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印刷工艺与质量控制(印刷色彩学)考点及知识点梳理
印刷工艺与质量控制(印刷色彩学)考点及知识点梳理是包装工程及印刷色彩类相关专业及行业的必备知识体系,该知识体系界面美观、条理清晰并且加入不少辅助说明的图文信息,文件较大打开过程缓慢请耐心等待,助力各路学子及研究人员干出好成绩!
编辑于2022-09-14 10:57:50 福建省印刷工艺与质量控制(印刷色彩学)考点及知识点梳理
主题1:光与颜色视觉
1.1色觉形成的物理基础和生理基础
色觉形成的物理基础
光
概念
能对人的视觉系统产生明亮和颜色感觉的电磁辐射
必记数据
可见光:波长380nm到780nm的电磁波
相关实验
色散实验
概念
白光经棱镜分解后成为各种颜色光的现象叫做色散
说明
白光实际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这些色光不是由棱镜创造出来的,棱镜仅仅是把原已经存在着的各种色光加以分解而已
衍生概念
可见光谱
白光色散后按波长顺序排列而成的彩色光带叫可见光谱
复色光
复色光:由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
单色光(光谱色)
概念
组成光谱的各种单色光又叫光谱色,是最纯的颜色、最鲜艳的颜色
特点
波长只有一个
在物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波长的不同而不同,波长越短,偏折程度越大,波长越长,偏折程度越小
必记数据
相关现象
入射——吸收
物体吸光特点(人眼色彩感受成因)
物体对光的吸收表现为不同颜色的物体对光的吸收情况不同,从而使人眼感受到不同的色彩
衍生概念
理想黑体
能够吸收所有照射在其表面的光辐射
透射
反射
分类
完全漫反射
镜面反射
镜面反射+漫反射
与色的关系
光是色的源泉,色是光的表现
衍生概念
色彩
色彩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是一种物理现象,是光作用于物体后所产生的不同吸收、反射的结果
色彩是光作用于人眼引起的除形象之外的视觉特性
色觉
本质
色觉是受大脑支配的,是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为适应自然而逐步形成并且不断完善的一种感觉机能
概念
颜色视觉是人类认识颜色和辨别颜色的能力
特性
色觉不仅与物体本身的颜色特性有关,而且还受时间、空间、周围环境的影响
(彩色)物体
(功能正常)视觉器官(人眼)
大脑
色觉形成的生理基础
眼睛的屈光系统
概念
由角膜、瞳孔、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成的人体接受影像的成像光学系统
分部介绍
角膜:巩膜正前方的1/6部分,光线首先经角膜折射进入眼球
瞳孔:虹膜中心的圆孔,根据光的强弱可缩小放大,以控制进入眼内的光量多少
晶状体:由睫状肌控制晶状体的屈光能力,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影像聚焦在视网膜上
眼睛的感光系统-视网膜
结构组成
外层-视觉细胞(维体细胞和杆体细胞),视觉通路的第一级神经元
中层-双极细胞,起桥梁作用,视觉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
内层--神经节细胞,与视觉中枢相连,视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
相关概念
黄斑:眼球后极的中央部分,锥体细胞的密集区域,中央凹是视觉最敏锐的地方
盲点:视神经纤维在视网膜上的汇集点,没有感光细胞,无感光能力
图示
视觉的形成
视锥细胞:在明环境中感受光的强弱、光的颜色及分辨细节;主要分布于中央凹处;含有三种光敏物质-感光色素R、G、B
锥体细胞与明视觉
视杆细胞:在暗环境中感受光的强弱;主要分布距视轴20°处;不能分辨颜色,但在暗环境中对光的敏感程度比视锥细胞高十万倍
杆体细胞与暗视觉
明视觉与暗视觉
视觉器官具有明视觉和暗视觉的两重功能。视觉正常的人由明亮的环境到黑暗的环境时,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会自动完成功能的交接,使人眼在不同的明暗环境下均能分辨出物体。在明视觉与暗视觉的切换时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类比记忆
人眼的视觉功能
光谱光效率函数
产生背景
在等能光谱上,各波长的单色光辐射能量是相等的,但人眼所感受到的明暗程度是不同的
相关概念
光谱光视效率——辐通量相同但波长不同的光在视觉上所产生不同明度感受性的度量
正式表述
CIE标准光度观察者,根据光谱波长与明亮度的关系绘制出明视觉曲线与暗视觉曲线,它们所表征的函数关系又称为“明视觉与暗视觉光谱光效率函数”
图示
人眼的视觉特性
特性
人的眼睛对于能量相同,而波长(颜色)不同的光,所引起的亮度感觉是不同的
在一个等能光谱上,各波长的单色光辐射能量是相等的,但人眼所感受到的明暗程度是不同的
实验表明
明视觉时人眼对光谱中的黄绿色(555nm)最敏感
暗视觉时人眼对光谱中的蓝绿色(507nm)最敏感
视觉参数
视角与视距
视力(视敏度)
视场
色觉异常
色盲
色盲是指不能分辨颜色
有红色盲的人,对红色光线不敏感
有绿色盲的人,对绿色光线不敏感
最常见
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色盲,叫做全色盲。这样的人,眼睛里的视网膜上缺少感色细胞,不能分辨任何色彩的颜色,他们所看到的世界,就像黑白电视一样,只有白色、灰色和黑色的区别。
色弱
色弱是指分辨颜色的能力差
有红色弱的人,对红色光线不够敏感
有绿色弱的人,对绿色光线不够敏感
最常见
辨析
色弱的程度,有轻有重。重度的红、绿色弱,和红、绿色盲差不多,分辨红、绿色,有很大困难。轻度的红、绿色弱,能分辨红、绿两色,但略有困难。
1.2视觉心理与颜色视觉理论
人眼的视觉现象与色彩心理
视网膜的颜色感知特性
颜色对比
概念
在视场中,相邻的不同颜色产生相互影响使颜色感觉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颜色对比
分类
明度对比
色相对比
饱和度对比
色适应
概念
人眼对不通照明光源或不同观察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以此来近似地维持物体的色貌不变。最基本的色适应是对光源的适应,即人类视觉系统使自己适应照明颜色变化的能力
分类
亮度适应
概念
当照明条件改变时,眼睛通过一定的生理调节过程对光的亮度进行适应,以获得相对清晰的影像的过程
应用
红光的应用:红光只对锥体细胞起作用,对杆体细胞不起作用,所以,红光不会阻碍杆体细胞的暗适应过程。如果暗室工作人眼在进出暗室时,戴上红色眼镜,从明亮的地方再会到暗室的时候,就不需要重新暗适应,节约工作时间、保护眼睛。车辆的尾灯采用红灯。夜间飞机驾驶舱采用红光照明。
