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科目二
教资科目二第一章:第一节知识梳理,包括教育的由来与定义、教育的本质与社会属性、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三部分。
编辑于2022-09-14 11:46:58 浙江省第一章:(第一节)
教育的由来与定义
由来:《孟子•尽心上》
定义:
广泛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与社会属性:
教育的本质(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 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那些无目的的的偶然影响不是教育。 (eg:孩子偶然被火灼伤手,由此获得了火是热的能灼伤人等有关火的知识,不属于教育)
培养人: 强调使人朝好的方向发展。机械的灌输、错误观念的影响都不是教育。 (如:爸爸训练孩子如何以牙还牙报复欺辱者等)
社会活动: 这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 (如:母鸡带小鸡、幼🐒学跳跃等) 人的先天本能不是教育。 (如:新生儿吸吮母乳、膝跳反射等)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只要人类社会在,教育就存在。
2)历史性:
时代性:
教育的发展受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同时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同一时代的教育,又有其共同的特点。
阶级性:
即“教育为谁服务?”问题。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哪一个阶级的接班人是由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的。
3)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传承与续接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发展不平衡。
(超前或落后)
4)生产性:
指教育在一定投入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产出,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5)长期性: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习者):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中介与桥梁)
教育的基本形态:
家庭教育:
先导性
感染性
权威性
针对性
终身性
生活性
社会教育:
自愿性与自主性
伸缩性与灵活性
持久性与巩固性
学校教育:
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和组织性
较强的可控性
教育的专门性
教育时空的集中性
效率性
三种教育相互配合被称为“三结合”教育或教育合力。
教育的基本功能:
1、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根据教育作用的对象划分)
个体功能:
1)个体社会化功能
2)个体个性化功能
3)个体谋生功能
4)个体享用功能
社会功能:
1)推动社会变迁功能:
推动社会改革与发展
2)促进社会流动功能:
社会成员通过教育能够在不同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和调动。
横向流动:更换工作单位或岗位
纵向流动:职务晋升、薪酬提级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根据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
正向功能(积极功能):
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与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消极功能):
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根据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
显性功能:
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结果相吻合。
主要标志:计划性
隐性功能:
指伴随着显性功能出现的非预期且具有较大隐蔽性的功能。
隐性功能可以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转变成显性功能。
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论:
【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
代表人物:宗教人士
评价:缺乏科学依据
2、生物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生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评价: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孟禄(美国)
评价: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的需要】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苏联)、凯洛夫(苏联)
评价:“金钥匙🔑”
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
原始社会的教育:
1)没有阶级性。
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质量平等。
2)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
3)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4)教育手段极为原始。(言传身教)
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特征:
1)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提供了教育内容和专门传授知识、技能的社会条件。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2)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阶级性:西周时期的“学在官府”等。
等级性:唐代的六学、二馆等。
3)教育内容丰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的内容。
学校轻视体力劳动,最终形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对立。
4)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由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
5)官私并行的教育体制。
6)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道统性:教育服从政治统治。
专制性:教育过程中必须保证道统的威严。
刻板性: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
象征性:身份地位的象征,受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获取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
中国古代教育:
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序、校(夏朝)
西周时期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政教合一,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隋代创立了科举考试制度。
宋朝四书五经成为教学基本教材和考试依据。
清(1905年)废除科举制。
外国古代教育:
…
古希腊:
雅典教育:崇文
教育目的: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在西方最早形成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尚武
教育目的:培养军人和武士
强调军事体育训练(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标枪、掷铁饼)和政治道德教育。
…
近代社会的教育:
公立教育崛起,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发展趋势:
1)教育的终身化。
“活到老学到老”
保罗•朗格朗(法国)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重视教育理论最终形成的标志:
“教育的四大支柱”:教育应使受教育者
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机会均等
师生关系民主化
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