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机制:主要是有效循环血量和肾血流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潴留以及静脉淤血--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所致。
水肿程度:可由于心力衰竭程度而有所不同,可自轻度的局部水肿直至严重的全身性水肿。
水肿特点:是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低垂部流体静水压较高)。能起床活动者,最早出现于踝内侧,行走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减轻或消失;经常卧床者以腰骶部较为明显。颜面一般不出现水肿。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此外,通常有颈静脉怒张、肝肿大、静脉压升高,严重时还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右心衰竭的其他表现。
心源性水肿还可见于某些缩窄性心脏疾病,如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或积血、心肌或心内膜纤维组织增生及心肌硬化等。机制:心包、心肌或心内膜的广泛病变--心肌顺应性降低、心脏舒张受限、静脉回流受阻、静脉淤血、静脉压增高--腹腔积液、胸腔积液及肢体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