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基本方法
叩诊是用手指叩击身体表面某一部位,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根据震动和声响的特点来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状态有无异常的一种方法。
胆汁淤积性黄疸一般皮肤黏膜呈暗黄色,胆道完全阻塞者颜色呈深黄色,甚至呈黄绿色,并有皮肤瘙痒及心动过缓,尿色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
呈混合性呼吸衰竭,活动时呼吸困难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消失,卧位明显,坐位或立位时减轻。病重往往被迫采取半坐位或端坐呼吸。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基本方法
视诊
视诊是医生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视诊可用于全身一般状态和许多体征的检查,如年龄发育、营养、意识状态、面容、表情、体位姿势、步态等。
局部可了解病人身体各部分的改变,如皮肤、黏膜、眼、耳、鼻、口、舌、头颈、胸廓、腹形、肌肉、骨骼、关节外形等
特殊部位的视诊需借助于某些仪器如耳镜、鼻镜检眼镜及内镜等进行检查。
触诊
医生通过手接触被检查部位时的感觉来进行判断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进一步检查视诊发现的异常征象,也可以明确视诊所不能明确的体征,如体温、湿度、震颤、波动,压痛、摩擦感以及包块的位置、大小、轮廓、表面性质、硬度、移动度等。
触诊的适用范围很广,尤以腹部检查更为重要。
掌指关节部掌面皮肤对震动较为敏感,手背皮肤对温度较为敏感,因此触诊时多用这些部位。
方法
浅部触诊法
深度约为1cm
深部触诊法
深部滑行触诊法
双手触诊法
深压触诊法
冲击触诊法
注意事项
1.检查前医生要向病人讲清触诊的目的,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取得病人的密切配合。
2.医生手应温暖,手法应轻柔,以免引起肌肉紧张,影响检查效果。在检查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病人表情。
3.病人应采取恰当的体位。通常取仰卧位,双手置于体侧,双腿稍弯曲,腹肌尽可能放松。检查肝、脾、肾时也可嘱病人取侧卧位。
4.腹部检查前,应嘱病人排尿,以免将充盈的膀胱误认为腹腔包块,有时也须排便后检查。
5.触诊时医生应手脑并用,边检查边思索。应注意病变的部位、特点、毗邻关系,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来源。
叩诊
叩诊方法
直接叩诊法
间接叩诊法
1.环境应安静,以免影响叩诊音的判断。
2.根据叩诊部位不同,病人应采取适当体位,如叩诊胸部时,可取坐位或卧位;叩诊腹部时常取仰卧位;确定有无少量腹腔积液时,可嘱病人取肘膝位。
3.叩诊时应注意对称部位的比较与鉴别。
4.叩诊时不仅要注意叩诊音响的变化,还要注意不同病灶的震动感差异,两者应相互配合。
5.叩诊操作应规范,用力要均匀适当,一般叩诊可达到的深度约5~7cm。叩诊力量应视不同的检查部位、病变组织性质、范围大小或位置深浅等情况而定。病灶或检查部位范围小或位置浅,宜采取轻(弱)叩诊,如确定心,肝相对浊音界及叩诊脾界时;当被检查部位范围比较大或位置比较深时,则需要用中度力量叩诊,如确定心,肝绝对浊音界;若病灶位置距体表约达7cm左右时则需用重(强)叩诊。
叩诊音
清音
浊音
鼓音
实音
过清音
听诊
医生根据病人身体各部分活动时发出的声音判断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方法。
听诊方法
直接听诊法
间接听诊法
嗅诊
汗液
正常汗液无特殊强烈刺激气味。
酸性汗液见于风湿热和长期服用水杨酸、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物的病人;
特殊的狐臭味见于腋臭等病人
痰液
若呈恶臭味,提示厌氧菌感染,见于支气管扩张症或肺脓肿
恶臭的脓液可见于气性坏疽。
痰液呈现血腥味多见于大量咯血的病人。
呼吸
刺激性蒜味见于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
氨味见于尿毒症
肝腥味见于肝性脑病者,
口
口臭为口腔发出难闻气味,一般见于口腔炎症、胃炎等消化道疾病。
呕吐物
呕吐物呈酸味提示食物在胃内滞留时间长而发酵,常见于幽门梗阻或者贲门失弛缓症的病人
粪便味可见于长期剧烈呕吐或肠梗阻病人
烂苹果味,可见于胃坏疽。
粪便
粪便具有腐败性臭味见于消化不良或胰腺功能不良者
腥臭味粪便见于细菌性痢疾
肝腥味粪便见于阿米巴性痢疾
尿
烈氨味见于膀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