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上编 对外汉语教学通论、中编 语言要素和文化教学、下编 语言技能课教学、教材的评估、使用和开发。
编辑于2022-09-29 10:24:20 广东对外汉语教学入门
上编 对外汉语教学通论
一、 总论
一、 科学性质
科学定位
应用语言学
发展最充分的分支——外语教学
广义应用语言学
并不是一门学科,有其他边缘学科
狭义应用语言学
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
被应用的知识
理论语言学与描写语言学
跟语言学相关的学科
学科名称
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教学
华语(华文)教学
面向跟目标民族相同的学习者的语言教学,有学者称为“传承语教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
对外汉语教育学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
对非母语者的汉语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
2007年 国务院批准学位,2016年3月107所院校,2014年从“对外汉语”改为“汉语国际教育”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国际汉语
对外汉语教学的三个汉语含义
教学
“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过程
1. 总体设计
2. 教材编写
3. 教学实施
4. 测试
类别
进修教学
预备教学
本科教学
通用汉语教学
专业汉语教学
商务汉语
旅游汉语
医院汉语
学科
基础学科
语言学
心理学
教育学
研究
教什么
怎么教
教学方法、教学顺序、教学手段
如何学
事业
2003年海外设立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的发展
“一带一路的”倡议
教材研发
师资队伍
汉语考试
汉语水平考试HSK
汉语水平口语考试HSKK
中小学汉语考试YCT
商务汉语考试BCT
孔子学院/课堂测试HSKE
汉语国际推广基地
全球汉语网络平台建设
“孔子新汉学计划”
汉语考试
汉语水平考试(HSK)
汉语水平口语考试(HSKK)
中小学生汉语考试(YCT)
商务汉语水平考试(BCT)
孔子学院/课堂测试(HSKE)
医学汉语水平考试(MCT)
二、 语言学习的基本概念
目的语、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目的语
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第一语言
指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从父母或让人那自然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
在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的其他语言。
习得和学习
习得
指从周围环境中自然学习获得某种能力。
习得阶段
(1) 前语言阶段:婴儿出生1~2月可分辨语音和非语音
(2) 单词句阶段:1~1.5岁,开始说话,一词交际,叠音词多
(3) 双词句阶段:1.5~2岁,初步语法,两词构成一句子
(4) 多词句阶段:2~3岁
(5) 复杂句和语篇阶段:4~5,基本掌握语法,会多种虚词和简单复合句
习得理论
强化论
理论依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
斯金纳
传递论
理论依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
奥斯古德
两类反应
一、外部刺激下产生的外部反应
二、内在刺激产生的反应
如听见“失火”引起的危险感
可称为“传递性刺激”
内在论
理论基础—心灵主义
乔姆斯基
忽视环境的作用
认知论
皮亚杰
认为两种组织功能
一、遗传的心理功能
二、功能不变式
学习
定义
学习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训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类型
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8种
(1) 信号学习
(2) 刺激—反应学习
(3) 连锁学习
(4) 多种辨别学习
(5) 语言联结学习
(6) 概念学习
(7) 原理学习
(8) 解决问题的学习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
1、主体
第一语言:儿童
第二语言:成人
2、动机
儿童出于本能,动力天然
成人目的不一
3、环境
儿童—自然环境
成人—第二语言 课堂
4、方式
儿童—现实环境中看到、听到,建立关联,模仿
成人—通过母语学习
5、教育者及相关因素
儿童—亲属输入,照顾性语言,重内容
成人—教师输入,偏误注意过多
6、过程
儿童—5个阶段