色觉恒常性
概念
在照明和观察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人们对物体的颜色感觉保持相对稳定的特性
说明
物体的颜色不仅取决于光、彩色物体、人眼的特性,也受到人的知识经验的影响,即大脑的心理作用
负后像
概念
颜色对眼睛的刺激结果会持续一定的时间,使颜色刺激消失后一段时间内保留有原颜色的补色感觉的现象称为负后像。
总结
1)人眼视网膜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彩色视觉能力。 2)颜色恒常性反映了心理因素对颜色视觉的影响。 3)色适应(明度适应和颜色适应)反映了视觉时间积累对颜色敏感度的影响。 4)颜色对比(明度对比、色调对比和饱和度对比)反映了颜色视觉受相邻颜色(颜色环境)的影响。
色彩心理
分类
色彩的心理表现
分类
色彩的联想
概念
人脑一种积极的、逻辑性与形象性相互作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
分类
具体联想
概念
人的视觉作用于某种色彩而联想到自然环境里的具体的相关事物。
抽象联想
概念
相对于“具体”而言,使有色彩而引起的从具体事务中抽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各个方面、属性和关系等。
辨析
共感联想
色彩的象征
正确认识
既是历史积淀的特殊文化的结晶,也是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并且在社会行为中起到了标示和传播的双重作用
不同的国家、种族和人群对色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偏爱和象征意义
现代企业充分认识到色彩的象征在企业文化和企业宣传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了本企业的企业标准色或行业标准色。可口可乐--红色,柯达--黄色,联想-蓝色,蒙牛-绿色
色彩的感觉
概念
色彩的视觉心理感受是人们在看到颜色的同时,与身体的其各种感觉形式相互联系(通感),并在某种程度上相对固定下来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感受
分类
颜色的大小感
颜色的冷暖感
颜色的远近感
轻重感、动力感、舒适感等
色彩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色彩的功能性要求; 色彩的工艺性要求; 色彩的喜好性要求; 色彩的流行性要求; 色彩的环境性要求; 色彩的象征性要求。
颜色视觉理论
分类
杨-赫姆霍尔兹学说(三色学说)
思想来源
三原色光混合现象——以不同比例能混合出各种不同色光
内容
三色学说指出:人眼视网膜上含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锥体细胞,这三种锥体细胞中分别含有三种不同的视色素,分别称为亲红、亲绿、亲蓝视色素
实验图示
对视觉现象的解释
颜色视觉过程:外界光辐射进入人眼时被这三种锥体细胞按它们各自的吸收特性所吸收,三种色素吸收光后产生光化学反应,引起神经活动,经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传至神经中枢,大脑将这些信息综合产生颜色感觉。三种锥体细胞均产生明亮感觉,总和即为总的明亮感觉!杆体细胞只含一种视紫红视素,只有明暗感觉,不能分辨颜色。
优缺点
优点
能很好地说明各种颜色混合现象。
是现代色度学、彩色印刷、彩色摄影以及彩色电视技术的理论基础。
缺点
对有些颜色现象如色盲不能很好解释色盲通常是红一绿色盲、黄一蓝色盲或全色盲,没有单色盲存在。无法用三色学说的缺少一至三种感色细胞的说法解释。
赫林的对立颜色学说(四色学说)
思想来源
现象一红_绿、黄-蓝、黑-白成对的颜色关系
内容
四色学说假定:视网膜中有三对视素:白一黑视素、红一绿视素、黄一蓝视素。
优缺点
优点
能很好地解释色盲现象色盲通常是红一绿色盲、黄一蓝色盲或全色盲,是缺少一对或两对视素的结果
缺点
不能说明三原色能混合出一切颜色的颜色混合现象。而这是现代色度学和复制技术的基础
阶段学说(二者统一)
实质
三色和四色理论的结合
内容
现代理论认为: 颜色视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视网膜阶 段(三色学说)和视神经传输阶段(四色学 说)
对视觉现象的解释
主题2:颜色的基本性质与混合规律
2.1颜色分类与视觉属性
颜色的分类
分类标准——根据物体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情况,将颜色分为彩色与非彩色
非选择性吸收
物体对入射光中所有波长的光都等量吸收。通过光反射率的大小表征物体的黑白程度
非彩色物体
对光谱中各波长的光等量吸收,呈现黑、白及不同程度的灰色
黑白物体
界定
反射比<10%的物体称为黑色
反射比>75%的物体称为白色
光反射比=反射光通量/入射光通量
选择性吸收
物体只吸收入射光中某些波长的色光,而对其余波长的光吸收程度小或根本不吸收,这种不等量吸收入射光的现象称为选择性吸收
彩色物体
由于对白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呈现各种不同的颜色;吸收补色光,反射本色光
彩色物体
影响物体成色的主要因素
固有色——物体在标准日光下稳定呈现的颜色称为物体的固有色
光源色——指光源发射的光所呈现的颜色,由自身辐射光的光谱成分所决定
光源色对物体色的影响
彩色光照射非彩色物体:产生非选择性吸收,呈现与入射光相同的颜色(保持照明光原来的颜色,只改变光强)
彩色光照射彩色物体:产生选择性吸收,原来的颜色将被改变,甚至变为无彩色
环境色——将被观察物体周围邻近物体的颜色称为环境色
影响过程
颜色鲜艳或面积大的邻近物体所产生的环境色影响较大
邻近物体与被观察物体的距离较近时产生的影响较大
被观察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受环境色影响也就越大
物体色——物体从入射光中选择性吸收一部分光谱波长的色光,而反射或透射其余的色光所呈现的颜色
颜色的视觉属性
非彩色
描述
只有一个明度特征;可用一个变量或者数轴来表示
分类
发光物体
发光强度越高,明亮感觉越强
非发光物体
非发光物体反射率(透射率)越高,明亮度感觉越强
反射率<10%的物体称为黑色
反射率>75%的物体称为白色
彩色
明度
概念
明亮感觉
色相
概念
颜色彼此相区别的特征
决定因素
主波长
分类情况
发光物体
发光物体(光源)的色相决定于它的光辐射的光谱组成
非发光物体
非发光物体的色相取决于最终进入人眼的光中起主要作用的波长
饱和度(纯度)
概念
颜色的鲜艳程度
决定因素
物体色的饱和度决定于物体反射(透射)光谱特性
必记准则
可见光谱的单色光是最饱和的彩色
三属性
描述
