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对外汉语教育引论
绪论+语言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对外汉语教育引论,详细的总结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基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编辑于2022-09-09 16:39:01 山西本书共五篇十章,从对外汉语教师进修的需要出发,以作者所主张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为纲,较系统地论述了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发展简史和现状,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
本书共五篇十章,从对外汉语教师进修的需要出发,以作者所主张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为纲,较系统地论述了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发展简史和现状,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力图做到史、论结合,总结我们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与适当介绍国外的新理论相结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书共五篇十章,从对外汉语教师进修的需要出发,以作者所主张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为纲,较系统地论述了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发展简史和现状,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
本书共五篇十章,从对外汉语教师进修的需要出发,以作者所主张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为纲,较系统地论述了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发展简史和现状,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力图做到史、论结合,总结我们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与适当介绍国外的新理论相结合。
第一章 对外汉语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学习顺序) 双语或多语现象
母语和外语(国家界限) 第一语言≠母语 第二语言≠外语
本族语(母语)和非本族语
目的语: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学科名称的讨论
对外汉语教学 1982年提出
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
优点: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
局限性:①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②对外二字无法为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同行所使用,因此只适用于中国
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简化,这一名称在国际场合用的较多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最为精确地指称这一学科的性质和内涵
在中国进行的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 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 还包括与之性质大体相同的对我国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
应用语言学 使用最早,最为普遍的名称
对外教学(法)
是国外语言教学界广泛使用的名称
只强调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层次
外语教育学和教育语言学 反映了在这门学科的定位问题上的不同意见
第二语言教学
不足:反映不出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层次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提出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
任务: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对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对外汉语教学。
因素
内部
学习者和教师 第二语言的汉语 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
外部
基础学科 语言环境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体系
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各种语言教育体系模式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
对外汉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
对外汉语的特点(6)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特点
对外汉语教育是专门的学科
对外汉语教育是综合的学科
对外汉语教育是应用的学科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定位和争论
“小儿科”论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学科”论
“应用语言学学科”论
学科定位—语言教育学科 对外汉语教育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的第二语言教育的分支学科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一) 理论语言学 具体语言学
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汉语教学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是语言结构的本质属性。符号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的物质形式是声音,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语言中的音和义的关系也完全是约定俗成的,由社会习惯所定的。
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
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 从言语中接触到的大量语言,事实应当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
语言有生成性
人的大脑所储存的不是每天要用的具体话语,而是规则系统。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
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中国对语言的研究是从训诂学、文字学开始的 最早的辞书《尔雅》出现在秦汉之交 西汉杨雄的《方言》是中国第一部在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的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 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按形义关系编排的字书
语言研究的三大中心: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希腊
历史比较语言学
中心在德国。该学派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了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了语言的谱系分类。
最初的是英国学者琼斯于1986年发表论文,提出印度的梵语与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语等有共同的来源,这一惊人的发现,揭开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序幕。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为19世纪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德国语言学家格里姆和葆朴
19世纪中期,德国学者施莱赫尔提出了语言的“谱系树”理论,并画出了印欧语系谱系树形图。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被认为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局限性;它强调了语言的历史比较,忽视了语言的共时研究;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缺乏对语言系统性的研究。
结构主义语言学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被奉为语言学的圣经。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核心是语言是符号系统,这一系统由很多小系统组成 符号是由能指(形式)和所指(概念)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任意性的,一旦形成以后又是约定性的 符号系统内部的语言单位之间存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区分“历史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演变的“动态语言学”)和“共识语言学”(研究语言在某一时期的状态的“静态语言学”),主张对语言进行共识研究。
在30年代有三个学派,布拉格功能语言学派、哥本哈根语符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转换生成语法
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猛烈抨击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
是当代语言学中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功能主义语言学
韩礼德强调语言的社会性,语言的本质功能是社会交际功能。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二)
功能主义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乔姆斯基在60年代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
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
美国语言学家卡纳尔概括了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
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
韩礼德认为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掌握的七种功能:工具功能,控制功能,交往功能,表达个体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信息功能。
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
语篇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萨克斯指出会话的特点是“话轮替换”发话人从头至尾连续的一段话称为一个“话轮”。会话中每次需保持一人说话;发话者与受话者不断的变换角色,轮流发话。会话结构的基本单位是“毗邻应对”
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认为人们所说的话语能同时进行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直接表达的字面意思)言外行为(隐含的真正意思)和言后行为(对说话人产生的影响)
会话含义的研究就是对会话中说话者的言外之意的研究。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合作原则包括四个准则: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
我国语言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标志是1898年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马建忠《马氏文通》的出版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
语音 词汇 语法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
语音 词汇 语法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教育的作用与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作用
社会: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个人:使人类自身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科学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所需要的人才。
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
教育过程与教育原则
教学和教学论
对教学活动规律的探究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与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的模式
17世纪伟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划时代的著作《大教学论》建立教学论开始。
传授式;传统的模式,也是迄今影响最大的一种模式
活动式
发现式
发展式
启示:应当提倡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要强调辩证法,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
教育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与理论知识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
统一的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直观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教育内容与课程论
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
教育史上有多种课程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学科课程理论和活动课程论。
教学方法
影响教学方法的因素
教学理论以及学习理论的发展
教学手段不断的改进
课程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启发式
以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为依据分类
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第二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和现状 开始于1950年,以1978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
开创对外汉语教育事业
1.初创阶段(1950—1961)
1950年成立的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于1951年初正式开课,拉开了新中国外国留学生汉语预备教育的帷幕。
1958年出版我国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
2.巩固阶段(1962—1966)