成人—语音学习和词汇学习同步进行,词语和句法几乎同步
7、文化
儿童—沉浸于与母语息息相关的文化中
成人—没有
三、 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任务和类别
性质
1.是指在学校进行的正规教学活动。
2.二语教学跟一般语言习得不同。
3.二语教学跟一般学校的非外语教学不同。
任务
培养出能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人才
短期速成教学
长期进修和汉语专业教学
专用汉语
专业汉语
职业汉语
语言教学理论六个问题
谁
什么
怎样
何时
哪里
为什么
类别
预备教学
对象是准备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非汉语专业的外国留学生。
进修教学
不以获取文凭为目的的汉语教学。
汉语言本科教学
1975年设立,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国际社会需要、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汉语专门人才。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
科学学位硕士生博士生培养
四、 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
1.语言学
语言学对汉语教学的指导
汉语教学对语言学的促进
2.心理学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区别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心理因素
学习能力
语言学习动机
融入型动机
工具型动机
语言学习策略
母语影响
正迁移
负迁移
二语教学法的心理基础
二语学习的心理过程研究及偏误分析
3.教育学
教育学理论是二语教学的基础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教学主体观
教学法的改进
4.神经生理学
二语学习与脑区
二语学习的最佳时期
学习不同语言的神经生理差异
5.社会语言学
交际能力
会话策略
会话中的合作原则和得体性原则
6.跨文化交际学
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
文化的接受过程
二、 外语教学法
教学法概述
跟教学总体设计的关系
跟教材设计的关系
跟课堂教学的关系
1、传统教学法(翻阅接听认全)
(1) 语法—翻译法
18世纪,奥伦多夫,语言学基础:传统语言学
(2) 阅读法
20世纪,魏斯特
(3) 直接法
19世纪,贝立兹,帕尔默
心理学基础:联结主义心理学
(4) 听说法
20世纪40年代,美国
布龙菲尔德,弗里斯
语言学基础:描写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
(5) 认知法
20世纪60年代,卡鲁尔
心理学基础:以奥苏拜尔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
语言学基础: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6) 全身反应法
20世纪60年代, 阿舍尔
基础:儿童母语习得理论
2、人本主义教学法
(1) 静默法
20世纪60年代,(英 )加特诺
(2) 启示法
20世纪60,罗扎诺夫
(3) 咨询法
20s60,古兰,又名社团语言学习法
3、交际型教学法(公务内伤)
(1) 功能法
又称交际法。20s70
(2) 任务式教学法
20s80英,伯拉胡,纽南
教学原则“用中学”
(3) 内容教学法
专题内容的学习
(4) 3P教学法
20s70
三个阶段:呈现、操练、运用
4、创新型教学法(语体4)
全语言教学法
全学习者
全教师
全语言
全文
语言片段
全语言技能
听说读写
体裁教学法
六个步骤:体裁分析,模仿分析,小组讨论,独立分析,深入分析,模仿写作
“四位一体”教学法
也称4P教学法
知识、技能、能力、素质 四位一体
教学原则:循序渐进、阶段侧重、精讲精练、五技并举
教学法的发展趋势
与相关学科的互动
心理学
折衷主义
行为主义教学法和心灵主义教学法之间的调和
20s60,卡里曼,岛穆
综合化倾向
20s60的自觉实践法,苏联心理学家-别良耶夫
自觉性原则、综合性原则
三、 课堂教学
一、 备课
(1) 备课准备
了解学生信息
了解课程信息
了解课程教材
(2) 编写教案
教案形式
教案内容
编写步骤
二、 讲述与倾听技能
讲述技能
语音、语速和语调
表述要浅显易懂
倾听和反馈技能
平等与尊重
赏识与期待
参与与反馈
三、 提问与组织讨论
提问技能
要有针对性和区分度
多角度、多方式地提问
变换提问方式,引出不同句式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叫答方式灵活多样
叫答要面向全部学生
组织讨论技能
四、 非语言表达技能
手势表达
面部表达
眼神表达
教姿
五、 表扬和批评技能
表扬技能
表扬要真诚具体
~要公正
批评技能
微笑批评
建议式批评
暗示式批评
先表扬,后批评
严厉批评
六、 课堂组织与管理
课堂组织
制定明确、具体的课堂规则