2.2颜色混合规律
分类
色光混合
概念
由色光辐射能量的各光谱组成混合得到的结果
色光(加色)混合规律
色料混合
概念
混合色为一种或几种染料分别吸收掉相应光谱成分后,改变了原来光谱分布所引起的颜色感觉
色料(减色)混合规律
巧记
YB
MG
CR
加色法与减色法异同
共同点
不同点
格拉斯曼定律
内容
1,人的视觉只能分辨颜色的三种变化:明度、色相、饱和度。
2.在由两个色光成分组成的混合色中,如果一个成分连续地变化,混合色的外貌也连续地变化。
3,补色律:每一种颜色都有一个相应的补色。如果某一颜色与其补色以适当比例混合,便产生白色或灰色(即非彩色);如果二者按其它比例混合,便产生近似比重大的颜色成分的非饱和色。
4,中间色律:任何两个非补色相混合,便产生中间色,其色调决定于两颜色的相对数量,其饱和度决定于二者在色调顺序上的远近。
5,代替律。颜色外貌相同的光,不管它们的光谱组成是否一样,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也就是说凡是在视觉上相同的颜色都是等效的。由这一定律导出颜色的代替律
形象化描述
应用实例
意义
现代色度学和颜色复制理论均建立在代替律这一理论基础上
6.混合色的总亮度等于组成混合色的各种颜色光的亮度之和,称为亮度相加定律。
主题3:颜色的表示方法
3.1分光光度曲线表色法
背景知识
色彩描述系统
显色系统(色序法)
定量描述色彩
色彩的三属性
表色值称为显色值
T3颜色的表示方法(色序法/显色法)
分光光度曲线表色法
孟塞尔表色系统
其他表色系统
色谱表色法
显色系统(色序系统)
概念
将颜色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并将每一个颜色进行命名(编号)的体系
满足的条件
颜色样品按照一定的规则和顺序排列
在该系统中,每一个颜色都有唯一的标号加以识别
与CIE色度学系统有对应的数值关系便于测量和计算
混色系统(色度法)
定量描述色彩
三刺激值
表色值称为色度值
CIE色度学系统
概念
分光光度曲线
定义
定义:表示物体反射或透射各个波长光辐射能量的一条曲线。
作用
作用:分光光度曲线可以精确地描述颜色的性质,每条曲线表示一种颜色,而且可说明是单色还是混合色及其组成情况
绘制
引申到印刷行业
分光光度曲线对颜色三属性的表示
色相的表示:颜色的色相是由曲线峰值对应的光谱波长来决定的。
明度的表示:颜色明度的大小是由曲线峰值的高低来表示的,峰值越高明度越大。
饱和度的表示:彩度是由物体反射光或透射光中彩色与非彩色成分的比例来决定的,体现在分光光度曲线上则是以曲线峰值的宽窄来表示,峰值越窄对光谱的选择性越高,则饱和度越大。
彩色
非彩色
描述
分光光度曲线表示法:是以分光光度曲线来表示颜色特性的方法,又称光谱表示法
对自然界中物体光学特性的表示方法
发光体
不发光体
透明体
不透明体
3.2孟塞尔表色系统
基本描述
孟塞尔在1898年创立的颜色系统是用颜色立体模型表示颜色的方法,主要由色立体和颜色图册两部分组成
色立体
详细描述
对颜色三属性的表示
孟塞尔色相(Hue,记为H)
色相环
孟塞尔明度(Value,记为V)
孟塞尔彩度(Chroma,记为C)
总结
1,孟塞尔色相(H):在围绕着色立体中央轴的水平剖面上排列着的10种基本色相所组成的色相环
2,孟塞尔明度(V):在孟塞尔色立体上,中央纵轴代表无彩的黑白系列明度值,由0-10分为11个等级
3,孟塞尔彩度(C):在孟塞尔色立体中,颜色样品离开中央轴的水平距离代表孟塞尔彩度的大小,表示这一颜色与相同明度值的非彩色之间的差别程度
孟塞尔颜色图册
孟塞尔颜色标号
特点和主要作用
3.3其他表色系统
自然颜色系统
意义
为每一个具有正常色觉的人提供了一种直接判定颜色的方法,不需借用仪器与色样
起源
NCS起源于赫林的四色理论
确定颜色的方法
定颜色的方法是按照颜色外貌与六种心理原色相类似的程度来分类和排列的
概念
Natural Color System,简称NCS,是以颜色视觉对立学说为基础,用待测颜色与红(R)、绿(G)、黄(Y)、蓝(B)、黑(S)、白(W)六个心理对立原色的相似度来表示该颜色的
基本原理
色彩编号
实际计算
NCS色谱
中国颜色体系
奥斯瓦尔德表色系统
3.4色谱表色法
概念
色谱
也称为色表或色彩图,是供用色部门参考的色彩排列表
色谱表示法
是一种以有规律排列的一系列实际色块作为参考色样的最直观、通俗易懂的颜色表色方法
分类
普通色谱
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制定,供多行业通用的颜色参考工具
再分类
1.中国色谱
彩色部分:8个基本色(黄、橙、红、品红、紫、蓝、青、绿)分别用罗马数字1 11 1I N V VI VIl VIl表示,每个基本色由浅到深分为7个等级
非彩色部分:明度最大到最小分成14个等级
2.其它国家色谱
德国的奥斯瓦尔德色谱
日本的CC5000色谱
日本1978年12月出版了一套颜色图谱,称为新日本颜色系统。共包含5000个颜色,是目前国际上包含颜色最多的色谱
印刷色谱
概念
又名印刷网纹色谱,是用标准黄、品红、青、黑四色油墨,按不同网点百分比叠印成各种颜色色块的总和
组成部分
单色部分:C.M、Y、K各单色 双色部分:C.M.Y、K两两叠印而成 三叠色部分:C.M、Y、K中的三色叠印而成 四叠色部分:C.M、Y、K四色叠印而成
特点
按CMYK网点面积组合的规律排列 以CMYK网点面积的值为颜色命名 各网点面积色块的颜色与具体的印刷条件有关
CMYK颜色空间
潘通色谱(最为“奇葩”)
主题4:CIE色度学系统
前言
CIE色度系统
意义
颜色的定量描述,用来测量、计算和表示颜色,是一种精确表示颜色的方法
产生基础
建立在混色原理上,是以颜色匹配实验为出发点建立起来的
配色方程
C=R(R)+G(G)+B(B)
4.1颜色匹配
实验基础
颜色匹配实验
引入概念
颜色匹配
描述
将不同的颜色以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从而得到一种与原色样具有相同颜色效果的新颜色的过程
将两种颜色调整到视觉感受相同的方法
具体实例
总结
颜色匹配三原色
概念
在颜色匹配实验中,用于相加混合以产生任意颜色的三种颜色叫做三原色
具体内容
通常加色混合中使用红光、绿光、蓝光作三原色
缺陷
由色光三原色混合成的颜色,只表达了被匹配颜色的外貌,而不能表达它的光谱组成情况
原理
颜色匹配是利用色光加色法实现的,其理论依据是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
意义
颜色匹配实验是CIE色度学的基础
光谱三刺激值
首先要明确的概念
三刺激值
概念
在颜色匹配实验中,当与待测色达到色匹配时,所需要的三原色的数量,称为三刺激值,记作R、G、B
与颜色外貌的关系
如果三刺激值相同,则颜色外貌一定相同
反之,若颜色外貌相同,三刺激值也必相同
概念
匹配等能光谱各波长单色光所需三原色的数量
表示方法
明确辨析
任何一种颜色,包括可见光中的各单色光都能用R G.B三原色光相加混合获得,前提是三原色光中的任一种不能由其余两种混合获得
