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三国两汉时期的音乐
第三章三国两汉时期的音乐:汉乐府的兴衰:汉承秦制,设有官方音乐机构:太乐、乐府。太乐掌管雅乐(祭祀及礼仪音乐);乐府掌管俗乐(民间音乐)。
两晋南北朝时期,乐器独奏及小型合奏有很大发展,特别是琴、琵琶、 筝、笛等乐器在上层社会十分流行。详见书 41—44 页。 第四节乐律学的发展 在汉代,京房第一个提出解决三分损...
周秦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06年)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乐器音乐思想乐律学礼乐制度音乐机构——大司乐宫廷乐舞类别——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四夷之乐、房中乐内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三章三国两汉时期的音乐
第一节概述
西汉:经济繁荣
东汉:政治衰败
三国:民族融合
东西音乐文化交融
第二节汉乐府
汉乐府的兴衰
汉承秦制,设有官方音乐机构:太乐、乐府。太乐掌管雅乐(祭祀及礼仪音乐);乐府掌管俗乐(民间音乐)
汉乐府最在出现在秦代
建立汉乐府
主要职能:采歌谣
范围:整个国家的音乐
目的:观风俗,知薄厚
在民歌的基础上进行编配,用于宴享等场合
建立了采诗夜诵的审查制度
汉乐府的设立主观上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宫廷享乐的需要
客观上促进了民间音乐的发展
“协律都尉”李延年
性知音,善歌舞
擅长作曲
曾作“十九章”用于郊庙祭祀
“新声二十八解”横吹曲的代表作
乐府歌曲
大予乐
雅颂乐
黄门鼓吹月
短箫铙歌
第三节相和歌
相和歌的形成
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
徒歌
但歌
相和歌
相和歌的乐调
平清瑟
楚侧
相和歌的伴奏
节鼓是一种乐器,又称节
相和歌的各类作品
相和大曲
在相和歌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发展成歌舞乐综合的大型乐曲
艳——引子
曲——乐曲的主体
解——快板
趋/乱——结尾
第四节鼓吹乐
鼓吹乐的形成
中原地区传入
鼓吹乐的种类
鼓吹:“鼓”不是鼓
黄门鼓吹——为皇家装门面(器乐)
骑吹——仪仗时(器乐)
短箫铙歌——祭祀音乐(器乐+声乐)
横吹
鼓、角。
类型:军乐,马上之乐
李延年——新声二十八解
其他
箫鼓——娱乐性音乐(夕阳箫鼓)
第五节民间歌舞和百戏
两汉三国的民间歌舞——发生故事情节,奠定了戏曲发展的成熟
两汉三国的百戏——汉百戏
汉代各种民间杂耍技艺的总称
代表作品
东汉张衡《西京赋》
《东海黄公》——“角抵戏”民间小戏
第六节乐器与器乐
打击乐器
建鼓(皇室的代表)、提鼓、小鼓、扁鼓、铜鼓、鼗鼓
吹奏乐器
排箫、笳、竽
弹弦乐器
琴又叫七弦琴
古琴——七弦十三徽
表演形式:1.琴歌2.独奏
《广陵散》——嵇康,汉代的古琴音乐,又称《广陵止息》,现代相和楚调但曲之一,目前现存古曲中唯一具有杀伐之气的琴曲。
第七节音乐美学
两汉的音乐美学——《乐记》被奉为儒家音乐美学的思想。
三国时期的音乐美学
蔡邕
《游春》
《渌水》
《秋思》
《幽居》
《坐愁》
嵇康
《长清》
《短清》
《长侧》
《短侧》
《声无哀乐论》
第八节乐律
新律时期的开始
西汉京房六十律
京房——西汉时期乐律学家(西汉京房六十律)
意义:可以音律的微小音差,六十律理论的创制无疑具有奠基性的重要意义
促进了东西音乐文化交融
乐府的任务:采集各地的民谣,加工配乐,同时还从事创作音乐,进行演奏
汉乐府的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