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佛教的财富观
佛教的财富观,怎样看待财富财富与道德修行?佛教徒能否追求财富?怎样追求财富?一篇思维导图带你详细了解!
编辑于2022-09-09 17:52:42 江苏省佛教的财富观
【一·怎样看待财富】1. 佛教说财富如同毒蛇,应该怎么理解?财富为什么会变成万恶之源,给我们带来致命的伤害?在现实生活中有实例吗?什么是净财?我现在拥有的财富是净财吗?
毒蛇
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尤其值得重视,金钱的诱惑和贫富分化带来的危机感,双重地困扰着人们
其次,是不正确的使用。如果拥有财富而没有健全的心智,没有处之泰然的超脱,就很可能在金钱的蛊惑下失去理智
第三,是对财富的执著。由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如果将积聚财富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那么一旦失去财富,就会失去整个精神支柱,这样的人生无疑是可悲的。
净财
佛经中,有“净财”之称。所谓净财,就是清净的财富。净财不但是维持生计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能利益社会、造福人类
只有通过勤劳、智慧获得的财富,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不必任何后顾忧。
要懂得合理使用,和地球的资源一样,人的福报也是有限的,过分放纵自己的欲望,不仅对身心有百害而无一益,更会将幸福提前支取。
对财富不能有贪著之心。我们要认清财富的实质,了知财富的无常不定,而不是把它看作永恒的 ;了知财富在人生中的局限性,而不是把它视为唯一的。当我们真正将财富视为身外之物时,才不会被它所伤害。
只要是通能合理地分配使用,以此造福社会,没有贪著之心,我们就是财富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我们所拥有的财富就不是毒蛇而是净财。
【二·财富与道德、修行】2. 在追求财富和道德、修行的关系上,存在哪些片面的认识?学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财富关键看自己的发心,具体怎么理解?这和“实现人生价值”是否矛盾?
1.追求财富与道德是否对立
利益是如此地实际而富有魅力,使人很难抵挡它的诱惑,只顾个人利益而不管他人的死活,这种行为不仅和道德相冲突,从究竟意义而言,和利益也是根本对立的
在家居士来说,我们的行为首先要符合法律规范,同时还要符合戒律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利益
追求财富和道德并不是矛盾的。如果说道德是追求利益所应遵循的准则,那么,利益就是道德行为带来的果实和收获
2.追求利益和修行是否对立
佛教将正当的谋生手段称为正命,反之即 为邪命。假如我们放纵自己的欲望,非法求财, 损人利己,这样的行为和修行自然是对立的
能以无常见、无我见、无自性空性见,了知一切有为事相皆如梦幻泡影。所以说,时时保持正念,就是最好的修行。具备了这样的前提,所谓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佛教徒能否追求财富】3. 佛法告诉我们,财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有它的因果之道。其中的因有哪些呢?我能理解吗?想要在人生中拥有福报,我需要在因上做哪些努力呢?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1.人天行中 责无旁贷
于在家居士来说,首先要解决个人生计。与此同时,往往还肩负着家庭责任
如果我们连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都无法维持,本身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并加深社会对佛教徒的误解
身为佛弟子,还要具有助人为乐的情怀,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财力,才能为他们解决现实困难,提供生活保障。
2.出世修行 少欲知足
从修行角度来说,简单的物质条件更容易使人保持内心单纯
佛法提倡的出世修行,是以俭朴的生活方式为原则
我们缺乏相当的定力时,更需要以简单的生活来减少物欲,借助环境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心。
3.积聚资粮 广度众生
在菩萨奉行的六度四摄中,都是以布施为先,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施
发菩提心的人可以去赚钱,可以拥有很多财富。拥有更多财富之后,才有更大的能力帮助众生。
财布施相比,法布施才能令众生真正地离苦得乐。法布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存技能,一是佛法真谛。
学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财富,关键是看自己的发心,看自己是在哪一个层面上修行。
【四·怎样追求财富】4. 非法谋财的现象有哪些?我自己有类似的情况吗?应该怎样如法求财?有人学了之后很纠结,面对当今社会各行各能力存在的不如法的地方,谁能确保清净?我该如何看待呢?