光谱三刺激值的数量只决定于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代表了三种感光视神经对光谱的响应,是色度计算的基础
意义
是色度计算的基础
颜色方程
描述
利用数学方程的形式来表示颜色匹配的情况
色度坐标和色度图
三刺激值的确定
选特定波长的红、绿、蓝光进行混合,直到三原色光匹配出标准白光,将这时的三原色光数量均定为一个单位(R)、(G)、(B),即匹配白光时R=G=B=1
色度坐标
概念
是指R、G、B三原色各自在R+G+B总量中的相对比例,记为r、g、b
产生原因
在颜色匹配实验中,为了表示R、G、B三原色各自在R+G+B总量中的相对比例,引入色度坐标r、g、b
数学表示
辨析解惑
色度坐标完全相同,但颜色外貌不一定相同,一个色度坐标表述的是一组颜色
特例
等能白
概念
由三原色等量相加产生的标准白光
等能白色品坐标
r=g=b=0.33
颜色方程
(W)=0.33(R)+0.33(G)+0.33(B)
色度图
概念
表示色品坐标的平面图
详述
一般采用直角坐标系,以r作为横坐标,g作为纵坐标
举例
如:麦克斯韦颜色三角等
4.2 CIE1931RGB真实三原色表色系统
色度学系统概述
相对于颜色的定性描述,定量描述则更加科学和准确,但会受到照明及观察条件、人的视觉生理、视觉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统一度量,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规定了一套标准色度系统,为近代色度学理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CIE表色系统是一种混色系统,是基于每一种颜色都能用原色按适当的比例混合而成的颜色匹配实验而建立的,以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为基础,用三刺激值来定量描述颜色的方法
1931 CIE-RGB系统
产生基础
基于菜特和吉尔德的颜色匹配实验数据,实验的观察视场为2°以内,二人的实验结果非常相似,CIE综合二人的研究成果,统一而成CIE1931-RGB系统
定义
光谱三刺激值曲线
概念
实例
1931 CIE-RGB色度图
产生
利用光谱三刺激值经计算得到光谱色的色度坐标,便可绘制出1931CIE-RGB系统色度图
特点
1931CIE-RGB系统色度图呈偏马蹄形曲线
色品图的光谱轨迹中有一大部分的r坐标为负值
4.3 CIE1931XYZ标准色度学系统
1931 CIE-XYZ色度系统的建立
转换的原因
转换的方法
转换的步骤
转换的几何描述
转换的详细过程
需要明确的思想观念
三条直线的确定方法
新三原色坐标点的位置
易混点
色品图光谱轨迹
1931 CIE-XYZ色度学系统
1931 CIE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
1931CIE-XYZ系统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曲线
1931CIE-XYZ色度图
CIE1964补充色度系统
CIE-RGB系统与CIE-XYZ系统的转换关系
4.4 CIE色度计算方法
三刺激值及色度坐标的计算
引入颜色刺激函数
光源颜色
反射物体
颜色(反射物体)的三刺激值X、Y、Z的计算公式
色度坐标x,y,z的计算
由此产生的题型
颜色相加的计算
已知两种颜色的三刺激值,计算混合后第三种颜色的三刺激值
解题原理
推而广之
已知两种颜色的色品坐标和亮度值,可计算出混合色的色品坐标和亮度
题型面貌
解题原理
牛刀小试
几何解释
主波长与色纯度的计算
CIE推荐使用主波长和色纯度来大致描述颜色的色调和饱和度
主波长
作图法
语言化描述
图示化描述
色纯度
4.5颜色色差与均匀色度空间
寻找均匀颜色空间的原因
CIEXYZ色度系统的不足
CIEXYZ色度系统解决了颜色的定量描述与计算的问题,但它的色度空间在视觉上是不均匀的,空间中相同的距离所对应的视觉上差异是不同的
CIEXYZ系统视觉不均匀!
视觉不均匀性带来很大的不方便
如在印刷等彩色复制的行业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需要检验复制颜色的差别,要用数量来描述这种差别,简称为色差
希望
寻找一个均匀颜色空间,使得该空间中的每一个点代表一种颜色,空间中的距离大小与视觉上颜色差异感觉成正比,相同的距离代表相同的色差感觉
相伴随的概念
颜色的宽容量
概念
把人眼感觉不到颜色差异的变化范围叫做颜色的宽容量
麦克亚当颜色宽容量示意图
对颜色空间的探索
早期的均匀颜色空间
引申到印刷行业
最终定局
与XYZ之间的关系
详述
实例
几何描述
性质
益处在此
导出色差计算公式
美国标准
我国标准
相关标准
颜色差异分析
补充一番背景知识
色差公式的发展
与实际相结合
4.6同色异谱现象和同色异谱色
概念
颜色的外貌相同,但光谱组成不同的现象为同色异谱现象;且称该两个颜色为同色异谱色
原因
明确要点
同色异谱现象的应用
理解
主题5:光源色度学
5.1光源的颜色特性
描述光源性能的指标
相对光谱功率(能量)分布
背景概念
光谱功率分布
定义
光源的光谱辐射功率按波长的分布
决定因素
光源的光谱功率分布由光源的发光物质的成分与发光原理来决定
所能决定的
光源的光谱功率分布决定光源本身的颜色,影响被观察物体颜色的显现
注意点
1)光源的颜色只取决于所发出的光线中,不同波长光的相对能量比例,而与光谱辐射能的绝对值无关。 2)绝对值的大小只影响光的强度,产生明、暗的感觉,而不引起光源颜色的变化。
现实情况
实际应用中,使用更多的是光谱分布的相对值而非绝对值,令光谱分布函数的最大值为"1",将函数的其它值进行归一化,经归一化后的光谱分布称为相对光谱功率(能量)分布,记做S(λ)
正确认识
光源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决定光源的颜色。 光源颜色的本质:光源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
光源的光谱功率分布类型
连续光谱
在整个光谱范围内发出强度不等的包含各种色光在内的连续彩色光带
如:日光,白炽灯等
线状光谱
光源只在某几个波长处发出狭窄的不连续的谱线
如:低压汞灯,高压钠灯等
混合光谱
光源的发射光谱既有连续光谱,又夹杂着线状光谱的情况
如:日光灯,镐灯等
在印刷行业的应用
根因
印刷行业中,制版光源和车间照明光源都应选择具有连续光谱或混合光谱的光源,对正确识别和复制颜色非常重要。
印刷行业常用光源
车间照明用光源一日光灯、白炽灯制版光源一金属卤化物灯、镐灯
色温
显色性
光源三刺激值的计算
5.2光源的色温
预引入的概念
黑体
辐射特性
能吸收任何波长的光辐射的物体
加热时随温度的升高,黑体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向外辐射
黑体单位面积辐射的光谱功率的大小及其分布情况完全由黑体的温度来决定
颜色特性
