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之财政收入(第13章)
2022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之财政收入(第13章)内容,包含政府收入的分类、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财政集中度与宏观税负、税收的基本含义、税负转嫁的方式、税收的基本特征、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国债的政策功能、国债的负担和限度、李嘉图等价定理以及国债制度和国债市场功能等知识。
编辑于2022-09-15 10:07:52 北京市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 级 经 济 师 经 济 基 础 之 财 政 收 入
财政收入的含义与分类
政府收入的分类
含义
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 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我国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税收收入
(2)非税收入
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捐赠收入、政府 住房基金收入和其他收入
(3)债务收入
(4)转移性收入
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
最小口径
税收收入
小口径
税收收入+纳入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
不包括政府债务收入、专款专用的政府收入
最为常用的一个财政收入口径,我国统计年鉴中对外公布的财政收入
政府收入中被纳入财政预算进行管理、政府可以统筹使用的那部分收入
中口径
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社会保障缴费收入
大口径
全部政府收入
财政集中度与宏观税负
财政集中度
通过各种形式,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资金占国民 经济总量的比重
衡量宏观税负的口径 (从小到大)
(1)税收收入/GDP;
(2)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GDP;
(3)[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社会保障 基金收入]/GDP。
稅收
税收的基本含义
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财富分配,强 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收已成为各国政府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税收内涵
(1)税收的征收主体是国家,征收客体是单位和个人;
(2)税收的征收目的是为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或者说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税收征收的依据是法律,凭借的是政治权力,而不是财产权力;
(4)征税的过程是物质财富从私人部门单向地、无偿地转移给国家的过程;
(5)从税收征收的直接结果看,国家通过税收方式取得了财政收入
税收的基本特征
强制性
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直接凭借政治权力,通过法律形式对社会产品实 行强制征收
(1)税收分配关系的建立具有强制性(凭借国家拥有的政治权力)
(2)税收的征收过程具有强制性(违法行为,国家可以依法进行处罚)
无偿性
政府向纳税人进行的是无须偿还的征收
(1)政府获得税收收入后无须向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报酬
(2)政府征到的税收不再直接返还给纳税人本人
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是区分税收收入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
反映一种社会产品所有权、支配权的单方面转移关系,而不是等价交换关系
固定性
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课税对象、税基及税率等要素
税收征纳双方 必须按税法规定征税和纳税,双方都无权随意变更征纳标准
税收的职能
财政职能(收入职能)
税收通过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人的再分配,为国家取得 财政收入的功能
税收自产生之日起,就具备了筹集财政收入的职能,首要的和最基 本的职能
经济职能(调节职能)
为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通过税收,分配,对资源配置、 国民经济的地区分配格局、产业结构、社会财富分配和居民消费结构等进行调节
监督职能
国家通过税收的征收管理可以整理出有关的经济动态
为国民经济管理 提供信息,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起到制约、督促和管理作用的功能
税收的变动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波动状况
通过税收征管过程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税收的监督职能既涉及宏观层面,也涉及微观层面
拉弗曲线(美国)
描述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征税限度
在较低的税率区间内,税收收入将随税率的增加而增加
提高边际税率超过一定的限度,会抑制经济增长,使税基减小,税收收入下降
实践意义
征税有“禁区”,要注意涵养税源
来自供应学派,是对之前长期盛行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失效的一种回应
主张解决“滞胀”问题应该着眼于供给方面,主要是改善劳动及资本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税负转嫁
税负转嫁的方式
含义
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各种途径将税收负担全部或部分转移给他人的过 程
最初缴纳税款的法定纳税人不一定是该税收的最后负担者
只要纳税人和负税人不是同一个人,便发生了税负转嫁
税收负担转嫁的最后结果形成税负归宿
方式
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国债
国债的基本含义和种类
通常是指一国中央政府作为主体,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 得的资金来源,是一种有偿形式的、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
其产生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
