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教育综合333中国教育史——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察举制(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清)分别产生的背景,举荐方式,内容概述,作用及影响。
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了知识分子的学习的动力。
这是一篇关于道德与法治的思维导图,阐述了课程理念,本课目标,本课内容和教师实施的建议及实施措施。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质和人格素养,增强学生在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思想根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曹刿论战思维导图
古代教育与选官制度
察举制 (汉)
背景
在西汉统一前提下,为适应中央集权通知的需要而形成
汉文帝诏“举贤良方能直言极谏者”是察举制度的开端,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开始制度化,西汉末王莽执政,察举风气急剧败坏
是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举荐方式
推举和考试各为其途
科目一类为常科,有孝廉和茂才 科目二类为特举,有贤良方正、明经、明法、至孝、有道、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
科目助记分析:重点还是考察才德,对科目类型做了很多细分、懂儒学经文的、懂法律的、懂阴阳五行会算卦的、很孝顺、懂国家治理的等等,名字虽然复杂,其内涵就是为国家的发展选各种人才,但品行才德是放在第一位的
选才标准
重才德
选才依据
才德为选拔依据,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内容概述
按皇上诏令,由高级官员,通过察举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主要特征是由地方官随时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衰败及废除原由
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故逐渐衰败
作用
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局面有所改变,使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路径比以前较为拓宽,少数出自社会下层的人士,也得到了入仕的机会
所举之人无任何军功,不易对皇权造成威胁,对加强皇权,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具有重大的意义
影响
积极影响
察举制的实施使孔子的“举贤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得到制度上的落实,给教育带来利益驱动,兴办太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察举制度在于选贤任能,能从各方面多角度的任用人才,比较灵活,避免庸才为官,促使汉代人才辈出,有利于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
选才的权力在于中央、皇帝和高官手中,被举荐对象大多为现有官吏,造成平民儒士中的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
在东汉后期,任人唯亲、唯财、唯势,造成察举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察举制度对年龄的要求偏大,对青年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和压抑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为更好的统治和平衡辖区的各种力量而逐步形成的制度,为缓解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
是察举制的发展
以是否出身于世家大族
品第偏重门第高低、个人品行才能
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起点高者升迁快,起点低者升迁慢
设置中正,也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中正官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地方郡设小中正官。任命方法开始自下而上,由地方向上推举,晋以后,则采取自上而下任命官员,权利由中央掌控
中正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品评内容为家世、行状和定品
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对考察人士的定品,分为九等,作为授官依据
衰败及废除原因
到了隋朝时期,由于封建经济发展,豪门士族地主势力日渐衰弱,寒门庶族的势力逐渐增强,要求参与政权,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和科举制的实行,九品中正制最终被废除 注:门阀制度是指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
采取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对人才的考察更为精细,能不断的发觉人才、创造人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为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被人为操纵的可能性大,存在弊端,后逐渐演变为门阀士族完全把控了选拔权利,重才德的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不利于教育普及和寒门入仕,封建等级色彩明显
科举制 (隋—清)
产于隋、发展于唐、兴于北宋、衰于明清,“始建进士科”是科举制度确立的标志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通过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也是察举制的发展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选士制度
以考试为主,举荐为辅,分科取士(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
不仅看考试成绩,还看是否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开放考试,不少寒士进入政权
才学为依据、文章表达能力为士人前途的重要因素
科举制以考试为主、推举为辅,选才与育才紧密结合,科举制度的产生前期刺激了学校制度的发展,为封建国家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形成了社会热爱学习的风气,但宋朝以后各朝重视科举但忽视兴学,导致学校变成了科举的附庸,科举弊端显露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一定程度上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但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把科举制引向绝路,也不符合当时中国的社会发展
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关系
相互促进
学校教育输送人才供科举考试选拔,是科举制度赖以发展的基础
科举制选拔人才以充实官员队伍的同时也为学校培养人才开辟了出路
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独立并举、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相互制约
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
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基础,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
科举取士的标准和方法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科举制的影响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掌握选士大权,加强中央集权;官吏通过考试选拔,提高官吏的文化修养,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士子通过科举获得参政机会,扩大统治基础;科举制度统一国家思想,维护国家稳定和发展
打破世袭对政治的垄断局面
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门人士进入政权,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寒门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
促进选才和育才紧密结合
促使社会良好的学习风气,促进人们的思想统一于儒学,结束思想混乱局面,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前期刺激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利于教育的普及;考试科目种类繁多,扭转了重文轻武、重经学轻科学的现象;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和勤奋刻苦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学校教育沦为政治的附庸
科举制存在很大的欺骗性
评分中主观因素较多,影响客观性,考官受贿和考试作弊的现象严重,驱使读书人为做官而学,功利色彩明显,影响了人的发展
科举制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者按既定格式作文,科举考试制度日益僵化,从内容到形式都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发展,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严重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科举制不利于知识创新,也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