黑体辐射体所发出辐射的波长组分(光谱组成)仅仅取决于它的温度,即黑体的颜色仅取决于它的温度
注意:色温用来描述黑体的颜色
绝对黑体
概念
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在任何温度下全部吸收任何波长的辐射,那么这个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现实
天然的、理想的绝对黑体是不存在的
概念(光源的颜色温度)
研究方法
用黑体加热到不同温度时所发出的不同色光来表达一个光源的颜色
概念剖析
当某一种光源的色度与某一温度下的绝对黑体的色度相同时绝对黑体的温度,称为该光源的颜色温度,简称色温
相关概念
相关色温:当某一光源的色度与某一温度下的完全辐射体(黑体)的色度最接近时的完全辐射体(黑体)的温度。
印刷行业对光源色温的要求
目的
为了更好地复制和再现彩色原稿的色彩,必须选择合适的光源
举例
制版光源的色温为5000-6000K, 观察透射样品时光源色温约为5000K 观察反射样品时光源色温约为6500K
5.3标准光源
预引入的概念
标准照明体和标准光源
引入概念的原因
为了达到颜色度量与评价的一致性,需要在共同约定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光源下标定物体的颜色。为此,CIE推荐了标准照明体和标准光源
概念区别
标准照明体:是指特定的光谱功率分布,不一定由一个光源直接提供,也不一定能用光源来实现
标准光源:就是能发光的物理辐射体,用来实现标准照明体的人工光源
概念联系
若某种标准照明体能用相应的标准光源实现,则两者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应接近一致
详细数据
标准照明体
标准光源
对比
D65与A光源的对比
D65光源蓝紫光成分多
A光源红光成分多,颜色相对偏红
CIE优先推荐
印刷行业使用光源
5.4光源颜色与视觉的关系
首先介绍背景知识
光源的颜色
评价光源颜色的重要指标
光源的色表
概念
人眼直接观察光源时所看到的光源的颜色,由光源的色温决定
分类
色温<3300K,色表为暖色型
色温为3300K~5300K,色表为中间型
色温>5300K,色表为冷色型
光源的显色性
概念
物体在光源照明下所呈现颜色的真实性
说明
连续光谱或混合光谱的光源具有良好的显色性
光源的色温与色光舒适感
色光舒适感
概念
是指观察者在一定照度条件下,对某种色光的主观感觉的好坏程度
影响因素
照度水平
研究表明,照度水平与色光的舒适感有一定的相互关系,不同的照度条件下,人眼感觉舒适的色光的色温有所差别
人与自然
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人们长期生存的环境决定了人对光源的舒适感接近自然光对人产生的生理效果
低照度时,接近烛光的低温色光较舒适
中等照度时,黎明或黃昏时色温略高的日光较舒适
高照度时,接近平均中午日光,偏蓝的高色温光较舒适
光源的显色性
光源显色性的评价
选择一个参照标准光源(如日光、火光)
认为该光源照明下的颜色是真实的
将待测光源下与参照标准光源下检验色样的颜色差异用来表征待测光源的显色性
待测光源下与参照标准光源下标准样品的颜色偏差越小,则待测光源的显色性越好
CIE规定
光源色低于5000к时,用完全辐射体(黑体)作为参照标准光源
待测光源色温于5000K时,用标准照明体D作为参照标准光源
光源的显色指数
意义
定量评价显色性优劣的参数,用Ra表示
概念
显色指数是指待测光源下物体呈现的颜色与参照光源下物体所呈现颜色相符合程度的度量
影响因素
光源的显色性与色温的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色温的高低并不决定显色指数的高低
标准规定
CIE规定标准参照光源的显色性指数为100
100-75为优质显色光源
75-50显色性一般
<50显色性较差
光源的显色指数分三个范围
常见数据
应用
根据不同的装饰要求选用显色特性
在实际的夜景装饰、电影、电视、舞台、布景及室内装饰等工程中,有些显色性较差的光源用于特殊的灯光制景会达到满意的效果
荧光高压汞灯-光谱成分中青绿较多,适合于草坪装饰,显得更加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低压钠灯--光色偏橙黄,适合于营造暖色空间
根据被照场所对显色指标要求运用显色特性
在印刷、摄影、印染、展厅等场所,要求将物体的颜色真实地显现出来,选用显色指数较高的光源,可将物体的原色真实的反映出来,达到良好的照明效果
印刷行业对光源显色性的要求:为了真实的反映客观的颜色,控制印品的色彩质量,应选用显色性优良的光源,即显色指数Ra不应低于90
彩色摄影、彩色影视等与颜色有关的工业部门要求使用显色指数Ra>85的高显色性光源
总结
光源的颜色特性
光源自身的颜色
用色温(或相关色温)、色品坐标评价
光源的显色性
决定光源颜色的根本因素是光源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
主题6:印刷工艺与质量控制
6.1印刷品质检基础
1.1概述
一、印刷质量概念
1、定义
广义:印刷品质量是印刷品各种外观特性的综合效果
狭义:印前、印刷、印后三个阶段中,印刷环节使印刷品还原原稿的逼真程度。它包括清晰度、色泽、阶调层次(明暗变化)、质地感、瑕疵等,简称印刷质量
2、印刷品分类
网点印刷品
质量特性是:阶调再现性、均匀性、网点忠实程度
文字、线条、实地印刷品
质量特性是:反差、均匀性、忠实性
分别介绍
对于文字,要求字迹不糊、无缺笔断画、无斑点
除此之外,对印刷品质量有影响的特性还有:光泽、透印、套印不准、背面蹭脏等
3、印刷品质量的内涵
二、印刷品质量评判的标准和演化
1、标准的演化
传统的评判方式到现代的评判方式 定性为主到定量为主的评判标准 单一的评判方式到“三结合”的评判方式
2·印刷品质量的评价影响因素
2、印刷品质量的评价影响因素
1、审美因素
印刷品的审美因素基本上是由设计人员决定的。是设计人员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现。 审美特性受到生产技术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无法定量表示或者预示印刷品质量的美学特性。
2、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是在印刷生产的各个工序中对印刷品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阶调复制 层次和清晰度 色彩复制
3、一致性因素
允许各个印张之间的变化有多大。这是印刷过程中质量稳定性方面的问题。
4、印刷环境因素
包括印刷车间的温、湿度和净化等。
3、相关场合
第一种场合:客户对送审样的评判 第二种场合:印刷现场的评判 第三种场合:印后加工现场的评判 第四种场合:印刷品出厂前的评判 第五种场合:消费者对印刷品的评判 第六种场合:各类印刷品质量的等级评判 第七种场合:客户与印刷企业就印刷质量看法做发生地仲裁评判 第八种场合:国际性、地区性书展或印制大奖赛上的印刷质量评判