1)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存在闲置资金和比较健全的信用制度
2)在财政方面,国家财力不充裕,存在财政困难,有资金和经济上的需要
国债特征: (1)自愿性; (2)有偿性; (3)灵活性
国债由于有政府信用的担保、风险小,又被称为“金边债券”
国债的种类
按国债发行地域不同
内债(国内资金总量不变)
外债(国内资金总量增加)
按政府从借入到偿还债务时间不同
1短期国债——1 年以内,最典型的短期国债形式是国库券
2中期国债——1~10 年
3长期国债——10 年以上
按利率的变动情况不同
固定利率国债的利率在发行时就确定下来
浮动利率国债的利率根据物价指数或市场利息率的变动情况进行调整
按国债能否在证券市场流通
1上市(流通)国债(可以在证券市场上自由买卖和转让,多为中短期)
2非上市(流通)国债(持有者只能到期获得本金和利息,多为长期)
按国债债务本位不同
1货币国债是指以货币为债务本位发行的国债
2实物国债是以实物作为债务本位发行的国债
国债的政策功能 (一补一筹两调)
弥补财政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向中央银行借款、增加税收、发行国债
向中央银行借款弥补赤字会造成中央银行货币供给增加,诱发或加剧通货膨胀
如果通过提高税率或增加新税种弥补赤字,会对经济发 展带来不利影响
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赤字,产生的副作用较小
筹集建设资金
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国债是一种收入稳定,无风险或风险较低的投资工具
国债是一种收入稳定,无风险或风险较低的投资工具
短期国债:流动性强,被称为“有利息的钞票”
调控宏观经济
引导资金流向,调整产业结构
国债的负担和限度
国债负担
衡量国债绝对规模的三个指标
(1)国债余额,即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
(2)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
(3)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
国债的限度
是相对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GDP )而言的
国债负担率(国民经济承受能力)
国债累计余额/国内生产总值 GDP
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 60% 发展中国家不超过 45%
一国的 GDP 值越大,国债 负担率越小,则国债的发行空间越大
债务依存度
反映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的
当年债务收入/财政支出
我国这一指标的计算口径有两种
国际公认的债务依存度警戒线在 15%~20%之间
李嘉图等价定理
国债有害论观点
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 的或者等价的,即税收和债务等价
李嘉图认为发行国债会助长政府的浪费心理,认为国债是有害的
主张发行国债的理由包括
国债可以弥补财政赤字
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
国债制度和国债市场功能
国债制度
国家为了管理国债的发行、偿还和交易,调节经济活动, 以法律和政策形式所确立 的一系列准则和规范
国债发行制度
由发行条件和发行方式构成
政府以债券形式筹集资金时所申明的各项条款或规定
决定国债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发行方式
国债发行方式
公募招标方式
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投标、招标确定发行条件来进行国债推 销的方式
特点:发行对象是多数的投资者
承购包销方式
通过和一组银行或金融机构签订承销合同所体现的权利义务关系,
实现国债销售任务的方式
直接发售方式
国债发行人亲自向投资者推销国债
特点:债券发行人直接与发行对象见面
优点:可以降低举债成本,便于了解投资者的投资要求和投资意向
缺点:给发行单位带来相当大工作量
随买发行方式
向小投资人发行不可上市国债的一种方式
我国
先后采取了单一行政摊派模式、单一承购包销模式和承销、招标双主导复合模式
国债偿还制度
(1)抽签分次偿还法:偿还期内分年度确定一定偿还比例,政府按国债券号码抽签对号;
(2)到期一次偿还法:到期后按票面额一次全部兑付本息;
(3)转期偿还法:新发行国债偿还原有到期国债本息;
(4)提前偿还法:政府积累资金充分满足资金需求;
(5)市场购销法:按国债行市,适时购进国债,以此在该债券到期前逐步清偿
国债市场制度
以国债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的总和
根据国债交易的层次划分
1国债发行市场(一级市场) 参与者包括国债发行者的中央政府、发行中介机构和投资购买者
2国债流通市场(二级市场) 已发行国债的交易场所,基本职能是为国债投资者提供变现机会
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国债交易按国债成交订约和清算的期限
现货交易
回购交易
期货交易
期权交易
国债市场功能
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
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
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
我国政府性债务的分类
1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由财政资金偿还
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
3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
中央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1)中央政府实行余额管理
(2)中央国债余额限额根据累计赤字和应对当年短收需发行的债务等因素合理确定, 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审批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地方政府举债采用政府债券方式
地方政府举债规模的报批
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批准
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分类管理
1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实行限额管理
2地方政府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
严格限定政府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
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及化解机制
建立考核问责机制:把政府性债务作为一个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