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第六章
本书共五篇十章,从对外汉语教师进修的需要出发,以作者所主张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为纲,较系统地论述了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发展简史和现状,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
编辑于2022-09-23 21:21:28 山西本书共五篇十章,从对外汉语教师进修的需要出发,以作者所主张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为纲,较系统地论述了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发展简史和现状,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
本书共五篇十章,从对外汉语教师进修的需要出发,以作者所主张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为纲,较系统地论述了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发展简史和现状,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力图做到史、论结合,总结我们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与适当介绍国外的新理论相结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书共五篇十章,从对外汉语教师进修的需要出发,以作者所主张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为纲,较系统地论述了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发展简史和现状,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
本书共五篇十章,从对外汉语教师进修的需要出发,以作者所主张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为纲,较系统地论述了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发展简史和现状,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力图做到史、论结合,总结我们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与适当介绍国外的新理论相结合。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对比分析
目的
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标志
拉多 《跨文化语言学》
理论基础
语言学理论基础
结构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论
负迁移 干扰
阻碍性的干扰
目的语中需要学习的某一语言项目是第一语言中没有的,第一语言中所缺少的东西在学习时受到阻碍。如外国人学习汉字(汉语有,英语没有)
介入性的干扰
第一语言中的某一语言项目虽然在目的语中没有,但在学习过程中仍要顽强地介入,“时”(汉语没有,英语有)
步骤
描写:对目的语和第一语言进行详细的,具体的描写,作为对比的基础。
选择: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
对比:对选好的语言项目或结构进行对比,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现的错误进行预测
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难度等级模式 (普拉克特)
零级 :指两种语言中的相同成分,在学习中产生正迁移,不会发生困难,如动词+宾语
一级:在第一语言中分开的两个项目,在目的语中合成一项。如,英语(she/he),汉语都为ta
二级:第一语言中有而目的语中没有的语言项目,学习者必须避免使用,防止介入性干扰。
三级:第一语言中的某个项目在目的语中虽有相应的项目,但在项目形式、分布和使用方面有着差异,学习者必须把它作为目的语的新项目重新习得。如,汉语和英语都有被动句,但不相同。
四级: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其第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项目,学习时会产生阻碍性干扰。如,汉语声调
五级:与前边一级相反,第一语言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到的目的语中分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需要学习者克服第一语言所形成的习惯,逐渐加以区别。如:英语中的visit,可译为“参观、“访问”,“看望”三个动词,各与不同的宾语组合。
意义
对比分析有一套严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使人们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和研究,对语体特征的了解更为深入,从而丰富了普通语言学,具体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理论。
对比分析应用于语言教学,通过目的语和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对比,发现了第一语言给第二语言教学带来的干扰,从而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发现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便于更有效地制定大纲,设计课程,编写教材和改进课堂教学与测试。
局限性
相同之处正迁移 不同之处负迁移
困难不仅来自第一语言
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
抛开学习者的研究
偏误分析(科德)
失误
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如紧张或疏忽出错。
偏误
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水准和能力。 如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英语,常忘记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动词后加“s”。
概念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理论基础
语言学理论基础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学习理论
心理学理论基础
认知理论
作用
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及其所达到的阶段。
通过偏误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采取的学习策略和步骤。
通过偏误分析,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检验对所学的语言规则做的假设。
步骤
搜集供分析的语料: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或听力理解中提供分析用的语料。
鉴别错误
有规律性的偏误/偶然的偏误 结构形式的偏误/语用的偏误
对偏误进行分类
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交际
分类
根据偏误的严重程度
整体性偏误:指涉及到句子总体结组织结构的错误(如误用句式、关联词,语序颠倒等),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局部性偏误:指句子的某一次要成分的错误(如某些助词,冠词的误用等),不影响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语内偏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或因错误推断而造成的偏误 语气偏误:指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的偏误。
强调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要重视语言在交际中的使用。
显性偏误:指那些明显的带有结构形式句子的错误。
隐性偏误:指语法虽然正确,但在一定的语境或交际情境中显得不恰当的句子。
中介语的发展过程
前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形成之前的偏误。对这些偏误,学习者无法解释,更不能自行更正。
系统偏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正逐渐发现并形成目的语的规则和系统,但还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因而出现的规律性的偏误。学习者对偏误不能自己改正,但可以作出一些说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
后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系统形成后的偏误。学习者基本掌握了相关语言规则,一般能正确运用,有时也会用错出现偏误,但学习者能自己改正偏误,也能说明原因。
来源
母语负迁移
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
文化因素负迁移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迁移
过度泛化
简化
学习环境的影响
对待偏误的态度
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
