在天赋基础上达到本应该可以达到的水平
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性别差异
民族差异
地域差异
家庭背景差异
身心发展水平差异
教师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
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优化课程
自制教具
编写教材
引入课程资源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背(见醋放盐)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背(赞助盒饭)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复杂性、创造性
连续性、广延性
长期性、间接性
主体性、示范性
个体性、群体性
教师的专业发展
福特和布朗的三阶段理论
关注生存阶段——人际关系
关注情景阶段——考试成绩
关注学生阶段——因材施教
斯德菲的五阶段理论
预备生存阶段——有活力
专家生涯阶段——有水平
退缩生涯阶段——倦怠感
更新生涯阶段——重新振奋
推出生涯阶段——离开岗位
叶澜的五阶段理论
”非关注“阶段——正式教师教育之前
”虚拟关注“阶段——师范学校学习阶段
”生存关注“阶段——新任教师阶段
”任务关注“阶段——关注教学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自我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