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基础化学-缓冲体系
这是一篇关于基础化学-缓冲体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缓冲溶液的组成及缓冲机制、缓冲溶液pH的计算、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缓冲溶液的配制。
这是一篇关于医学仪器简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节:医学仪器的定义和分类、第二节:生物电检测仪器、第三节:血压检测仪器等。
这是一篇关于基础化学-电解质溶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强电解质溶液理论、酸碱理论、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及计算、难溶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Fundamental Chemistry Chapter Seven Buffer solution
缓冲溶液的组成及缓冲机制
缓冲溶液的概念
缓冲溶液 buffer solution
缓冲作用 buffer action
抵抗外加少量强酸、强碱或稍加稀释,而本身pH保持基本不变
缓冲溶液的组成
缓冲系/缓冲对 buffer system/ buffer pair
酸
质子给予体
碱
质子接受体
服从酸碱质子理论
共轭酸碱对之间只相差一个质子,通过质子(H+)的转移平衡共存
常见类型
弱酸及其共轭碱
弱碱及其共轭酸
两性物质及其对应的共轭酸(碱)
缓冲机制
抗酸成分 anti-acid component
抗碱成分 anti-base component
实质是溶液中的共轭酸碱通过自身质子转移平衡来调节溶液的H3O+浓度, 使其不发生显著变化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校正:上式各浓度项乘上其对应的活度因子,以活度代替浓度进行计算
影响因素
缓冲溶液的PH首先取决于pKa
当pKa一定时,pH值随着缓冲比的改变而改变
相关概念
缓冲比:c(共轭碱)和c(弱酸)的比值
缓冲溶液总浓度:c(共轭碱)和c(弱酸)的和
影响缓冲溶液pH的因素
活度因子
稀释效应
引起缓冲溶液pH增加
盐效应
引起缓冲溶液pH降低
温度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缓冲容量(β)
定义:单位体积(1L/1ml)缓冲溶液的pH改变一个单位所需加入的一元强酸/弱酸的物质的(mol/mmol)
表达式:β=db/VdpH=-da/VdpH
缓冲比
缓冲比越接近,缓冲容量越大;缓冲比等于时,缓冲容量最大
缓冲比为1,缓冲容量极大
总浓度
同一缓冲系的缓冲溶液缓冲比一定时,总浓度越大,缓冲容量越大
不同缓冲系缓冲溶液,当其总浓度相同时,其缓冲容量最大值相同
关系式:β=dnb/V|pH|=2.303*[HB]*[B-]/c(总)
缓冲范围
定义:缓冲溶液能发挥缓冲作用(缓冲比为10~0.1)的pH范围,即pH=pKΘa+(-)1
缓冲溶液的配制
分类
常用缓冲溶液
标准缓冲溶液
生理缓冲溶液
配制原则
缓冲溶液对测量过程不产生干扰
所选缓冲系在混合后不能发生副反应或生成沉淀
药用缓冲溶液需考虑缓冲系是否有毒,是否与主药发生配伍禁忌及在加热灭菌和储藏期内是否稳定
缓冲物质应廉价易得,避免污染
选择适当的缓冲系
至少应使所需的pH落在所选缓冲系的缓冲范围内
有适当的总浓度
总浓度一般控制在0.050~0.20mol/L
选择好缓冲系和其总浓度后,根据方程式计算所需弱酸及其共轭碱的量
精密配制需考虑活度因子的影响,并使用pH计或精密pH试纸进行校正
酸碱质子理论
内容
酸碱反应
实质:两个酸碱半反应式中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传递反应
反应方向:接受质子能力强的碱夺取给出质子能力强的酸中的质子,而变成对应的弱酸、弱碱
酸碱半反应式
内容酸⇌质子+碱
两侧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酸称为对应碱的共轭酸,碱称为对应酸的共轭酸
特征: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酸越弱,其共轭碱越强
酸碱强度
定义:酸碱在溶液中可表现出的强度
影响因素:酸碱的本性(内因),溶剂的本性(外因)
拉平效应:由溶液把不同强度的酸(碱)调整到同一酸(碱)强度水平的作用
区分效应:由溶剂把原本处于同一强度的酸(碱)区分开来的作用
概要
酸(碱)性溶剂对碱(酸)产生拉平效应
酸(碱)性溶剂对酸(碱)产生区分效应效应
局限
对于酸仍限制在含氢物质内
chapter1~10
Chapter1、2、3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 Chemical Kinetics
Chapter5、6
Dilute solution & solution system
colligative property of dilute solution
Multiple balances of electrolyte solutions
Chapter4,6,7
Four reaction balances
buffer solution
Chapter9~10
Principles of Inorganic Chem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