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的思维导图,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风格的统称。建筑结构定型化,结构 与装饰分离,装饰装修丰富、彩画种类多样。
编辑于2022-09-20 19:07:10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
世界建筑体系的划分
古代埃及建筑—陵墓建筑(金字塔、神庙)
古代西亚建筑—伊斯兰教建筑(拱、券[xuàn])
古代印度建筑—佛教建筑(佛寺、石窟)
古代希腊罗马建筑—石构体系建筑
古代中国建筑—木构体系建筑
古代拉丁美洲—高台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
古代建筑发展阶段
萌芽期(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朝)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天然洞穴
新石器时代巢居和穴居
夏代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是已知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商代中期
以后开始采用版筑夯土技术
发育期(从西周到春秋战国)
西周
发明了瓦,开始使用斗栱。其最早的四合院实例是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二进院落,有影壁、门、塾、前堂、后室等,并已用瓦和陶制的排水管
春秋
建筑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砖的使用,以及作为诸候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这时开始筑长城
战国
城市建设出现第一个高潮。当时的主要建筑仍是版筑的城垣和土木结合的高台建筑。
成型期(秦汉)
先秦时期
各诸侯列国纷纷建造高台建筑以显示国力和君主的权威,“九层高台,起于垒土”。随着秦帝国的统一,高台建筑也在秦汉时代发展至顶峰(包括秦咸阳宫、阿房宫,西汉未央宫,东汉洛阳明堂等)。
秦朝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修长城、建阿房宫及通往全国各地之驰道,开南境之灵渠,沟通湘、珠二水。他还统一了度量衡,对土木工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汉代
汉代的建筑活动十分活跃。如首都长安、洛阳的建设,大量宫室、离宫、苑囿的兴造,大规模营造陵墓、坛庙等,形成了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次高潮。夯土芯汉代时中国木构架建筑的成熟期。在建筑结构方面,木柱梁系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最突出的是多层木楼阁建筑的出现,从而使“高台建筑”渐趋淘汰。另一方面,石建筑在东汉时期有所发展,砖石拱券也被广泛运用,但多限于陵墓及下水道等地下工程,有许多空心砖大墓,墓砖尺寸较大,形式多样。
交融期(魏晋南北朝)
魏朝
这一时期的城墙开始了局部包砖。 曹魏邺城,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击破袁绍,攻占邺城,开始营建邺都,作为其北方的重要根据地。 宫室居城中北部,全城以棋盘状的道路网划分闾里,东西和南北干道丁字相交于宫城门前。北部为皇宫、禁苑(铜雀苑)和贵族居 住区(戚里),南部为官署和居民区,形成明确的功能分区、结构严谨,改善以往布局松散、宫城与坊里混杂的状况。
两晋、南北朝
冶铁炼钢的技术快速提升。佛教得到了极大的推崇和发展,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高峰期(隋唐)
隋朝
隋都大兴成是隋唐城市建筑的代表作。由宇文恺负责 制定规划,建设顺序:先测量定位,后筑城墙、埋管道、辟 干道,再造坊。 唐长安在隋都大兴城的基础上拓展,规模宏大严整,三大内 之一的太极宫居城中轴线北侧,大明宫和兴庆宫分别位于城 东北及东南,中轴线贯穿全城(朱雀大街,约147米宽)。 实行里坊制(共108坊),棋盘状道路网,设东西市场等。 城市注重绿化,城郊设开放风景区。
唐朝
木构建筑的结构构件与装饰构件合一,斗拱雄大,其 承托、悬挑的功能已经完善,因而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 大体量,大空间的建筑可用多个单位建筑组合而成。 解木锯的发明和普及。
成熟期(宋金元)
宋
唐实行宵禁和里坊制,但日益发展的商业必然要求有所突破,因此宋代建筑结构布局变以前的里坊制为厢坊制,拆掉坊墙, 临街开店。城墙的瓮城、马面、发券(仰供)城门等重要部位均包砖。 宋建筑没有唐建筑雄浑的气势,体量较小但而富于变化。 宋代以后,木作的装饰水平有显著的提高,小木作类型增多、构造复杂,工艺技术迅速发展。
