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编辑于2022-10-05 11:49:42 湖北省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社会历史背景
政治背景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经济形式
工业革命
自然科学
科学 理性
社会伦理
人道主义博爱
社会哲学思潮
辩证法
唯物主义哲学
批判形而上学,追求理性科学
实证主义哲学
空想社会主义
采用辩证的观点说明历史的发展变化及规律性
文学特点
叙写人情风俗史
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外省风俗”
司汤达《红与黑》的副题“1830年纪事”
狄更斯的一系列作品
《我们的共同朋友》⭐️伦敦风情
描写典型环境、性格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
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性
司汤达“文艺应该像一面镜子”
福楼拜“取消私人性格主义”
左拉 文学要具有“科学真理的精准性”
契科夫‘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
以叙事文学为主
描写普通人生活
“小人物”
哈代的人物都是普通石匠、建筑师等
莫泊桑 下层被损害的女性(《羊脂球》、《一生》)
陀思妥耶夫斯基 普通的大学生、小知识分子等
果戈里《外套》
契科夫《万卡》、《第六病室》
细节真实、心理描写
高里奥《高老头》中肖像描写
坚持批判性和揭露性
法国:揭示新旧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英国:揭示了劳资矛盾
德国:抨击了资本家的残酷剥削
俄国:矛头指向农奴制及其残余
美国:对虚伪的民主自由作了谴谪
坚持人道主义
托尔斯泰:“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
狄更斯:仁爱战胜邪恶
巴尔扎克:为贵族阶级唱挽歌
哈代:抗议恶毁灭善
陀思妥耶夫斯基:热爱苦难
马克·吐温:呼吁平等
各国文学发展概况
法国
描写城市生活现象与心理,善于展示资产阶级取代封建贵族的历史进程,描写资产者的发家史和城市平民的个人奋斗史,揭露人和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英国
关怀小人物命运,善于描写小人物的生活史,歌颂小人物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力量。他们提倡仁爱精神,反对使用暴力。
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和改良主义色彩较浓,有劝善、道德说教、温情脉脉的特点。
最先接触劳资矛盾,批判金钱对人性的腐蚀,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伪善的本质。
俄国
与俄国民主解放运动血肉相连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系列(小人物、多余人、新人、忏悔的贵族)
有系统的文艺理论、美学理论做指导(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
发展丰富了现实主义的艺术技巧。注重心理描写、讽刺手法等
人物形象系列
小人物
指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塑造的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劳动者如马车夫、看门人、流浪汉、妓女、小职员等。他们社会地位卑微,经济状况贫困,精神压抑,处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地位。
代表作品:《别尔金小说集》中《驿站长》的主人公维林所代表的小人物形象,开俄国描写小人物的先河,后来果戈里《外套》(巴施骑金)、《狂人日记》(波普里辛);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杰夫什金)中塑造的小人物形象成为俄国文学中一种比较突出的题材和特点。
人生态度:他们具有正直善良的品德,但生活在社会底层,所以也具有软弱的性格,面对压迫,他们只用一种倔强的忍受来对待这些凌辱。
多余人
指俄国19世纪前半期文学中的一组贵族分子形象。他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满现实,却又不能 挺身反抗社会。想干一番事业,又没有实际行动。想得多,做得少,最终一事无成,成了整个社会多余的人
首次提出:“多余人”的概念最早是由赫尔岑在他的著作《往事与随想》中提出来的。
作品及典型形象: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赫尔岑《谁之罪》中“别尔托夫”,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奥勃洛摩夫”等。
新人
是指19世纪俄国文学中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他们有明确的社会理想,抨击专制农奴制度,否定贵族社会的道德观念,与旧制度作不妥协的斗争。他们联系人民,勇于牺牲,富于实干精神。
典型形象
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中的拉赫美托夫是典型的“新人”形象。
屠格涅夫的《前夜》中的英沙罗夫形象体现了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特征,也是俄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新人”形象。
德国
早期现实主义文学以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和诸侯割据为主,同时也批判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的弊病。40年代以后革命文学得到了发展
代表作家及作品
司汤达: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红与黑》(1830)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巴尔扎克
代表作《高老头》《人间喜剧》
梅里美
代表作《塔曼果》 《高龙巴》《嘉尔曼》
福楼拜
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都得
代表作《小东西》
集中表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含泪的微笑
代表作《最后一课》
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展现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自己故土的深切的思念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
代表作《名利场》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代表作《玛丽·巴顿》《希尔维亚的情人》《妻子与女儿》等
毕希纳
代表作《丹东之死》
冈察洛夫
代表作《奥勃洛摩夫》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代表作《猎人笔记》《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和《处女地》(1877)
小组成员:戴心悦 崔于昂 黄晨瑾 黄晨珺 王相杰 王铎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