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资科目二第二章第三节:在教学行为上,教师必须尊重和欣赏学生,帮助 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并能够与其他教 育者展开良好的合作。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纸质文献介绍了造纸术的发明、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大家可以学起来哦。
文献学笔记,“文献”一词,做早见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教资科目二第三章第四节教学原则之中学中常用的教学原则知识梳理,本图知识梳理清楚,需要的可以看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8⃣️次课程改革,也是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教育要“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理念的改革:
1)切实建立新的学生观,真正视学生为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性的人。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
3)切实转变教师观,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4)在教学行为上,教师必须尊重和欣赏学生,帮助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并能够与其他教育者展开良好的合作。
课程结构的改革:
1、对课程结构的规定: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综合课程(为主)、分科课程
初中阶段: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齐头并进。
(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
1)均衡性
2)综合性:
加强科目的综合性
设置综合课程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3)选择性
以选择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阶段: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三全面实施。
性质:必修课程
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教育
2)研究性学习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4)劳动与技术教育
基本特征:
实践性
综合性
开放性
生成性
自主性
课程评价的改革: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