元
广泛使用减柱造和移柱造
定性期(明清)
• 明清的封建大一统达到顶峰,商业、手工业高速发展。总的看来,明清建筑已经完全成熟定型,宫式建筑伴随着技术上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艺术上也走向了程式化和呆板僵化。 • 宫殿建筑——明清北京故宫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旧称紫禁城。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建,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故宫占地72万平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宫殿。 • 帝王苑囿及士大夫私家园林进一步发展,如北京三海、三山五园、承德避暑山庄等,以及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等私家园林。 • 喇嘛教建筑如西藏布达拉宫,承德外八庙、内蒙古席里图召等代表了中国晚期佛教建筑的最高水平。 • 明清各地民居百花齐放,其中北京四合院,蒙古包,西北及中原地区的窑洞、云贵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竹楼等。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特征
历史悠久 体系独特 高度稳定 发展缓慢 纯金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
汉风建筑(北魏之前) 我国先秦建筑和封建社会早期建筑风格的统称。建筑特征表 现出高台基、土黄色墙体、屋面无翘曲、檐口平直等特征
唐风建筑(北魏至元) 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风格的统称。建筑特征与早期相比发 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屋顶特征中出现屋面翘曲、正脊及 檐口生起,屋面出现了琉璃瓦、各类脊饰。屋身装饰色彩也 有所变化,唐代多朱白色调,宋代则色彩变化更为丰富。
明清建筑(明清两代) 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风格的统称。建筑结构定型化,结构 与装饰分离,装饰装修丰富、彩画种类多样。
建筑类型
古建筑类型
功能类型
结构类型
1 )木结构建筑 2 )砖石结构建筑 3 )混合结构建筑 4 )生土建筑 5 )竹构建筑
单体形态类型
1 )宫殿
2 )厅堂
3 )楼阁
4 )塔
5 )亭、廊、轩、榭
6 )斋
7 )馆
8 )门
9 )桥
建筑基本构造组成
(1)上分 —— 屋顶 围护作用、建筑造型和彰显建筑 等级
(2)中分 —— 木构架、墙身、斗栱 木构架由柱网与屋架有机组合 斗栱是柱顶、檐下之间的过度构件 墙体是古建筑中的围护与分隔因子
(3)下分 —— 基础、台基、地面 基础是结构构成因子 台基是围护与装饰构成因子 地面是是台基的上表面
1 古建筑地基与基础构造
地基
地基的涵义 地基指建筑物基础以下的部分,承受全部建筑物重量的土层或岩石 。 古代在做基础工程时,是有地质勘探工序的。
地基的分类 • 凡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不需经过人工 加固,可直接在其上建造房屋的土层称为天然 地基; • 当土层的承载能力较低或虽然土层较好,但因 上部荷 载较大,必须对土层进行人工加固, 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并满足变形的要求。这种 经人工处理的土层,称为人工地基。
地基的处理方法 古建筑地基处理一般比较简单,主要为原土夯实。
换土法 • 将基础底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 软弱土层、杂填土层挖出去,换 填无侵蚀性的低压缩性散体材料, 分层夯实,作为地基的持力层。
密实加固法 • 主要是指打桩(桩是打入土层的 木制构件,对土产生横向挤密作 用),以桩加固土层。
基础
基础是建筑物的地下结构部分,它 承受并传递着建筑物的压力,是保证 建筑物稳固的重要部分。
2 古建筑台基构造
台基的组成
台基的类型
台基的构造
3 古建筑地面构造
(4)装饰装修·古建筑中除了外檐与内檐装修外,还衍生出了古 建筑彩画等,现代建筑装修中无彩画内容。
建筑模数
现代建筑设计中常采用三种模数,即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和 分模数。
宋代建筑模数 宋营造尺,折算为现代尺寸约在31.2㎝左右。
清代建筑模数 清营造尺,折算为现代尺寸约在32㎝左右。
建筑规模等级的划分
中国古建筑技术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