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师资格证——学生指导
教资科二第二章 学生指导思维导图,包括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学生的心理发展理论与个别差异、小学生学习指导、小学美育与劳动教育等等。
编辑于2022-10-04 09:05:57 广东学生指导
1. 小学生的学习
1.1. 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观点:个体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图示: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同化:图示没有改变
顺应:图示改变了
平衡
核心:“发生认识论”
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
前运算阶段(2-7岁)
出现语词或其他符号
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泛灵论”认为一切皆有生命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不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思维可逆
守恒
去自我中心
具体思维逻辑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成人有的他都有
教育价值
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意义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基本观点
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
儿童现有的水平
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比较高的水平,
这两者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育价值:教学支架
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
0—1.5岁基本的信任感VS不信任感
培养信任感
1.5—3岁自主感VS羞耻感与怀疑
培养自主性
3—6岁主动感、主体感VS内疚感
培养主动性
6—12岁勤奋感VS自卑感
培养勤奋感
12—18岁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乱
培养自我同一性
亲密感VS孤独感(成年早期)
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繁殖感VS停滞感(成年中期)
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
完美无憾VS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信不信,羞不羞(帮自己),主动对内疚(帮别人),勤奋对自卑,自我同一不混乱,亲密繁殖,真完善
1.2. 学习概述
定义
广义:人和动物共有的学习
狭义:人类特有的学习
1、本能不是学习2、临时变化不是学习
学习的分类
按学习主体划分
动物学习
人类学习
机器学习
按学习性质分类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能动的反应和发现创造
来源
意义学习
理解
机械学习
性质
奥苏贝尔
按学习结果分类
言语信息学习
是什么的学习
智力技能学习
怎么做的学习
认知策略学习
调配、支配的学习
运动技能或动作技能的学习
态度
对人对事对物的内部状态
加涅
按学习内容分类
知识学习
技能学习
社会规范学习
冯忠良
学习的过程
理解阶段
保持阶段
迁移和运用阶段
潘菽
1.3. 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
桑代克(现代心理学之父)
尝试——错误说
学习的实质——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结
学习过程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试误形成的
学习的过程——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规律
准备率
练习率
效果率
教育意义
子主题
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原本不能诱发反应(唾液反应)的中性刺激(铃声)与能够诱发反应的刺激(食物)多次配对后,使中性刺激也能够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这就是学习过程
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归路
获得与消退
泛化和分化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
强化:行为增加
正强化:给一个喜欢的刺激
负强化:撤销不喜欢的刺激
惩罚:行为降低
消退:不予理睬
逃避条件与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刺激已经出现
回避:刺激将要出现
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程序教学
行为塑造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过程
注意榜样
保持过程
记住榜样
复制过程
表现行为
动机过程
会不会去做?
奖励→会
惩罚→不会
对强化的重新解释
直接强化:刺激作用于自身
替代强化:刺激作用于别人
自我强化:没外界刺激,自己刺激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顿悟学习理论(苛勒)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学习的过程是顿悟的过程。
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老鼠走迷宫)
学习是有目的,是期望的获得,这是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过程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结构主义、发现学习)
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获得
转化
评价
过程
教学观
动机原则
结构原则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
发想学习
让学生独立思考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学习者应该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倾向,即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结构联系起来的倾向(有心向,有知识)
学习材料对学习者应具备潜在的意义,即学习材料可以和学生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相联系(有逻辑,即意义)
两个条件
影响因素
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可利用性
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原有知识的稳定性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表征学习(字)
概念学习(词)
命题学习(句)
三种同化的模式
上位学习(向上学)
分总
下位学习(向下学)
总分
组合学习(并列组合学)
平行
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
“现行组织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双向的,建构而来的)
知识观(不是死的)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学习观(合作学习、社会互动性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
学生观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罗杰斯和马洛斯为代表)
学习观(以人为本)
罗杰斯倡导有意义学习:对人的未来发展有重大作用
教育观
真诚一致
无条件积极关注
同理心
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子主题
