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第五章
本书共五篇十章,从对外汉语教师进修的需要出发,以作者所主张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为纲,较系统地论述了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发展简史和现状,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
编辑于2022-09-23 19:43:41 山西本书共五篇十章,从对外汉语教师进修的需要出发,以作者所主张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为纲,较系统地论述了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发展简史和现状,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
本书共五篇十章,从对外汉语教师进修的需要出发,以作者所主张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为纲,较系统地论述了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发展简史和现状,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力图做到史、论结合,总结我们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与适当介绍国外的新理论相结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书共五篇十章,从对外汉语教师进修的需要出发,以作者所主张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为纲,较系统地论述了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发展简史和现状,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
本书共五篇十章,从对外汉语教师进修的需要出发,以作者所主张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为纲,较系统地论述了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发展简史和现状,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力图做到史、论结合,总结我们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与适当介绍国外的新理论相结合。
对外汉语言引论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学习与习得
学习与一般学习理论
什么是学习
作为心理学的概念,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人类的学习则是指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工具主动地获得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并产生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生来就会、通过遗传而获得的极为有限的“本能行动”
更多的则是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习得行为”。
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
学习论,是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也就是学习规律的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论
美国 桑代克 饿猫的迷箱实验
尝试和错误 习得的刺激—反应的联结 试误学习
美国 斯金纳
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箱实验
反应前的刺激,其公式是刺激—反应 操作性条件作用强调的则是对反应结果的强化,也就是反应后的刺激,其公式是反应—刺激。
通过各种强化的安排来塑造或除去某些行为 心理治疗 斯金纳学习理论的最大不足是他主要从事实验室动物的简单学习的实验,而对人的复杂思维和问题解决的学习研究缺少研究。
认知学习论
完形说
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柯勒 猩猩解决问题实验
顿悟 学习就是个体内部通过知觉重组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也是实现顿悟的过程。 塔式格式塔心理学。
布鲁纳 认知—发现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探索知识结构 主动发现 内部动机
60年代 人本主义学习论
学习的分类、阶段和目标
美国加涅的分类方法
属行为主义
信号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
连锁学习
言语联想学习
多种辨别学习
属认知学派
概念学习
原理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
加涅 八个阶段
动机 领会 获得 保持 回忆 概括 作业 反馈
加涅 五种学习结果
智能技能 认知策略 言语信息 动作技能 态度
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区分
学习与习得的定义
习得
自然的语言环境中 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如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般是母语)
学习
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的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习得与学习的不同
习得
本能的要求 不知不觉习得 无意识的
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
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
方法主要靠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没有教学大纲,没有课本。
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的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学习
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 有意识的行为
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下进行的
在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下,其注意力往往集中于语言的形式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模仿和练习来理解,掌握和运用语言规则
学习相对说来花的时间比较少,但学习的效果是不确定的
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 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喃语阶段(半岁至一岁)
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
双词句阶段(一岁半以后)
电报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
成人句阶段(两岁半到五岁)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刺激—反应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盛行于40年代和50年代
斯金纳
语言看做是一种人类的行为 研究人的言语行为 强调外部条件的作用 儿童学话 反映论认为后天环境外部因素决定一切必须依靠 模仿 得到强化 重复
美 奥斯古德 中介说
在外显的刺激和外显的反应中间增加了因联想而引起的隐含的刺激和隐含的反应的中介因素。
刺激—反应论并不能全面解释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问题
先天论
内在论
乔姆斯基
语言是由抽象规则构成的复杂的体系 人们习得语言是要把这些复杂的规则“内化”,运用头脑里有限的语言规则系统,来理解和生成无限的句子
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 语言习得机制两部分包括一为普遍语法,普遍语法反映了人类语言的共性;一为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 认为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决定一切,儿童头脑里的普遍语法使他能自然内化语言的规则体系。
对先天论的评价
先天论特别强调人类天生具有的语言习得的能力,也同样不能解释第一语言习得的所有问题。
认知论
皮亚杰
人有遗传的心理功能,它决定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与环境作用的结果就形成并发展了儿童的认知结果
图式
心理活动的组织结构,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向环境学习的产物,同时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又取决于头脑中已有的图示。
图式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变化,体现了认知的发展;而认知的发展,受同化,顺应平衡三个基本过程的影响。
