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7青少年期
这是一篇关于7青少年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生理变化、认知发展、自我的发展、情绪发展、社会性发展。
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即某一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它是人才测评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时的参照分数标准。测验分数必须与某种标准比较,才能显示出它所代表的意义。
经典测量理论 “经典测量理论亦称“真分数理论”。2O 世纪初提出,至 50 年代臻于完善。该理论假设观测分数 X 是由真分数 T 及随机测量误差 E 所组成,即 X= T+ E;误差 E 的平均数等于 0;误差 E 与真分数 T 间的相关为 0。
确定测验目的:明确测量对象(明确测验哪些个体或团体);确定测量目标(测何种心理特质);明确测量用途(用于心理诊断还是选拔人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生理变化
身体外形的改变
第二个发育高峰期
内脏机能的成熟
大脑发展的第二个快速期
性成熟
第二性征:体毛、乳房发育、变声
第一性征:生殖器官 第三性征:发式、修饰、性格 第四性征:男女双性化
认知发展
基本特点
认知结构趋于成熟
认知活动目的性提高
心理活动整体提升
形式逻辑思维发展
少年期
抽象逻辑性
运用假设
逻辑推理
逻辑法则
矛盾性发展
创造性和批判性
片面性和表面性
自我中心再度出现
青年期
形式逻辑完善 主导
概念
推理能力
逻辑法则的运用
抽象逻辑成熟
高二:推理能力
抽象思维优势,经验→理论
形式思维趋于成熟
强调静止性、逻辑性、确定性
辩证逻辑思维发展
强调运动性和多元性
自我的发展
一般特征
自我意识
第二飞跃期(第一飞跃期:1-3岁)
内心世界丰富
外貌体征,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主观偏执
经常内省
特点
独立意向的发展
成分的分化
个性成长
自我评价成熟
较强自尊心
自我概念
一个人对自身连续性、同一性的认识,
成分
认知、
情感、
品行
差异
抽象
正负性转变
整合性和组织性
结构更加分化
影响因素
生理因素
认识水平
父母的自我概念倾向
成功及失败经验的积累
自我评价
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和行为。
个体差异,相对自视甚高
自我中心
往往把自己看成是被人观察的对象,是别人注意的焦点
假想观众
独特自我
青少年早期(12-15)达到高峰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关于自我的一贯认识,由个人稳定的目标、价值观、信仰构成
埃里克森 青年期 12-18
延缓偿付期
玛西亚
同一性弥散
无危机、无投入
同一性封闭
有投入、无危机
同一性延迟
无投入、有危机
同一性获得
有投入、有危机
认知发展水平
父母关系及教养方式
同伴关系
文化背景
情绪发展
一般特点
自我意识情绪
情感生活更丰富,内心体验更深刻 自我评价引起的情感越来越重要 世界观开始形成 更加重视同伴关系和友谊,但交友范围缩小
情绪理解
对别人的情绪有较高的洞察力,能够认识到不同的道德水平可以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情绪表达和调控能力
能够更熟练地运用情绪表达社会规则,应用各种策略来影响情绪本身
矛盾性/两极性
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性
可变性与固执性
内向性与表现性
情绪困扰
烦恼增多
公众表现
父母关系
同伴地位
孤独
何林渥斯 心理断乳期
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他们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成员
内部失调
焦虑
抑郁
自卑感
自我评价过低,概括化、泛化,敏感性和掩饰性
外部失调
反社会行为
侵犯行为发展到青少年时期的高级级别体现。其原因在于青少年期的冲动和这一时期个体已经具备的一定能力
13-14青少年犯罪率最高
理论解释模型
道奇 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个体对沮丧、愤怒、挑衅的反应并不依赖于出现与情境中的社会线索,而是取决于个体对社会线索的加工和解释
帕特森 高压家庭环境理论
高度反社会的青少年往往经历高压家庭环境
因素
家庭因素
同伴因素
自身因素
反抗心理
对一切外在力量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原因
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强
独立意识
表现
时期
第一反抗期
2-4身体
第二反抗期
青春期 心理
出现情况
独立意识受到阻碍
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
个性伸展受到阻碍
成人强迫青少年接受某种观点
具体行为
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漠不关心,冷淡
反抗迁移
当某个人某一方面的言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时,他们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这个人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个人全盘否定
社会性发展
科尔伯格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两难故事法
前习俗4-10
避免惩罚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相对功利阶段(工具目的定向阶段)
习俗10-13
将权威的标准加以内化,服从法则以取悦他人或维持秩序
寻求认可阶段(好孩子定向/人们相互合作阶段)
服从权威阶段/好公民/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
后习俗13-
有了真正道德的概念,道德观完全内化,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进行选择
法制观念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认识到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而非不可更改
价值观念阶段(个人良心定向或普遍道德原则阶段)
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形式,行为受到自我良心的约束
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
朋友关系日益重要
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与父母关系
情感上脱离
行为上脱离
观点上脱离
父母榜样作用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