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C 第三章抗原
医学免疫学抗原:抗原的种类:根据诱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根据抗原递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分。
常见病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线粒体疾病,染色体病和病例123。此篇思维导图详细的阐述了各种疾病的的形成。适合研究常见病的小伙伴。
B细胞的分化发育:B细胞在骨髓发育的两个标志性事件、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B细胞在中枢器官中的分化发育。
B细胞的分化发育: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B细胞在中枢器官中的分化发育;B细胞的表面分子。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三章 抗原
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
抗原(罪犯)
定义
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
通常指蛋白抗原,也包括多糖、脂类、核酸
两大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犯罪行为激活社会免疫系统)
指抗原有激活机体免疫反应的功能
免疫反应性(抗原性,被抓住判刑)
抗原能与效应细胞或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
指抗原能被T、B细胞所清除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抗原特异性
免疫原性特异性
某一抗原分子只能诱导相应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
抗原性(免疫反应性)特异性
某一抗体或活化的淋巴细胞只能与特定的抗原分子特异性结合
分类
完全抗原
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特征的物质
大多数蛋白质
半抗原
只具有免疫反应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躺着也中枪)
分子量太小,免疫细胞无法监控到
多糖、脂类、某些药物等
半抗原与大分子蛋白等载体交联或结合,也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
一般由5~17个氨基酸残基、5~7个多糖或氨基酸残基组成
一个抗原分子含有多种多个表位
半抗原相当于一个独立的抗原表位
按刺激细胞活化能力分类
T细胞表位
TCR识别
必须经降解加工处理后才能被T细胞识别
线性决定簇
B细胞表位
BCR识别或抗体识别结合
直接识别
构象决定簇或线性决定簇
比较
半抗原-载体效应
图示
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共同抗原
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
交叉反应
由共同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和多种抗原结合发生反应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抗原分子的理化与结构性质
异物性
抗原与机体自身组织成分的差异性
异己物质
胚胎时期机体免疫系统未曾接触过的物质
异种物质
病原微生物、异种蛋白、药物
种系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同种异体物质
血型抗原、血清蛋白
自身物质
精子、眼晶体蛋白、脑组织
自己物质
胚胎时期机体免疫系统曾接触过的物质
例如
异物被当作自身抗原
自身抗原被当作异物
化学属性
蛋白质>多糖/脂多糖>核酸/组蛋白
分子量
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抗原表位多、不容易破坏
分子结构
分子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
分子构象
不同化学基团对抗原表位免疫反应性不同
易接近性
抗原表位的空间位置
物理状态
聚合蛋白>颗粒蛋白>可溶性蛋白
宿主的特征
遗传因素
MHC多态性
年龄、性别、健康状态
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剂量
适中
免疫应答
过高或过低
免疫耐受
进入途径
皮内/皮下>肌肉>腹腔>静脉>口服
频率
适当间隔(1~2周)
频繁接触
免疫佐剂
抗原的种类
根据诱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大多数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必须有T细胞参与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
少数抗原不须T细胞参与,可单独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
TI-1
TI-2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异嗜性抗原
在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表面所存在的共同抗原,forssman抗原
异种抗原
来自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
对人而言,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用于治疗的目的动物抗血清、异种器官等都属于异种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
来自于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的物质,如血型抗原
自身抗原
隐蔽抗原
在手术、外伤等因素作用下某些隐蔽的自身成分释放,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交感性眼炎
修饰改变的自身抗原(突变)
正常自身成分在辐射、化学损伤、感染2药物等 情况下发生改变从而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抗肿瘤免疫
独特性抗原
抗体、TCR、BCR内的互补决定区(CDR)作为抗原表位诱导特异性抗体
即就是抗体的抗体(抗抗体)
根据抗原递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分
内源性抗原
细胞内合成的抗原
肿瘤抗原细胞
病毒抗原(噬菌体:把遗传物质注入细胞内)
外源性抗原
细胞基质外摄入的蛋白质抗原
细菌抗原
真菌抗原
寄生虫抗原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超抗原
一类由细菌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抗原性物质
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时无严格抗原特异性、不受MHC限制,只需极低浓度就可激活多克隆T细胞
与普通抗原比较
原因
佐剂
自身并没有免疫原性,且不能引起免疫应答反应
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
作用机制
改变抗原物理形状,延长抗原潴留时间——缓释
刺激抗原递呈细胞
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丝裂原
有丝分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
非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