同化:儿童遇到新事物、新经验,总希望把它结合到原有的图式中,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如果同化成功就会使自然与外界趋于一致,达到暂时的平衡。
如果不能纳入原有的图式,儿童就要调整原有的图式或创立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同化新事物,这就叫顺应。 顺应的结果也使认识与外界趋于一致,达到新的平衡。
图示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发展的。同化是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是环境对个体的作用。平衡则总是动态的,由一种较低水平的平衡过渡到一种较高水平的平衡。
儿童头脑中没有神秘的语言习得机制,更不存在普遍语法,但人类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达到暂时平衡,不断的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儿童的语言习得是建立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基础上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 先天与后天的因素相互作用,先天具有而后天不断发展的认知能力决定一切,语言能力只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语言功能论
把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看成是语义体系掌握的过程。
韩礼德
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童语言功能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主要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对比分析假说
拉多 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的结果。
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学习者已形成了一整套第一语言的习惯,因此就存在第一语言(母语)习惯的迁移问题。
迁移 对比分析假说
迁移定义: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正迁移 积极促进 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 负迁移 阻碍 也叫干扰 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的
对比分析假说
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 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母语)的干扰
意义
完全是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的理论;听说法,视听法,句型替换操练的理论基础 只强调学习者通过刺激反应被动的养成一定的语言习惯,否认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是行为主义理论的根本缺陷。不能全面解释第一语言的习得,也不能完全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
中介语假说
定义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塞林克 《中介语》 把中介语产生的原因归因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5个方面。
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呈现一定阶段性。
特点
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呈现一定阶段性。
中介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律尚未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所做的不全面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语言系统。中介语中存在一定的偏误,但并非都是错误的,它有正确的部分,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扩大。
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僵化
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可能会停滞不前,产生僵化或化石化。
特别表现在语音方面。
僵化的原因
可能是第一语言的影响无法消除。
也可能是学习者意识到该偏误并不妨碍交际,甚至还得到过积极的反馈,便满足于已取得了进步而停滞不前。
还可能是对目的语的某些方面形成偏见,无法接受。
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
科德 1967 《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其自己的内在大纲,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在大纲的反应。
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教学安排,接受所教的语言知识,而是跟儿童习得母语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
内在大纲实际上是人类掌握语言客观的普遍的规律,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控制教学过程,无法完全控制学习者对于输入的语言的内化过程。
普遍语法理论 语言习得机制。
只是一种假说。
输入假说
输入假说的特点。
申拉克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法是对信息的理解,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本身,而非语言形式,当了解了输入的信息,并让输入多少包括一点超过他们能力的语言时,语言结构也就习得了语言结构,也是在交往过程中习得的。
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声拉克,用I+1表示。
伸拉克拉森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获得的。
习得与学习假说。
习得是潜意识,日常的暗含的学习 儿童自然获得第一语言的方法
有意识的语言学习 语言课堂上
习得是首要的,学习是辅助性的。
自然顺序假说。
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
有的先习得有的后习得。
固定顺序—自然顺序
监控假说。
一个潜意识的系统
流利的运用第二语言靠习得,交际中使用的输出的话语是由潜意识的习得系统引起或驱动的。
一个有意识的系统
起监控作用,对输出的言语形式进行检查和控制。
输入假说。
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
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 克拉申用i+1来表示
i代表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也就是在自然顺序上所处的某一阶段。
i+I则是下一阶段应达到的语言结构水平,即稍稍高出它目前的语言水平。
让他通过上下文,一定的语境或借助于图片,教具等非语言手段来理解i+1的信息,从而也就习得了该信息所包含的下一阶段的语言结构。
克拉申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的最为重要的,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获得的。
情感过滤假说
屏蔽效应假说
第二语言课堂学习总是输入大于吸收。
人类头脑中这种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了过滤作用。
普遍语法假说
乔姆斯基
文化适应假说
舒曼。
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
洋泾浜化假说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一同比较
相同点
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主体 具备健全的大脑和语言器官。
客体 一定的语言环境。
都是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的技能。
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不同点
习得的动力不同
儿童 出于其本能 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成人 交际 融合到目的语社会中去。
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
儿童天然的语言环境,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输入。
成人课堂缺少真实的交际环境。
习得的过程不同。
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与其生理心理的发育同步进行的。 语言能力是与思维能力同时发展的。
成人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符号表达方式。 往往不是让实际事物与第二语言直接联系,而是中间要经过第一语言的思维。
文化因素习得的不同。
自然的。
专门安排的。
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心理,生理,认知,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