4、评价方法分类
评价印刷质量优劣的方法,历来是取决于人对各种印刷品的视觉感应,也就是说以目视为主或借助器具进行微观检查评价
根据影响印刷品质量的三个因素来分
主观评价
定义
所谓主观评价,是评价者以复制品的原稿为基础,以印刷质量标准为依据,对照印样或印刷品,根据自己的学识、技术素养、审美观点和爱好等方面的心理印象做出评价
方法
目视评价法
定性指标评价法
注意点
两种不同的照明条件
观察环境
1,观察环境应对图像观察的干扰达到最小。 2,额外的光线,不管是从其他的光源发出或是从其他的物体表面反射,都会对观察或其他图像照明产生影响。 3,在当时的观察环境中,不应有强烈色彩的表面(包括衣物)存在。
主观评价的内容: (1)印张的外观整洁,无褶皱、油迹、脏痕和指印; (2)印张背面整洁,无脏痕; (3)文字清晰、完整、不缺笔断画; (4)套印准确; (5)网点光洁、清晰、无毛刺; (6)色调层次清晰,暗调部分不并级,亮调部分不损失; (7)墨色鲜艳,还原色彩不偏色; (8)裁切尺寸符合规定要求。
客观评价
定义
是以测定印刷品的物理特性为中心,通过仪器或工具对印刷品做定量分析,结合复制质量标准作出客观评价
优点
(1)可以用定量数据来反映印刷品的各种质量特性,特别是工艺系列化的随机控制更能稳定印刷质量; (2)操作者的目的性明确,质量和责任分明,避免工序间因质量问题相互推诿的现象; (3)有利于各种故障的分析和经验的总结; (4)促进质量管理的系列化,加快出版速度,降低成本。
综合评价
定义
就是以客观评价的手段为基础与主观评价的各种因素相验证的方法亦即是使主观的心理印象与客观的数据分析相吻合,进而使评价标准更切合科学管理的方式
特点
首先确定目检价值的存在,包括印刷质量专家与大多数人目检印象的一致性;根据客观评价的手段,以测试数据为基础;将测试数据经过计算、做表,得出印刷质量的综合评价分
1.参数检测与计算
阶调密度误差 网点的形状系数 网点蹭脏的附加密度 网点扩大 三次色的色度 网点内的有效密度比 实地密度 和度 灰度 色相 差
2,评分表
3,计算质量评价分
6.2印刷品质量检测原理与工具
2.1密度检测原理
一、什么是印刷密度
背景知识
物体对光线的吸收能力越强,物体的反射率和透射率就越低。反射率和透射率的大小决定了物体的明暗。
引入概念
光学密度
产生原因
为了将物体的明暗程度用一个数值表达出来,引入光学密度的概念,简称密度。
分类
反射密度
相关知识
反射率和密度的关系
透射密度
意义
密度表示了颜色的明暗程度,反映了油墨吸收光量大小的性质。物体吸收光量大,其密度就高;物体吸收光量小,其密度就低
印刷油墨彩色密度的测量
结论:彩色油墨密度测量时,通过放置滤色片可测知该色油墨对光谱中某色光的吸收程度,从而测得该色油墨的密度值
二、密度检测原理
相关仪器
密度计
简介
密度计是印刷中最常用的仪器之一,用来间接确定物体表面吸收光的测量仪器
工作原理
将物体表面反射的光(或从表面透射的光)的强度与照射在物体表面上的光的强度进行比较,然后通过逻辑关系计算出密度值
主要作用
可用于透射稿或反射稿的密度测量;
可用于检测照排输出胶片和晒版后的PS版的网点密度;
可用于测量打样中各颜色的网点面积和实地密度;
可用于在印刷中随时掌控网点及实地的密度值
组成部分
密度计一般由光源、透镜组、偏振滤光片、彩色滤光片、传感器、电子线路和显示器等部分组成
三、影响油墨颜色质量的最主要因素
首层表面反射
多重内反射
透明性不良
选择性吸收不纯
不应有密度(副次密度)
不应有吸收——不应有密度
密度(主密度)不足
吸收不足——密度不够
补充背景知识
理想情况下
现实情况下
四、印刷油墨颜色质量的GATF密度评价方法
相关组织
相关参数
色强度 色相误差(色偏 灰度 色效率
用途
油墨的颜色特性分析
相关概念
油墨色强度
特征
三个滤色片中密度數值最高的一个
意义
它决定了油墨颜色的饱和度,也影响着套色的间色和复色色相的准确性和中性是否能够达到平衡
一般数据
色相误差(色偏)
原因
由于油墨的颜色不纯,使得对光谱的选择吸收不良,产生不应有密度,从而造成色相误差
公式
灰度
概念
油墨中含有非彩色的成分
公式
色效率
2.2色度检测原理
色彩的度量
背景知识
描述色彩的表示方法和系统有两类:
颜色的显色系统表示法
概念
这种表示方法是在大量汇集各种色样的基础上,根据色彩的外貌,直接按照颜色视觉的心理感受,将颜色有系统、有规律的进行归纳和排列,并给各种色样以相应的文字、数字标记以及固定空间位置,做到“对号入座”,这种方法被称为“色彩的显色系统表示法”
引申到印刷行业
对于印刷工业来说,采用较多的是“色谱”。这种表色方法是根据印刷工业的特点和要求而汇集大量实际色样,分别排列。按照网点面积百分比或三原色油墨比例成分排列,在印刷工业中更有针对性
分类
孟塞尔表色系统
把各种表面色的色相、明度、彩度三属性作为三维空间坐标,按目视色彩感觉等间隔的方式排列,把各种颜色的特征表示出来
瑞典的自然颜色系统
中国颜色体系(Chinese Color System)
颜色的混合系统表示法
分类
CIE 1931 XYZ理想三原色表色系统图
色相
概念
以五种主色调红、黄、绿、蓝、紫为基础作为色相环,再加上它们的五种中间色红黄,黄绿,绿蓝,蓝紫、紫红,成为10个主要色相。再进一步把10个色相各自从1~10细细划分,得到100个刻度的色相环
明度
彩度
概念
彩度是从灰度中辨别色相纯度的特性。彩度轴从明度轴向右延伸,彩度值记于明度值之后。用视觉上色彩感觉相等的间隔来划分为20等级
色度测量的作用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尤其是油墨和纸张的质量控制。如分光光度的数据对纸张白度的测量是很有价值的; 制定油墨、纸张标准; 灰平衡的分析测量、最佳阶调复制以及针对不同油墨、纸张和印刷条件的校色; 分析打样样张的色彩和印刷用纸的匹配情况,分析预打样工艺中所用颜色的色度特性; 分析一套油墨再现的色域;
分析原稿和复制图像之间的关系; 采用色度测量规范,提高标准化生产的程度,以达到节省材料、减少差错、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印刷色彩的质量控制; 分析匹配专色的颜料的组成; 在分色设备上进行精确校色,在印刷机上控制色彩复制。
色彩测量标准化的三要素
照明
D65光源对印刷工业是最合适的
观测的几何条件
标准白
测量参数
视场角(2°和10°)
这是最容易忽略的知识点
光谱响应方式:宽波带和窄波带
铺垫解释
“带”(band)一词是带宽(bandwidth)的缩写,指的是滤色片或滤波器允许通过可见光谱的范围,宽波带的比窄波带的允许更宽范围的光线通过。
宽波带
说明
与人眼观视有很好的相关性,能说明样本“看”起来如何,而且重复性很好
作为颜色视觉,色彩是一种宽波带感觉现象,因此在印刷工业中,对于灰平衡的判断、颜色校正、透射光检测等,最好用普通宽带密度计
"T"状态响应是指一个特定的宽波带响应,美国国家标准协会将其定义为印刷工业标准
窄波带
说明