掌握学生信息,记住学生姓名
激发学习积极性。
集中学生注意力。
座位安排科学合理
课堂管理
小问题的应对
暗示法
“明知故犯”问题的处理
冷处理
行为替换
适当惩罚
突发情况的处理
随机应变
七、 板书与多媒体
板书
准确、规范、工整、清楚、布局合理
精心设计
根据课堂设计情况灵活进行板书
多媒体
选择多媒体教学的依据
多媒体教学的原则
辅助性
针对性
交互性
四、 第二语言习得
一、 第一语言的作用与对比分析
一、 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
对比分析法由拉多1957提出,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习惯
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认为:刺激诱发反应。刺激达到一定频率,反应就形成习惯。
斯金纳的中期行为主义理论则强调强化的作用
认为反应发生后,若有一个特定行为进行强化(根据学习者反应的适当与否,给予奖励或惩罚),就能促进习惯的形成。
迁移与偏误
正迁移
负迁移:指不利于语言学习的迁移,又叫“干扰”
二、 对比分析的内容、作用与程序
内容
对比等级与难度等级
(1) 无差异
(2) 2→1
(3) 1→0
(4) 1→☰
(5) 0→0
(6) 1→2+
外语、汉语的对比模式P67
学习者母语跟汉语一样
绝大数语言都有元音a、i,辅音b、m、s
一些跟汉语一样,含动词的主要句式 sov
~两个/多个语言点→汉语一个语言点
英is、are、was→汉语 是
1→0
英 the、日韩语敬辞谦辞系统→汉语0
1→☰
子主题
0→1
0→汉语个体量词(一棵树、两盏灯)
1→2+
or→或者,还是
对比分析的发展
回避
学习者故意不使用某个语言形式
相似度
两种语言中对应的语言点表面相似,实际上有一些区别
干扰是学习者的策略
Corder:建议将“干扰”重构为“调解”
干扰:学习特征 调解:交际策略
对比分析的作用
意义
佛里斯
1||| 第一语言学习、二语学习是截然不同的过程
2||| 二语学习的根本困难,是母语系统习惯特征的干扰
3||| 有效的教材、教学基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的科学平行描写
4||| 对比分析可避免教学和测试中没有价值的语言项目
作用p69
1||| 语言对比可以促进汉语二语学习的正迁移,减少负迁移。
2||| 通过对比确定难点,可以使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具有针对性、时效性
3||| 明白偏误原因,可以通过科学、恰当的见讲解、练习,让学生掌握汉语表达方式,减少、避免错误生成。
分析程序
传统程序
秒选对策
描写
选择
对比
预测
改良程序
限选首项多教
发现
选择
收集语料
逐项对比
多层解释
教学建议
三、 应用
宏观
彼此不同
一对多
彼此有无
微观
二、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的作用
(1) 深化汉语习得研究
*见面了老师?偏误原因
1||| 母语迁移
2||| 目的语规则泛化
3||| 教学误导
(2) 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学习者掌握规则,减少偏误
教师针对性教学
教材编写适应性
(3) 推动汉语本体研究
从学习者角度、从多语对比层面
从偏误现象
从发展角度纵向观察中介语
(4) 偏误分析的不足p74
只考察偏误
而二语习得要全面考察学习者的中介语及其发展(连续)
包括跟目的语一致的地方
偏误分析的步骤
收拾就选书院示意
1. 语料收集
2. 偏误识辩
失/偏误
失误:偶尔、可自纠
偏误:较多、不能自纠
显/隐性偏误
显:违反句法规则
隐:单语可能没问题,在上下文有问题
3. 偏误纠正
1||| 不违背愿意
2||| 符合预感和语法
3||| 最简化
4. 偏误点选择
5. 偏误描述
传统语法范畴
词类
句子成分
句式
标准数学范畴
+误加
-遗漏
x错位
→↓误代
&%@杂糅
6. 偏误探源
1||| 语际偏误: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偏误,又称“干扰性偏误”“对比性偏误”
2||| 语内偏误:第一语言内部的发展偏误,又称“目标语规则泛化偏误”“发展性偏误”
3||| 训练偏误
4||| 认知偏误:又称“普遍偏误”
7. 规则解释
【有点、一点】对应很多语言中的一个词
1||| “一点+名词”表数量小。“喝了一点水、吃了一点饭”
2||| “有(一)点+形容词/心理动词”
表示性质(心理)状态的程度不高,如“天气有点热”“我有点累”
表示静态义时,“有点”只跟“中性/贬义形容词”结合,表示不满意。
“房间有点脏”
“房间有点干净”
3||| “一点”可以放在形容词后边,表示程度高
这双鞋大一点
这双鞋大了一点
这双鞋大一点了
4||| “一点”可以放在否定式前
他一点也不累
她们一点也不像两姐妹
8. 教学建议
大纲、教材如何处理跟该偏误有关的语言点
如何解释
如何操练
偏误分析在汉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语音偏误
词汇偏误
在任何阶段都会出现
老师的脸色很严格[严肃]
目标语规则泛化
我发函[写信给]妈妈,...
