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节课程设计与开发
教资科目二第二章第二节: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 系,按照学生发展阶段、以学生心理发展阶段需要 探索的、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使之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纸质文献介绍了造纸术的发明、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大家可以学起来哦。
文献学笔记,“文献”一词,做早见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教资科目二第三章第四节教学原则之中学中常用的教学原则知识梳理,本图知识梳理清楚,需要的可以看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二节:课程设计与开发
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概述:
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概念:
课程设计: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具体化过程。
课程开发:通过分析社会和学习者的需要,确定课程目标,再…的整个工作过程。
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
1)目标模式:
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
代表人物:泰勒(美国)
“泰勒原理”: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效果”
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来自课程专家的建议
2)过程模式:
强调课程开发关注的应是过程,而不是目的。
代表人物:斯腾豪斯(英国)
课程目标:
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课程目标的取向:
1)普遍性目标
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宗旨即典型的普遍性目标。
2)行为性目标
如“足球课结束后,能说出足球运动的基本规则”即典型的行为性目标。
(期待学生的学习结果)
3)生成性目标
如“学习《猫》这一课文时,突然进来一只猫,教师调整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观察猫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目标就是生成性目标。
(关注学习活动的过程,强调目标的适应性和生成性)
4)表现性目标
如“参观动物园,讨论在那里看到最有趣的几件事”即典型的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追求多元性,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课程内容:
概念:
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文化为核心,主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但也包括设计一定的实践—交往活动要求学生获取的直接经验,以及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
构成:
间接经验:
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
直接经验:
指学生为学习书本知识而需要的感性知识,是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组织形式:
1、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前后内容不重复
如:“小学通过测量或拼图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在中学通过证明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即直线式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螺旋式课程内容重复出现且层层递进。
螺旋式的依据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规律,即人的认知由易难、由低到高、螺旋上升。
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是指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 倒繁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内容。
注重课程内容的独立体系和知识的深度。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阶段、以学生心理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使之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顺序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
心理顺序指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
1)课程计划
编制各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依据。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1、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2、课程标准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3、课程标准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3)教材(教科书)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是直接依据)。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普遍性。
3、要做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
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教材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5、教材一定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取向:
1)忠实取向:
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2)相互适应取向:
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等方面相互调整、改变、适应的过程。
3)创生取向:
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代表人物:泰勒(课程评价之父)
主要观点:
以目标为中心展开,关注预期目标。
2)目的(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代表人物:斯克里文
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关注非预期目标或实际结果。
3)CIPP评价模式:
代表人物:斯塔弗尔比姆
包括四个步骤:
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