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观念的演变
艺术观念的演变:马克思将人类社会的构成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部分,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包括政治和法律制度与社会意识形式的庞大上层建筑,在这个结构中,艺术与文学、哲学、宗教等一起构成了社会意识形式中具有特定阶级属性的意识形态的形式。
编辑于2022-09-22 18:26:28 江西艺术观念的演变
中国艺术观念的演变
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
“礼乐合一”和“美善统一”
“成于乐”与“游于艺”
“情志”说
道家自然自由的艺术观念
道家艺术观念将自然视为最高的美,认为一切人之艺术都需要遵从自然
自然无为的本质是自由,道家思想将自由视为人生和艺术的最高境界
道家提出了虚静、物化、心斋、坐忘等重要的艺术美学与艺术心理问题
禅宗艺术观念
直观与妙悟
韵味与境界
西方艺术观念演变
模仿论
模仿论(Mimesis,早期用“摹仿论”)可谓“西方第一艺术理论”,从古希腊柏拉图开始,直到卢卡奇的现实主义,艺术都被认为是对外部自然与社会现实的模仿、描摹、反映和再现。模仿论既是艺术发生论——艺术来源于对现实的模仿,也是艺术价值论——艺术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对外部现实的忠实的映照。
柏拉图
将世界理解为一个以“理念”为中心的三层结构:第一层是理念世界,它是世界的本原,是最真实的;第二层是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它的真实性在理念世界之下,但在艺术世界之上;第三层是艺术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它的真实性又比现实世界要差,被认为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黑格尔
继承了柏拉图的理念说,在其《美学》中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其《美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欧洲各种艺术门类的辩证发展的分析,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个著名的判断转化为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分为三种: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的模仿说,被亚里士多德 继承和发展。亚里士多德提出一种肯定的模仿论。他指出模仿并不是某物的复制或镜像反映,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复杂的中介处理。这可以清晰地见于他所划分的模仿的三个方面:模仿的媒介、对象、方式。
达芬奇(绘画领域)&莎士比亚(文学领域)
在文艺复兴时期,“模仿论”发展为“镜子说”
这种认为艺术模仿、再现自然和社会的理论,在1819世纪逐渐发展为现实主义艺术理论。与此前的模仿论相比,现实主义更加强调艺术对社会现实的能动反映和再现,强调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力,而反对艺术对自然的机械复制。
卢卡奇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用“内在总体性”来要求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必须准确无误和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地决定着它所再现的生活领域的全部面要因素。它必须如此这般地反映这些因素,使得这一生活领域从里到外都是可理解的,可重新体验的,使它表现为一种总体生活。
表现论
与模仿论相反相成的是表现论,即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人的情感、内心世界、主观精神等的表现,而非对自然或社会现实的模仿。这种情感表现论从古希腊的朗吉努斯就开始了,不同于柏拉图否定诗歌和悲剧中的激情、将之视为“心灵的低贱部分”,朗吉努斯将激情与崇高联系起来,认为诗歌中的强烈情感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而这才能保证诗歌的崇高性。但表现论在西方古典艺术观念中一直未成为主流,直到19世纪前后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情感表现才被广泛接受为一种艺术准则。
1798年,华兹华斯(1770-1850)与柯勒律治(1772-1834)在《序言》中,华兹华斯阐释了自己的诗歌理想,主张摒弃典雅陈腐、声律和谐的古典主义写作原则,强调平白新鲜的语言、自然真切的情感、平凡日常的题材和自由舒展的格律。华兹华斯认为,在这些诗中,是情感给予动作和情节以重要性,而不是动作和情节给予情感以重要性。华兹华斯用“自然流露”(spontaneousoverflow)来说明这种诗歌情感的状态,说明诗歌的素材既非事物也非行动,而是诗人液体般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流露的原动力不是主观可控的,而是直抒胸臆、不得不发。
形式论
形式论在19纪主义者那里正式出场,随后在造型艺术领域发展为以李格尔(1858-1905)、沃尔夫林(1864-1945)和格林伯格(1909-1994)等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艺术史观,在语言文学领域发展为英美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形式论主张艺术的本质不在于其所模仿的外在社会现实或者其所表现的艺术家的内在情感,而就在于艺术作品自身的形式。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1874-1945)认为:“艺术并不是对一个现成的即予的实在的单纯复写。……它不是对实在的模仿,而是对实在的发现。……艺术不追求事物的性质或原因,而是给我们以对事物形式的直观。艺术家是自然的各种形式的发现者。”
达·芬奇曾说造型艺术的意义是“教导人们观看”,对事物的纯粹形式的认识绝不是一种本能的才能,我们可能会一千次地遇见一个普通感觉经验的对象,却从未看见它的形式。 形式才是艺术创造的根本成果。
克莱夫•贝尔(1881-1964)则将“有意味的形式”定义为艺术的本体: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 贝尔反对描述性和再现性的绘画,最看重象征的、抽象的、纯粹的形式,他认为:“再现往往是艺术家低能的标志。一位非常低能的艺术家创造不出哪怕是一丁点能够唤起审美感情的形式,就必定会求助于生活感情。”
李格尔提出“艺术意志”的概念,从根本上强调的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客观的自主的属性,将古代美术到现代美术的发展图式概括为立体-平面、触觉-视觉、客观-主观这三种两极对立的过程。
艺术体制论
艺术体制论是西方艺术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艺术实践领域出现的先锋派艺术、现成品艺术、波普艺术、观念艺术等新形态进行分析与反思的成果。
艺术体制可以被分为观念和机构这样软性和硬性的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是作为观念语境的艺术体制
其次是作为机构网络的艺术体制
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念
从人的本质问题出发思考艺术与美
马克思主义是在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基础上思考艺术和美的问题的。马克思的这种早期思想尽管还不成熟,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包括美的属性、美感的发生、人类审美活动的性质等问题。这就是马克思的实践论美学,美是在一种主客体的实践关系中产生的,在这种实践关系中,人得相互的生产关系造。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
马克思将人类社会的构成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部分,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包括政治和法律制度与社会意识形式的庞大上层建筑,在这个结构中,艺术与文学、哲学、宗教等一起构成了社会意识形式中具有特定阶级属性的意识形态的形式。
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
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由于这种相对独立性
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念在中国的发展
毛泽东文艺思想
主张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
阐明文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
强调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
主张中国文艺创造自己的“民族形式”
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繁荣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
明确文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确立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即“二为”方向
坚持“双百”方针,鼓励创作自由与艺术理论自由
丰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内涵,要求文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倡导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
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推动文艺创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表述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实践去定位文艺工作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高度去理解文艺工作,强化文艺工作的时代使命
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三精”统一的文艺作品,筑就文艺高峰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强调艺术理论及文艺评论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