教材把“发函”注释为“写信”to inform by letter
他是很有名的跳舞家[舞蹈家]
学习者没学过“跳舞”,使用交际策略的结果
语法偏误
我去学校骑自行车
动宾词组位置颠倒,母语负迁移
他跑步得很快
应重读动词语素“跑”(他跑步跑得很快
宿舍是教学楼的前边
误用“是”代替“在”,跟母语迁移有关
你是不是灵魂还是人?
杂糅
汉字偏误分析
误同形
提供→提拱
误异形
他们→他门
三、 中介语及其发展过程
中介语
塞格林提出
特征
(1) 可塑性
中介语的语言规则不断修正
*他是高→?他高→他很高
(2) 动态性
渐进方式
I. 怎么样、什么
II. 多少/几、哪里、谁
III. 怎么+动词
IV. 多+A
(3) 系统性
指中介语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套规则。
中介语的变异
(1) 社交情景变异
(2) 语境变异(更重要
(3) 中介语的变异研究
扩散模式
习得阶段:两个自由变体无规律交替使用
取代阶段:一个情境只用一种形式,另一个情境两个形式混用→不同的情境使用不同的形式。
二语习得的自然发展途径
(1) 乔姆斯基的第一语言习得模式
儿童的母语知识来源于普遍语法。
它是一套天生的内在的语言规则。
基本语言素材→习得机制→语法
习得机制是习得过程的决定因素
句子平均长度:测量语言成熟程度的尺度
(2) 第二语言的发展过程
发展阶段
大致发展阶段:学习阶段的先后,普遍性
具体发展阶段:学习具体项目的先后,不同学习者不同表现
1.横向研究
:语法点的习得顺序
王建勤——对“不”和“没”的习得过程进行研究
1||| “不”的单一否定期
2||| 混合期
不→没,母语迁移
没→不,目的语泛化
3||| 以“没”泛化为主的偏执期
4||| 分化、整合期,正确使用
2.纵向研究:提供不同发展期的语言素材,描述整个习得过程
否定
疑问
关系从句
3.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
(3) 第一语言习得是否跟二语习得相似
四、 输入、输出与互动
自然情境下的输入与互动
外国式语言
本族人对外族人说的话语
(1) 外国式语言与互动调节
特点
合乎语法的简化
不合语法的简化
调节的类型p87
1||| 确认性检查
2||| 理解性检查
3||| 澄清
4||| 重复
5||| 补充
6||| 重述
(2) 外国式语言的功能和解释
功能
调整方式
回退
相配
协商
话语与互动
话语:考察二语者和母语者共同参与的语篇
互动:指沟通、理解发生困难时,交际双方以及对方理解与否的后续输入,调整语言
修正策略
简化词汇
协助对方表达
转换句子结构和问话点
课堂情境下的输入与互动
输入的教师语言
话语分析三段话语(IRF):
教师引发(initiates)
学生反映(responds)
教师反馈(feeback)
输入、输出、互动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1) 输入强化和高频输入
(2) 可理解输入和"i+1"原则
克拉申强调二语习得依赖于学习者得到的可理解输入
(3) 摄入与输出
只有当输入转为摄入,即被吸收时,习得才发生。
(4) 建立垂直结构
(5) 纠正性反馈的应用
1. 书面纠正性反馈
直接纠正
给出正确形式
无元语言信息
正确形式
解释规则
有元语言信息
正确形式
解释规则
间接纠正
不给出正确形式
无元语言信息
有元语言信息
2. 口语纠正性反馈
纠正时间
及时反馈
延迟纠正
是否明示错误
显性纠正
隐形纠正
3. 教学实施
long-重述
Lyster-提示性语言
Sheen-“输入式”“输出式”纠正性反馈
(6) 互动假说与协同理论
互动假说(Long提出)
对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的拓展
输入的可理解性是在意义协商过程中通过交际实现的,而且也可以实现学习者的可理解性输出。
协同理论(Long)
汉语习得的相关研究
口语教学中
意义协商
形式协商
内容协商
中级口语输入输出
五、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1||| 年龄与性别
2||| 智力与语言学能
语言学能
语音编码能力
语法敏感性
归纳能力
机械记忆能力
3||| 认知方式
场依存
场独立
4||| 态度与动机
动机
1⃣️
整体动机
情景动机
任务动机
2⃣️
3⃣️
融入型动机
工具型动机
5||| 个性与情感过滤
六、 学习和学习者的策略
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
学习策略
策略运用的目的
语言学习策略
套语
创造性话语
(1) 假设构建
A. 简化
B. 推断
(2) 假设检验
接受性的
生成性的
元语言知识
相互作用的方式
(3) 自动化过程
语言运用策略
产出策略
语义简化
形式简化
交际策略
缩减策略:逃避问题
成就策略:补救措施
功能
元认知策略
学习前计划,学习中监控,学习后评估
具有执行和控制功能
认知策略
用以提高学习及记忆能力
具有操作加工或认知加工的功能
社交/情感策略
社交:与别人合作学习的策略
情感:管理规范情绪
策略与语言心理加工的关系