1.4. 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积极准备)
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科特点)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情境)
兴趣在第一堂课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双课培养)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方法)
1.5.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主要特点
广泛性
实践性
阶段性
模仿性
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中正确引导
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2.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
2.1. 品德实质与结构
品德的实质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知
品德的和核心时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道德意志
能不能控制自己
道德行为
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可以有多种开端
2.2. 品德发展基本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自我中心阶段
快乐原则(2—5岁)
权威阶段
“他律期”(5—8岁)→外部规则;权威
可逆性阶段
约定→相互尊重(8—10岁)
公正阶段
公正、平等、同情心(10—12岁)
对偶故事法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2.3.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
社会风气
同伴群体(学校)
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态度定势(爱屋及乌)
道德认知
2.4. 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有效地说服→说服教育法
树立良好榜样→榜样示范法
利用群体约定→规则
价值辨析→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念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品德评价法
3. 小学德育
3.1. 德育概述
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的过程
狭义:学校的教育
本质: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基本规律
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2. 小学德育原则
方向性原则
社会主义方向
知行统一原则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要求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
要求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集体
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
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马卡连柯→平行教育
加强集体教育
加强个别教育
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长善救失
“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长善救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进行自我修养
疏导性原则
循循善诱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僵持正面教育
3.3. 小学德育的途径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育(基本途径)
课外和校外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班主任工作
3.4. 小学德育的方法
说服教育法
榜样法(榜样示范法)
锻炼法(指导实践法)
陶冶法(情感陶冶法)
品德评价法
4. 小学美育
4.1. 美育的概念
审美教育
起点:感受美
最高层次:创造美
4.2. 美育的功能
德智体劳
4.3. 美育的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
通过大自然进行每段
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
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美育
4.4. 美育的实施方法
教师指导法
欣赏法(感受美)
活动法和实践法(创造美)
5. 小学生安全与健康教育
5.1. 小学生安全防范常识
基本急救方法
人工呼吸
心脏胸外挤压
常见急症的预防与处理
中暑
搬到阴凉通风处
解开衣领,冷毛巾敷头
服用仁丹或十滴水
严重者送往医院救治
溺水
清除口鼻内的淤泥、杂草、分泌物,以确保呼吸道通畅
松开裤袋、领带和衣服,迅速进行倒水
使溺水者俯卧,腰部垫高,头部下垂,用手压起背部
电击
切断电源:干燥的木棍或干布
烫伤和烧伤
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淋烫烧伤部位
骨折
救命在前,防止休克
及时固定,避免随意移动
止血固定包扎,然后送往医院
不要勉强解脱衣服
中毒
采取催吐、洗胃、导泄、灌肠
清水反复冲洗皮肤、毛发、指甲等部位
常见外伤
擦伤
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盖上消毒纱布,按压止血
挫伤
24小时前冷敷后热敷
割伤
棉签止血
碘酒消毒
创可贴包裹伤口
扭伤
停止活动
冷敷
5.2.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
心理健康
智力正常
情感健全
人格完整
人际关系和谐
社会适应性良好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主动调适起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理想尺度
心理不健康不等于有不健康的心理行为表现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多动症
活动过多
注意力不集中
冲动行为
学习困难
焦虑症(过度担心)
学习困难综合征
缺少某种学习技能
强迫症
强迫观念
强迫行为
厌学症
5.3. 小学生心理辅导
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
个别化对待原则
整体性发展原则
基本目标:学会调适
高级目标:寻求自我发展
心理辅导基本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强化法(给刺激)
代币奖励法(正强化)
行为塑造法
一个一个地强化→形成较复杂的行为
示范法
消退法
不予理睬
处罚法
自我控制法(自律)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全身松弛训练
系统脱敏法
肯定性训练
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理性—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不正确的认知
改变不正确的认知,形成新的认知
艾里斯
认知疗法
合理性情绪疗法是它的一部分
来访者中心疗法
以人为本
罗杰斯和马斯洛
团体辅导的方法
6. 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调
6.1. 学校与家庭的协调
学校常用联系方式
家访
班级家长会
家长学校
进修的机构
家长委员会
家长沙龙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一般性指导(普及性)
针对性指导(存在问题)
分类指导(年龄、类型)
个别指导
6.2. 学校与社会的协调
依托社区的教育委员会(请进来)
建立校外教育基地(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