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节 基础课程理论
这是一篇关于第五节 基础课程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概念、类型、基础型课程,基础能力双击读写算的能力,2拓展型课程知识和能力知识的广度。3研究型课程探究态度和能力,注重知识的深度、课程理论流派等。
教师资格证(小学)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惑过程、意志过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课程
概念
广义: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狭义:某一门学科,如英语
类型
组织分分合,属性动动学学,要求必修选修
管理国地学校, 任务基拓研研,呈现显隐结合
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
1理想的课程: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课程专家
2正式课程:教育行政部门(国家规定上的语文,数学)
3领悟课程:任课教师领悟
4运作课程:教师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5经验课程:学生获得的经验
基础型课程,基础能力双击读写算的能力,2拓展型课程知识和能力知识的广度。3研究型课程探究态度和能力,注重知识的深度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教育史上第一本关于课程理论的著作
代表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
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课程理论,斯宾塞的实用主义课程理论,巴格莱的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
杜威
观点
1 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课程的组织应该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布拉梅尔德
课程内容的文本形式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含义: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①培养目标 ②教学科目的设置(中心,首要问题,核心)③学科顺序④课时分配,⑤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地位: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的安排
课程标准
含义: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①前言 ② 课程目标(核心)③ 内容标准④ 实施建议⑤附录
地位: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教材
涵义: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①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题部分,②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材的编排方式
纵向组织(垂直组织):知识的逻辑顺序,高中低,由浅入深
横向组织(水平组织): 综合课程,化学,物理,天文这三科组成科学课
直线式
螺旋式
逻辑顺序:学科中心(传统教育)
心理顺序: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现代教育)
课程资源
含义
狭义: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eg:上课中学的知识
广义:条件性课程资源。eg:上这节课需要什么条件?(人力 物力 财力)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分类
来源
校内课程资源
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备,如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实验实习农场和工厂等
校外课程资源
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eg:省图书馆
存在方式
显性课程资源
隐性课程资源
功能特点
素材性课程资源
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条件性课程资源
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所,媒介设备设施环境
性质
自然课程资源
来自大自然的,如动植物,微生物,食物链,生物圈
社会课程资源
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传统文化,人类文明,民风民俗)
课程开发的模式
目标模式
泰勒(课程评价之父)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确定目标(最关键的一步)
过程目标
代表人物: 斯腾豪斯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忠实取向
按部就班
相互调试取向
与现实情况协调,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
课程缔造取向(创生取向)
摆脱原来的计划进行创造新的计划 eg:今天讲的内容枯燥乏味,于是老师让大家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学习
课程评价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
代表人物:泰勒
关注最终成绩
eg:有些同学吃东西听躺着听,只需要报告分达到70分就行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代表人物:斯克里文
①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②关注过程,关注实际
eg:关注有没有学会,不管成绩? eg:有些人关注你飞得高不高?而我关注你飞得累不累?
基础型课程改革的理念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
课程改革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教育以人为本,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核心
新课程结构的内容
1 小学
综合实践课为主
2初中
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高中
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