1.明了因果
佛教讲三世因果,因而对人生也要从三世因果中去认识。贯穿着三世因果的力量为业力,包括引业和满业。
引业决定了我们生命的去向 :或升天享乐,或堕落地狱,或继续为人
而满业则决定了我们一生中的穷通祸福
财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赚钱同样有它的因缘因果之道
2.广种福田
福报就像土壤,如果是肥沃的土壤,无论种什么都容易获得丰收,而在贫瘠的土地上,同样的付出却不会有同样的收获。
福田有三。首先是恩田,对有恩于我们的一切,都要怀着感恩的心去报答,包括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和众生恩。
悲田,就是从慈悲心出发,当我们帮助他人的时候,所付出的爱心和努力,就播下了善的种子。这不仅能使他人获得利益,同时也能使我们完善自己的道德,升华自己的人格。
第三是敬田,即恭敬一切应当恭敬的人,这里主要指佛、法、僧三宝。应当以至诚的心礼敬三宝,有一分虔诚,就能获得一分佛法的受益。
3.生存技能
佛法所说的因缘,包括内因和外缘两个部分,内因需要外缘来成就
在今天的社会,这就意味着相应的教育和职业训练。没有谋生技能,即使拥有福报,也像堆在仓库里的种子一样,不会发芽、开花,更遑论结果。
学习专业技能不仅是生存的必要保障,也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增上缘。
4.如法求财
正命就是合理的谋生手段,也是修学佛法的八正道之一。
由此获得的不义之财,不仅会玷污我们的人格,遭受世人的唾弃,更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开源就是掌握各种谋生和致富手段,节流就是勤俭节约、量入为出。同时,我们还要勤修善业、培植福田。只要做到了这几点,财富就会日益增长。
【五·合理支配财富】5. 观察一下,一般人是怎样使用财富的?我自己呢?这些使用方式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影响?怎样才是合理支配财富?佛法认为,只有布施出去的钱财才能真正属于我们所有,为什么?我能理解并认同吗?
1.不合理的使用方法
一类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吝啬鬼这种以积攒钱财,守护钱财为乐的方式是非常愚蠢的,当钱财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时,不过是些毫无意义的金属和纸片。
另一种极端,是挥霍无度的暴发户这样的行为同样为社会所不齿,因为他们只是在无端地浪费财富,也是在无谓地消耗自己的福报。。
还有一些人,虚荣心非常强,总是花钱做表面文章,现代人的衣食住行,已经演变为用来攀比的道具。
还有一些人,急功近利到盲目的地步,不惜孤注一掷,将所有家产用来作风险投资。在这样一夜致富的渴望中,人们很容易丧失正确的判断能力,或是受骗上当,或是投资失策,最后落得倾家荡产的悲惨结局
2.合理分配财富
第一份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开支
第二份用以投资增值,否则财富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三份用以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第四份用以慈善事业,一方面回馈社会大众,一方面为自己耕耘福田
【六·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6. 物质财富真的能长久地为我所有吗?什么是精神财富和功德法财?我需要超越物质财富,进一步追求精神财富和功德法财吗?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我积累了哪些精神财富,这样做对获得真正幸福的人生有什么意义?
1.何为精神财富
当基本生存解决之后,我们对生活的感受,更多是来自于精神体验,它的平衡与否,正是决定人生幸福的关键所在。
佛陀为我们留下了三藏十二部经典,为我们指明了趣向解脱的道路;耶稣为我们留下的博爱精神,孔子为我们留下的仁义教育...
我们的精神世界,主要由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人生经验组成。一个拥有美德的圣贤,不论处干什么样的时代,都能洁身自好:一个洞明世事的智者,不论遭逢什么样的人生境遇,都能从容面对,只要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我们就有能力抵御外界的一切干扰。
2、精神财富甚于物质财富
物质财富是外在的,虽然我们拥有,只是一份使用权或保管权而已,教说财富是水灾、火灾、盗匪、恶王、不肖子五家共有,或是天灾,或是人祸,都会将它们化为乌有。
这些身外之物是虚幻不实的,随时可能更换主人,而内在的精神财富才是真正可以依赖的无价之宝。
如果智慧、慈悲,爱心和信仰也会失去的话,那只是由于我们不加珍惜而选择了放弃,选择了自甘堕落。
失去物质财富,只会使生活受到暂时影响;而一旦失去精神财富,不仅会影响到我们一生,更会殃及后代
3.法财甚于世财
作为佛教徒来说,除了追求世俗财富而外,更要追求功德法财。
发财即佛法:无论是供养还是布施,功德法财都远比世间财富更为殊胜。功德法财似平是无形的,但它却不会随着我们的死亡而消失,不会随着生命形式的转换而失去价值。
佛法口以帮助我们解决人生困惑,树立下确的人生观念;可以帮助我们解脱人生烦恼,开发生命中的无尽宝藏。
一味停留于物质财富的追求,其生命层次永远无法提升。 物质财富可以满足基本生存时,应该进而追求精神财富。
结语
1. 通过佛教财富观的修学,摆脱了对财富的一些模糊的观念和 不良心行,进而对成为物质财富的主人、追求精神财富和功 德法财生起信心和欢喜心。
2. 学习了佛教的财富观,能够正确对待不如法的追求财富和使 用财富的现象,认识到佛法智慧的价值,增强了慈悲布施之 心和精进修学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