标志:1962年6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3.恢复阶段(1972—1977)
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 1978年
1.构建学科理论框架年代(80年代) 特点3
2.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90年代)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学科地位
学科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
学科理论体系
教师队伍建设
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
新世纪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1.语言教育的重要作用3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的重要性: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
1.对外汉语教学与世界汉语教学的关系
2.世界汉语教学的现状与特点(3)
第一章 对外汉语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学习顺序) 双语或多语现象
母语和外语(国家界限) 第一语言≠母语 第二语言≠外语
本族语(母语)和非本族语
目的语: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学科名称的讨论
对外汉语教学 1982年提出
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
优点: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
局限性:①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②对外二字无法为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同行所使用,因此只适用于中国
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简化,这一名称在国际场合用的较多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最为精确地指称这一学科的性质和内涵
在中国进行的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 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 还包括与之性质大体相同的对我国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
应用语言学 使用最早,最为普遍的名称
对外教学(法)
是国外语言教学界广泛使用的名称
只强调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层次
外语教育学和教育语言学 反映了在这门学科的定位问题上的不同意见
第二语言教学
不足:反映不出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层次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提出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
任务: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对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对外汉语教学。
因素
内部
学习者和教师 第二语言的汉语 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
外部
基础学科 语言环境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体系
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各种语言教育体系模式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
对外汉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
对外汉语的特点(6)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特点
对外汉语教育是专门的学科
对外汉语教育是综合的学科
对外汉语教育是应用的学科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定位和争论
“小儿科”论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学科”论
“应用语言学学科”论
学科定位—语言教育学科 对外汉语教育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的第二语言教育的分支学科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一) 理论语言学 具体语言学
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汉语教学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是语言结构的本质属性。符号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的物质形式是声音,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语言中的音和义的关系也完全是约定俗成的,由社会习惯所定的。
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
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 从言语中接触到的大量语言,事实应当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
语言有生成性
人的大脑所储存的不是每天要用的具体话语,而是规则系统。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
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中国对语言的研究是从训诂学、文字学开始的 最早的辞书《尔雅》出现在秦汉之交 西汉杨雄的《方言》是中国第一部在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的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 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按形义关系编排的字书
语言研究的三大中心: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希腊
历史比较语言学
中心在德国。该学派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了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了语言的谱系分类。
最初的是英国学者琼斯于1986年发表论文,提出印度的梵语与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语等有共同的来源,这一惊人的发现,揭开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序幕。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为19世纪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德国语言学家格里姆和葆朴
19世纪中期,德国学者施莱赫尔提出了语言的“谱系树”理论,并画出了印欧语系谱系树形图。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被认为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局限性;它强调了语言的历史比较,忽视了语言的共时研究;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缺乏对语言系统性的研究。
结构主义语言学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被奉为语言学的圣经。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核心是语言是符号系统,这一系统由很多小系统组成 符号是由能指(形式)和所指(概念)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任意性的,一旦形成以后又是约定性的 符号系统内部的语言单位之间存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区分“历史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演变的“动态语言学”)和“共识语言学”(研究语言在某一时期的状态的“静态语言学”),主张对语言进行共识研究。
在30年代有三个学派,布拉格功能语言学派、哥本哈根语符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转换生成语法
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猛烈抨击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
是当代语言学中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功能主义语言学
韩礼德强调语言的社会性,语言的本质功能是社会交际功能。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二)
功能主义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乔姆斯基在60年代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
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
美国语言学家卡纳尔概括了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
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
韩礼德认为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掌握的七种功能:工具功能,控制功能,交往功能,表达个体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信息功能。
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
语篇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萨克斯指出会话的特点是“话轮替换”发话人从头至尾连续的一段话称为一个“话轮”。会话中每次需保持一人说话;发话者与受话者不断的变换角色,轮流发话。会话结构的基本单位是“毗邻应对”
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认为人们所说的话语能同时进行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直接表达的字面意思)言外行为(隐含的真正意思)和言后行为(对说话人产生的影响)
会话含义的研究就是对会话中说话者的言外之意的研究。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合作原则包括四个准则: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
我国语言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标志是1898年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马建忠《马氏文通》的出版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
语音 词汇 语法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
语音 词汇 语法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教育的作用与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作用
社会: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个人:使人类自身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科学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所需要的人才。
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
教育过程与教育原则
教学和教学论
对教学活动规律的探究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与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的模式
17世纪伟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划时代的著作《大教学论》建立教学论开始。
传授式;传统的模式,也是迄今影响最大的一种模式
活动式
发现式
发展式
启示:应当提倡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要强调辩证法,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
教育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与理论知识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
统一的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直观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教育内容与课程论
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
教育史上有多种课程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学科课程理论和活动课程论。
教学方法
影响教学方法的因素
教学理论以及学习理论的发展
教学手段不断的改进
课程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启发式
以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为依据分类
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第二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和现状 开始于1950年,以1978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
开创对外汉语教育事业
1.初创阶段(1950—1961)
1950年成立的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于1951年初正式开课,拉开了新中国外国留学生汉语预备教育的帷幕。
1958年出版我国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
2.巩固阶段(1962—1966)
标志:1962年6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3.恢复阶段(1972—1977)
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 1978年
1.构建学科理论框架年代(80年代) 特点3
2.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90年代)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学科地位
学科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
学科理论体系
教师队伍建设
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
新世纪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1.语言教育的重要作用3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的重要性: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
1.对外汉语教学与世界汉语教学的关系
2.世界汉语教学的现状与特点(3)
MMnaAe8S
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