它将光谱范围按较小的间距分割,更接近于单色光密度。如果这些光谱区位于最大吸收波长的中心,窄谱密度计的测量就具有最大的敏感性
不过,窄谱密度计在它们的传输频带中有死区。在这些死区,这些设备感受不到要测量的样本。那么,如果有两种油墨的光谱特性在死区内不同的话,那么窄谱密度计在50nm带宽之内感知这两种油墨可能是一致的,但在人眼看来就显得不同。因此,它不能与人眼观视有很好的相关性
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测出的密度值较高,尤其是对黄墨的测量值较宽波带要高40%-50%,故墨层厚度的细微变化也将被放大40%-50%,因而有利于人们及时发现并纠正这种变化
"E"状态响应是指一个特定的窄波带响应,它是欧洲标准
在测量油墨厚度(实地密度)、油墨叠印和网点面积率时,用窄带密度计,这样精确度较高
测量孔径
相关说明
测量孔径是指测量点的大小
不同的仪器的测量孔径有较小的区别,应该根据测量对象的面积选择合适的测量孔径,进而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测量
通常测量点的大小是1.6 mm和3.2 mm,或在其周围有所波动
如果在没有必要选择小孔径仪器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大孔径仪器,因为大孔径仪器提供的读数一致性高
一般孔径的选择,只需孔径能够覆盖测量面积即可,但是测量面积在大于测量孔径的3~4倍时最好
偏振光滤色镜
由于油墨密度有干退现象,为了使测量湿油墨时能得到与测量干燥油墨时相同的读数(湿油墨的表面很有光泽,会产生镜面反射,因此密度值比较高),采用偏振光滤色片,因为它能够消除部分镜面反射的效果,得到密度值的减少现象类似于在干迹(dryback)时产生的密度。
分光光度计
分光光度计的测量和眼睛是不同的。眼睛是同时感受全部波长的光,而分光密度计需逐个波长地进行测量
测量物体的光谱辐射亮度因数或光谱透射比,选用CIE标准照明体和标准观察者,利用三刺激值公式,计算测量样品颜色的三刺激值
6.3印刷品检测与控制参数
3.1实地密度与相对反差控制
1,什么是实地密度
解释
密度表示物体的明暗程度,通过物体吸收光量大小来计算。物体吸收光量大,其密度就高;物体吸收光量小,其密度就低
实地是指印张上网点面积覆盖率为100%,即印张上被墨层完全覆盖的部分
实地密度是印张上被墨层完全覆盖的部分部分的密度值
在印刷行业的意义
印刷实地部位的密度值是影响图像再现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实地部位的密度越高,在单色印刷中再现的阶调范围越宽,在彩色印刷中色彩再现的范围越宽
意义
实地密度和网点特性共同构成了影响图像再现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印刷过程中,油墨量是根据实地密度来控制的
2,供墨量与实地密度之间的关系
实地油墨密度大小受供墨量大小的影响,供墨量是与印刷图像表面墨层厚度有关的
随着墨层厚度增加,实地密度也在增加,但是到达某点后,实地密度将不再随墨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印刷过程中,必须对供墨量(墨层厚度)加以控制。目前,印刷机墨量自动调节包括两个部分:墨斗辊整体出墨量调节,墨辊各局部区域墨量的调节。
3,相对反差
概念
相对反差,也叫印刷对比度,简称K值,是控制图像阶调的重要参数
4,最佳实地密度
结论:K值在0-1之间。在稳定的印刷压力和良好的印刷作业条件下,K值最大时,实地密度达到最佳值,网点扩大值最小,此时印张上的墨层厚度达到最佳值,以此来控制油墨量。
5,实地密度控制
在纸张的咬口/拖梢部位印刷实地色块作为测标,每隔10cm左右循环一次
因所用纸张、油墨及有关印刷条件不同,实地密度值不同
印迹新旧程度不同,有不同实地密度
引出概念
干退密度现象:密度值油墨的干燥而下降的现象。印品质量检测使用干燥后的实地密度值
3.2生产控制
1.方位控制
2.套准控制
套准线
3.裁切控制(出血)
裁切线
4.折页控制
折页线
5.颜色控制
color bar
6.作业信息
图示
3.3均匀性控制
检测手段
检测手段:均匀性测试条。均匀性由沿滚筒的周向和轴向的实地色带控制。(轴向墨区)
3.4网点扩大与变形
1,什么是网点扩大/网点变形
网点扩大
概念
网点扩大是在印刷压力的作用下网点尺寸发生扩张的现象
影响因素
压力
压力越大,网点扩大越明显
加网线数与网点扩大
网线数的大小决定了图像的精细程度:但是,同时也必须考虑加网线数对网点扩大的影响
网点形状与网点扩大
制版与网点扩大
实地密度与网点扩大
纸张性质与网点扩大
纸张的印刷适性取决于它的表面特性,如吸收性、平整度等。 纸张的吸收性越好,网点扩大的百分比越高。 纸张平整度越高,网点扩大越小;平整度越低,网点扩大越多。
油墨性质与网点扩大
油墨的印刷适性包括它的强度和着色力、黏着力等。 色强度越高,着色力越强,印刷墨层就越薄,网点扩大越小。油墨黏性越高,网点扩大越小;但黏性过高,超过纸张强度,会发生纸张“起毛”现象。
印刷条件与网点扩大
·印刷条件包括印刷机速度、润湿液、橡皮布、墨辊、印刷压力等。·可压缩性橡皮布产生的网点清晰,避免传统不可压缩橡皮布产生的 “重影”的网点扩大现象。 ·墨辊系统提供的墨层越厚,无方向性的网点扩大就越多。 ·润湿液供应太多会引起油墨黏度降低,加大网点扩大的程度。 ·印刷车间应做到恒温、恒湿。
性质
网点扩大是印刷过程和设备中特定的因素产生的印刷现象
种类
网点扩大按发生的工艺过程
制版过程中的网点扩大/缩小
印刷过程中的网点扩大
检测手段
网点转移曲线/网点扩大曲线
网点变形
分类
检测手段
网点大小的变化会引起阶调和颜色的变化,网点形状的变化会使图像的清晰度下降
3.5印刷色序与叠印率
1、什么是叠印
概念
在彩色印刷中,后一色油墨在前一色油墨墨层上的附着,即为油墨的叠印
2、什么是叠印率
性质说明
叠印率是描述一种油墨黏附到前一印刷表面的能力
叠印率是衡量油墨叠印程度的物理量
叠印率的数值越高,叠印效果越好
3,叠印率的测定
叠印率为100%的含义
印在油墨1上的油墨2具有与直接印在纸上相同的彩色密度
叠印率与印刷效果的关系
叠印率的值越大,印刷效果越好
测定方法
叠印率的测量是使用密度计来完成的
例题
3.6灰平衡
1,灰平衡
理想的三原色油墨等量相加或叠印,应当呈现出中性灰色。然而,实际的三原色油墨并不纯,多少带有色偏
描述
所谓灰平衡是指以适当的三原色油墨比例,印刷从高光到暗调的不同深浅的灰色
灰平衡曲线的产生
当各网点比例都能达到灰平衡时就得到了一组三原色油墨的灰平衡曲线
通常,达到灰平衡时青原色的网点面积率要比品红、黄大。
应用
由于人眼对灰色的偏色非常敏感,因此常在印刷过程中通过观察灰平衡的色彩与单色灰进行比对,以判断印刷是否偏色以及偏色的方向
检测手段:灰平衡导表
2,四色印刷工艺
背景
由于油墨不理想,三色印刷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图像的暗调部分密度太低,尤其是黄、品红、青三色叠印产生的中性灰色容易出现色偏,往往使本应偏冷的暗调出现偏暖的情况,且黑度不够