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 主动 正确示范 模仿 记忆运用
纠正学习者的偏误 既不能采取不分青红皂白有错必纠的机械态度 也不宜采取能不纠就不纠的过分宽容态度
对偏误性质进行分析
偏误发生的场合
在进行交际性练习时,避免当场纠错,影响学习者的交际活动
意义
偏误分析是对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
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
局限
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目前对各种偏误的研究情况来看 还很不平衡
对偏误来源的分析陷于公式化
偏误分析的最大弱点在于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而且只是横切面式的静态分析 并未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
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
运用分析概念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
运用分析的研究成果
运用分析的局限性
只研究句子平面而且仍只侧重于语言结构,脱离了语境,特别是抛开了直接引起学习者语言行为的语言输入,这就无法全面的分析学习者的语言表现。
话语分析
要全面研究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和中介语的特征,仅研究学习者一方的语言表现的运用分析是不够的,必须进行以研究语言交际活动中双方应接到连贯表达为目的的话语分析。
哈奇
研究内容
第二节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概念
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在习得过程中表现出的、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一定影响的生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特点。
生理因素
年龄
不同年龄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
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是学习时间的长短,而并非学习开始得早晚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很难确定适合所有人的最佳的第二语言习得年龄段
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学习者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发挥学习者的优势,克服其弱点,以达到理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认知因素
内容
智力
定义
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是成功的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组成的综合能力。
启示
尽管智力不是第二语言学习决定性因素,但教师还是应当注意不同智商的学习者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特别要鼓励智力一般或较差的学习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语言学能
定义
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
四种能力
语音编码解码能力
语法敏感性
强记能力
归纳能力
看法
语言学能是可以分析的
第二语言学习者不同程度的具备这些能力
语言学能的差异影响到第二语言习得的速度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学习策略
概念
语言学习者为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交际能力,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
分类
茹宾认知学习策略
求解,推理,实践,记忆,监控。
元认知策略
计划,监控,评估,调节
交际策略
概念
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言语交际活动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认知方式
概念
是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言语交际活动(即理解对话者的意图和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分类
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审慎性与冲动性
歧义容忍度
情感因素
内容
动机
动机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动机
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
分类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近景动机与远景动机
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如何不断激发学习动机
充分利用学习者本身已有的动机,并不断“充电”使之进一步增强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第二语言的最根本动力应是交际的需要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最直接增强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因素
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多给学习者以成功的机会并及时加以肯定
适当的运用竞争机制,在课堂中展开学习竞争,激发学习者的上进心,进一步激励动机,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态度
概念
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评价性反应 是在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褒贬好恶,并反映出对之采取行动的倾向性。
影响学习的方面
对目的语社团和文化的态度
对目的语的态度
对课程和教师、教材的态度
学习态度的分类
积极态度
一般态度
消极态度
性格
内向和外向
自尊心和抑制
圭奥拉语言自我
焦虑
移情
设身处地地领会别人的思想和感情,这是人与人交往中相互沟通,消除隔阂,达到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 语言学习环境
社会环境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
第二语言学习分为在目的语社会环境中和在非目的语社会环境
语言环境
包括视觉环境、听觉环境,特别是在该社会中广泛使用的鲜活的目的语口语是最重要的语言环境。
人文环境
包括目的语社会的物质文明,风俗习惯等
课堂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学习
“无关联”与“有关联”的观点
克拉申 “无关联”
沙伍德·史密斯 “有关联”
白丽丝托克 “有关联”
课堂教学的作用
课堂教学能充分利用人们长期积累的对语言本身和语言教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精心安排,进行集中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收到相对来说短期速速成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重点往往是语言形式的掌握,课堂能有目的的提供比自然语言环境更集中,范围更广,形式更为复杂的语言形式。
课堂教学强调教授语言规则,符合成人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
课堂教学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和帮助,可以迅速提供反馈,及时纠正错误,从而加快语言学习的速度。
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通过课堂教学接触目的语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目的语的输入量也无法与自然习得相比。
课堂教学所提供的不都是真实的材料,教给学生的常是“课堂语言或“教科书语言”,与实际生活中的语言有一段距离。
课堂教学侧重语言形式,但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语法规则,最好的语法规则体系也是不充分的。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也可能产生误导。
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缺陷在于难以提供真实的交际情景,也难以进行真正的交际活动。
充分利用语言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学习效率的具体做法
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把作为语言实践的各种课外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去,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
充分利用汉语的社会大环境,引导学生到汉语的大江大海里游泳。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