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两河流域
这是一篇关于古代两河流域 的思维导图,了解上古史部分两河流域文明的思维导图,帮您厘清相关知识点,整理艰辛,欢迎各位来学习交流
编辑于2022-10-05 23:05:39 江西古代两河流域
自然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空间场所,对于早期文明政治制度、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始终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地理环境开放
频繁的民族迁徙与冲突
给人以不安全感与心理压力
推动了世界第一部成文法典《乌尔纳姆法典》的诞生
对宗教信仰产生重大影响
重现世轻来世,认为人死后的去处是悲惨世界
商品经济的兴盛
两河流域处于干早地带,苏美尔人排除沼泽的水,兴建堤坝,利用河水进行人工灌溉,形成了较为初步的灌溉系统
大量种植了小麦、大麦、芝麻、豆类,促进了农业发展
增强了区域与区域之间居民的相互交往与联系,推动了各种技术的互相交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加速了国家的形成
两河流域全年雨水稀少,但每年3-7月两河定期泛滥
苏美尔人在泛滥后利用其肥沃的土壤,大力发展农业(灌溉农业、河谷农业)
因上游雨量变化较大,河流流程较短,水量不稳定,易于成灾,在下游形成大片沼泽。由于地下几乎无法排水,长期汲水灌溉,容易造成地下水位的升高和土壤中盐分的积累。因此,盐碱化很早就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文明不得不随着盐碱化向北移动,占领那些未开垦的土地。
两河流域北接亚美尼亚高原,西连叙利亚草原,东邻伊朗高原,三面均无险可守,地理环境呈现开放性。
开放的地理环境造成频繁的民族迁徒与冲突,使得两河流域国家的政治变迁始终体现为民族交替与王朝更选,经历城邦、王国到帝国的不断演进。
其次,促使两河流域的商品经济较早发端和兴盛。早在苏美尔时代,农作物产品与周边地区物产的交换十分频繁,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也发展迅速。
再次,造成民众普遍的不安全感和心理压力,所以两河流域文明重视国家机器和法律建设,制定完备的法典来维护秩序、保护财产,也推动了注重现实、轻视来世的宗教观念出现。
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是辩证的统一体,自然环境的人化或社会化,与人和社会的自然化,成为两个彼此相互呼应的运动。两河流域民众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地适应和改造自然条件,从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
苏美尔—阿卡德文明
自然环境
美索不达米亚意为“河流之间的土地”
北亚述与南巴比伦;巴比伦分为北阿卡德与南苏美尔
居民
苏美尔人
语言
闪含语系,塞姆语族
文字的破译与亚述学的诞生
楔形文字的破译:1857年,英国人罗林生破译阿卡德文,亚述学诞生。
贝希斯顿铭文:阿卡德语、埃兰语和波斯语的三种不同的楔形文字。波斯王大流士记述自己平息叛乱、成为波斯帝国国王的记功岩刻
1869年,奥波尔发现苏美尔文明,1900年,完成苏美尔文的破译
19世—20世纪初的考古活动
分期
苏美尔早期高度文明
苏美尔城邦争霸时期
埃利都·欧贝德时期(约前4300-前3500年)
属于铜石并用时代晚期(军事民主阶段)
是美索不达米亚由野蛮走向文明的过渡时期
出现了初期以神庙为中心的城镇
已能用陶轮制陶
出现男性雕像
母权制社会向父权制社会过渡
乌鲁克时期(约前3500-前3100年)
苏美尔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各地出现小城市和神庙建筑
铜器大量出现
陶器制作普遍使用陶轮
晚期出现象形文字和标志所有权的陶制圆筒印章
表明社会分化更为加剧
苏美尔进入阶级社会
捷姆迭特·那色时期(约前3100-前2800年)
产生了苏美尔语楔形文字
文字普遍应用
出现泥版文书
记数上采用十进制和六十进制
文书上有表示“女奴”和“男奴”的词汇
在两河流域南部已经形成了十几个奴隶制城邦
主要有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拉伽什、乌玛、基什、西帕尔等
苏美尔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800-前2371年)
苏美尔城邦
含义
以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村镇形成的,具有大量氏族残余的早期奴隶制国家形式
三个政治机构(政治制度保留着军事民主制的残余)
城邦首领
称恩、恩西或卢加尔
宗教和世俗两重职能
①在宗教方面,他是城邦主神的最高祭司主持本邦的祭祀活动,掌握神庙经济和神庙的修建,代神理财。
②在世俗方面,他主管本邦水利工程的建设,战时统帅军队,平时参加本邦政权管理。
贵族会议
地位高于公民大会,祭司贵族势力强大
公民大会
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大,城邦首领往往利用公民大会来与贵族会议争夺更大的统治权。