再加上分色误差、套印不准等因素,导致图像模糊、饱和度降低
问题
如何改善?——增加黑版
内容
黑版的作用
容易实现灰平衡;增加图像的复制密度范围,从而增加了图像暗调的层次;黑版的高密度在图像中起到了骨架作用;减少了彩色墨量的用量,从而降低了叠印率和套印不准的影响;由于减少了彩色墨量,也减少了总墨量,从而提高了印刷速度,也降低了成本
四色印刷工艺的三个阶段
引出新的知识
底色去除工艺原理(UCR)
灰成分替代工艺原理(GCR)
3,油墨的密度
6.4印刷品色彩管理
国际色彩联盟(ICC
一、色彩管理的核心
以色彩空间变换为核心
颜色空间
RGB颜色空间
CMYK颜色空间
Lab颜色空间
Lab色空间是基于人类视觉的颜色空间,是与设备无关的颜色模式
建立在四色对立体系理论之上
是CIE指定的颜色测量国际标准色空间
二、色彩管理的原因
1.各设备的色彩表达能力不一致
2.各种材料的不理想,如油墨、纸张、显示设备
3.生产工艺中的各种非线性因素,如油墨墨膜厚度、网点扩大
4.人为因素的影响,如人眼的视觉差异、习惯
5.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照明条件,环境色彩
结果
同一个文件在不同设备上呈现的颜色不一致,在不同工艺的不一致,在不同时间/批次的不一致,造成色彩复制的困难
引出的概念
色域
概念
色域是指某种设备/颜色空间能够再现的色彩范围
分类
RGB色域
CMYK色域
LAB色域
图示
三、色彩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各个设备不同的色彩表达能力,使相同的数据文件在不同设备上呈现的颜色尽可能一致
1,数码样和印刷样色彩的匹配;
2,屏幕打样和印刷样色彩的匹配
四、色彩管理系统组成
五、色彩管理的实施
设备校准
设备校准:是指对系统各个设备(数码相机、显示器、数码打样机、印刷机)因时间或环境改变而产生的性能改变进行的校准。设备校准能够始终确保所有设备都符合制造商制定的状态或条件,是色彩管理过程的重要步骤
设备特性化
色彩匹配
色差
6.5印刷测控条与测试版
5.1测控条的定义及分类
测控条control strip
概念
测控条(Control Strip)是实施印刷质量数据化测控的重要媒介,由网点、实地、线条等测标组成,用以判断和控制制版、打样和印刷时的信息转移
分类
按照形式分
模拟测控条
数字测控条
按照使用用途分
印刷测控条
数字印刷测控条
传统制版测控条
晒版测控条
数字制版测控条
打样测控条
相关组织
Ugra(瑞士印刷科学研究促进会)
Forgra(德国印刷技术研究所)
GATF(印刷技术基金会,Graphic Arts Technical Foundation)
Brunner(瑞士布鲁纳尔)
5.2 测控条测量原理
1,网点面积的增大与网点边缘的总长度成正比
2,利用几何图形的面积相等,阴、阳相反来测控网点的转移变化
3,辐射状图形变化时,圆心处变化明显
4,利用等宽或不等宽的折线测控水平和垂直方位的变化
5,利用等距同心圆测控任意方位的变化
6,能够提供测试单元图形
5.3各种测控条的功能及应用
制版测控条
(1)UGRA晒版控制条
(2)Ugra/Fogra数字制版测控条
信息区:包括输出设备名称、PS语言版本、网屏线数、网点形状等
分辨力块:包含两个半圆区域。线条自一点发出,呈射线形排列,射线的疏密度与输出设备理论上的分辨力一致。在线条中心形成一个或多或少、敞开或封闭的四分之一圆,这两个四分之一的圆越小、越圆,聚焦和成像的质量越好。左边为阳线,右边为阴线
线形块:由水平垂直的微线组成,用来控制印版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分辨力
棋盘区:控制印版的分辨力,显示曝光和显影技术的差异
视觉参考梯尺(VRS,Visual Rreference Steps):控制印版的图像转移,共有11个VRS,并且在从35%~85%的网点区域里按5%的增量递增。在理想状态和线性复制的情况下,VRS4(参考半色调为50%处)中的两个区域在视觉上应该具有相同的阶调值。但是实际上,两个区域具有相同阶调的VRS要比VRS 4高或低,这取决于印版类型和所选的校准条件。VRS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过程控制块,利用它无须进行测量,直接从视觉上就可指示出与所选条件的差别,进行视觉检查
网目调梯尺:主要用于通过测量确定印版阶调转移特性。同时所提供的1%、2%、3%和97%,98%、99%色块也可用于对高调和暗调区最终所能复制出的阶调进行视觉判断
(3)Ugra/Fogra打样测控条
组成
测控条由46个色块,含34个彩色色块、6个黑色灰阶以及6个三色灰阶
作用
主要用于评估检测打样颜色的准确性,还可以检验印刷样张与打样样张之间颜色转换的精确性。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评估印刷品与打样样张的视觉一致性
印刷测控条
(1)GATF星标
应用
1961年开始与各种信号条配合使用,可检查网点扩大、重影、变形、测定印版解像力
星标有阴图和阳图形两种。若纸边较小时,可把星标直径缩小至1/4 inch,楔尖部位极敏感反映,通过目测可知吃墨情况来控制墨量
(2)GATF数码信号条
说明
1965年,GATF研制出一种定量的GATF网点扩大信号条,又称GATF数码信号条,不用密度计,凭视觉可对网点面积与密度变化检验,信号条有阴图型和阳图型,由网点扩大、变形范围、星标三部分组成
特点
如何生效?
特殊
(3)Brunner测控条
6.6印刷标准化
一、什么是标准化?
起因
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简述
简而言之,“标准化”就是一项制定“条款”的活动
内容
标准化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
主要目的
标准化的主要目的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
二、印刷标准化的作用
1.作用
促进印刷企业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技术进步
保证了印刷原材料质量,为印刷产品最优化鉴定了基础
使数据化、规范化操作有了依据
使印刷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实现产业升级
提高了印刷企业的知名度
三、印刷标准化的内容
1.印刷材料标准化
2.印刷工艺标准化
3.工艺数据的标准化
四、印刷标准
1.国际标准
2.国家标准
3.行业标准
4.地方标准
5.企业标准
印刷测试版
概念
印刷测试版是一个包含各种数据测试色块和视觉评判图像的版面,是综合性的诊断和测量工具,主要用来测试机器的稳定性和状态、印刷材料的综合性能、优化工艺等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