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这是一篇关于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的思维导图,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三级修学课程及修学纲领的思维导图,参考《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道次第之道》,掌握菩提道的修学理路。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逐步改变观念,调整心态,走上菩提大道。
16天-8.3学习的思维导图,佛法成就的生命 品质需要通过戒定慧三无漏学来成就,系统修学同样是围绕这个目标而设定。修学系统是怎样围绕这个目标?来落实我们的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心行产生价值观,而价值观又和人生观有关
儒家价值观,最高的是立德、其次立功、最后立言
影响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也是短暂而不究竟的
佛的价值观:佛教认为,生命的最高价值,是成就究竟的利益和安乐,也就是成佛
当代对人的身份认识不足,价值观之所以短暂而渺小
学佛 首先要认识现有身份的价值
不同:西方人本心理学主张生命的自我实现
佛教:成佛才是圆满的自我实现,才能发挥生命的最大价值。
如果我们不是为了实现人生最大价值而发起修学佛法之心,仅仅在现世,在死亡前的几十年,为离苦得乐而努力,这种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
如果要修学大乘佛法,必须拥有以上所说的暇满人身,即离八无暇、具十圆满之身。如果没有这个身份, 是无法修学的。
要成就佛道,度化众生,具足出离心和菩提心,这些只有人才能做到
天道太快乐,欲界天沉 溺在欲乐中,色界天沉浸在定乐中
欲界天多数属于无暇处,终日都在散乱和享受欲乐。所以能修习圣道的身份,以人道最为殊胜
属于畜生道,虽然有福报,但智慧不及 人,也不容易修行
修罗的福报和天差不多,但嗔心很重,难以发起出离心
金翅即大鹏金翅鸟,还有蟒蛇、各种神仙等,有特殊力量的众生,能力很强,或福报很大,但都不能修行。
佛教认为,初果、 二果、三果圣者会在人天往返几次。比如初果圣者要在人天之间往返七次,才 能证悟阿罗汉果
佛教把世界分为四洲
北俱部洲
北俱卢洲的人很有福报,没有灾难, 衣食不愁
没有痛苦,每天都很快乐,不求解脱
根机比其他三洲的人要劣,不受持戒律,也不会学佛
西牛贺洲
东胜神洲
他们太快乐了,衣食 不愁,每天就是吃喝玩乐,反而生不起出离心,也不要动脑筋,所以根机比较 钝,无法获得智慧和解脱的能力
南赡卢洲
生活比较艰苦,大家整 天要设法改善,所以思惟特别发达
最可贵的人的身份,尤其是暇满人身,能帮助我们实现生命最大的价值
如果不能好好利用这个身份,是最为重大的损失,大得简直没办法说
不能好好利用,这个身份也可能一钱不值。 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如何实现其价值。
一个人的习性、妄想、情绪,是无始以来的积累,力量非常强大,所谓江山易改,秉 性难移。
修学佛法,受持心要
所谓受持心要,就是宗大师为我们建构的简明成佛套路。
佛法认为,六道 众生是平等的,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都具有无尽宝藏。《涅槃经》比喻为贫 女宝藏,力士额珠
贪嗔痴的习性摆脱出来
念死无常
念三恶道苦
《道次第》的观察修,就是通过深入的思惟,帮助我们调整心行
如是非仅观待究竟有大义利,当思即对于现近善趣身及受用、眷属圆满之因,修施戒忍等亦须依于此身,乃易修习之
人天善道的身份,就要以人的身份去 培植福田,持戒修行
我们得到暇满人身,而不夜以继日地修习善法,为现在和未来的身份努力积累善因
二是究竟意义,即成就解脱,圆满佛果
一是现世利益,即成就人天福报
浮动主题
不珍惜人身一直在六道流转沉浮,、整个轮回的本质都是痛苦的
一会儿在地狱,不知呆了几万还是几百万年
然后到畜生道,从蚂蚁到苍蝇、蚊子,到猪、牛、猫、狗,不知当过多少回畜生
又生天,一呆又是几千万年
轮回中盘桓那么长时间,好不容易得到人身,获得暇满身份,如果没有生起修道之心。会因循苟且,在习气、妄想、世俗潮流中度过一生,最后稀 糊涂地离开这个世界。
如果我们不能利用好这个身份,一旦失去,又要长劫轮回
暇满之后,接着要思惟义大,认识到暇满人身蕴含的巨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