直接策略:与目的语学习加工直接相关
记忆策略
认知策略
补偿策略
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间接策略:通过聚焦、计划、评估…等间接支持语言学习的策略
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
七、 语言普遍性假说
语言普遍性
语言普遍性和第一语言习得
语言普遍性和二语习得
八、 其他语言习得假说
文化适应模式
竞争模式
界面假说
动态系统理论
五、 语言测试与成绩分析
一、 语言测试的性质与目的
语言测试的性质
内容与目的
二、 语言测试的类别
分合主客版能成水常标动静段
1||| 分散测试和综合测试
2||| 主观测试和客观测试
3||| 分班测试和学能测试
4||| 成绩测试和水平测试
5||| 常模参照测试和标准参照测试
6||| 静态性测试和动态性测试
7||| 诊断测试
三、 语言测试的原则和特点
针对性
可靠性
有效性
实用性
四、 测试成绩分析
分数集中性——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分数离散性——方差、标准差、全距和四分位间距
测试成绩的标准化
百分位
试题分析
小结
六、 教材的评估、使用和开发
一、 教材分类
媒介性质
课程内容
标准参照
组织结构
二、 教材评估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教材评估的定义
评估类型
教材评估的基本原则
教材评估的标准
教材对象、目标与价值取向
教材评估的文本内容
三、 教材库建设与教材览概
教材形式
教材类别
教学媒介语
适用对象
出版信息
思考
四、 网络资源与在线工具
五、 汉语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
语料库的建设
应用
七、 人才培养与教师发展
一、 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
个人素质
知识储备
能力结构
二、 人才培养与技能训练
语言教学技能
文化传播技能
跨文化交际能力
研究能力及论文写作能力
三、 汉语教师的发展
培养反思教学的能力
培养跨文化意识
提高教学和管理艺术
培养科研科素养和能力
后方法理论与教师发展
八、 汉语传播与教学简史
一、 汉语在东亚、东南亚的传播
朝鲜半岛
日本
越南
二、 汉语在西方的传播
明以前
明末→清代
小结
三、 华人移民和华文教育
旧式华文
华侨教育阶段
华文教育阶段
四、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内的汉语教学
1840以前
1840以后
中编 语言要素和文化教学
一、 语音教学
(1) 语音介绍
(2) 语音教学的原则
目标明确
汉外对比
循序渐进
足量的操练实践
(3) 语音教学方法与技巧
教学方法
语音难点的教学
二、 词汇教学
(1) 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2) 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和任务
(3) 教学词汇的选择和控制
(4) 词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5) 词汇教学的基本原则
三、 语法教学
(1) 语法的含义和类别
(2) 汉语语法的特点
(3) 语法教学的原则
(4) 语法教学的方法
(5) 语法点的教学技巧
四、 汉字教学
(1) 汉字教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2) 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
(3) 汉字教学的原则
(4) 汉字教学的技巧
五、 跨文化交际语文化教学
(1) 跨文化交际
(2) 价值观和文化
(3) 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4) 跨文化交际语文化教学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下编 语言技能课教学
一、 汉语综合课教学
性质和特点
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
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二、 听力技能课
特点
课堂教学
三、 口语课教学
口语教学原则
口语教学环节
四、 阅读课教学
读者是如何阅读?
怎么上阅读课?
阅读课怎么教词汇?
如何把阅读课上得生动有趣?
报刊阅读课
五、 写作课教学
汉语写作教学的特点
写作教学的原则
课堂教学方法
六、 专用汉语
定义与分类
专用汉语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
专用汉语教学方法
测试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