共同的名称“温肯”,意为“人民组织”,即城邦会议
经济
城邦土地
神庙土地
分类
祭田(奴隶和自由民耕种,收入供神庙消费)
口粮田(神庙管理人员和依附者的服役份田)
佃耕田(出租给个人)
不可买卖
公社土地
这类土地分配给各个家族,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服劳役。土地可买卖,兼并现象严重,迫使大量的公社成员失去份地,沦为依附者。
私人土地
城邦经济中心——神庙
每一城市都有若干神庙,神庙通常位于城市的最高点,是最醒目的建筑。每一城市都有若干神庙,神庙通常位于城市的最高点,是最醒目的建筑
神庙经济内部分工细密,有农业、畜牧业和捕鱼业等等。
神庙还控制了城邦的手工业和商业。
神庙也使用奴隶劳动,有的奴隶属神庙所有,有的属于神庙管理人员所有。
在神庙经济管理方面,城邦首领的权力是有限的,贵族会议的权力很大,祭司贵族在这个会议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城邦官吏大多由祭司或神庙人员担任。
城邦居民
奴隶主贵族
拥有土地的公社成员
丧失土地和公民身份的依附民
①依附神庙而生活小康的人,如神庙管理人员。
②依附于神庙的一般劳动者,他们从神庙领取小块份地,有些只能领取一定数量的粮食和羊毛。
③依附于世俗贵族的劳动者。
奴隶
包括神庙奴隶和私有奴隶,他们从事各种劳动,但只能领取一些最起码的生活资料。
奴隶是主人的财产,可以自由买卖
有些奴隶也可以从事买卖、借贷等职业。
相关记载
《吉尔伽美什史诗》
苏美尔城邦的特点
第一、以小国寡民为其外部特征
第二、国家机构普遍带有军事民主制的残余,保留着长老会和民众会两个机构,王权呈现强化的趋势
第三、神庙大经济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村社贫富分化非常明显。
第四、各城邦居民一般化分为贵族、村社成员、依附民和奴隶四个等级。
第五、各城邦为开拓疆土,掠夺奴隶和财富经常进行霸战争。
第六、各城邦内部阶级斗争比较激烈,阶级斗争的主要内容是平民大众反对贵族专制。
城邦混战
城邦之间竞争激烈,争夺土地和霸权,彼此混战,出现南方同盟和北方同盟两大军事同盟,最终北方的阿卡德统一南部两河流域,结束城邦林立局面
乌鲁卡基那改革
背景
拉伽什王卢加尔安达的暴政加剧了王室与祭司、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内容
第一、取消弊政,减免赋税,禁止官员侵害平民财产,切实减轻人民负担
第二、壮大公民队伍,使许多失去公民权的平民重新恢复了公民身份
第三、改革社会陈规陋习,推行一夫一妻制,兴修水利灌溉工程
第四、以立法形式确认财产的私有制
结果
失败
评价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减轻平民负担,缓和了社会危机
打击了贵族的势力,加强了王权,符合由城邦到帝国的发展趋势
阿卡德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371-前2191年)
创立者
萨尔贡
实现了两河流域南部的初步统一
语言
阿卡德人操塞姆语
政治经济状况
政治
萨尔贡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萨尔贡的中央政府机构拥有众多的官员。
萨尔贡组建了两河流域历史上第一支常备军,人数达 5400 人。
地方行政长官多为阿卡德贵族。为缓和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的矛盾,萨尔贡也任命一些归顺的当地贵族担任官吏。
在阿卡德时代,中央集权制还未最后形成,国家机构并不完善,地方旧贵族的势力仍很顽强。
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由于灌溉网的扩大和完善,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提高。
南部两河流域的统一,交通的发展使对外贸易范围不断扩大,远达印度河流域。
奴隶制也有发展。
长期的对外战争,使大量的战俘沦为奴隶。
当时的土地买卖文书中,提到地价不仅可用银、大麦和其他实物,也可用奴隶支付。这说明奴隶的使用比较普遍。
农村公社进一步分化。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平民失地破产,有的甚至沦为债奴。
阿卡德王国内部奴隶与奴隶主,贵族与平民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被征服者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萨尔贡晚年曾一度被起义者包围在阿卡德城。
里木什在位时,国内又爆发大规模起义。
前2191年亡于库提人
库提人(Guti)入侵(苏美尔复兴)(约前2191-前2113年)
乌尔第三王朝(约前2113-前2006年)
苏美尔人乌尔纳姆建立的奴隶制王朝,统一了南部两河流域,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增强
颁布现今所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法典《乌尔纳姆法典》
40多条法律
对奴隶与土地私有化进行了保护
禁止非法占用他人田地,保护私有财产。维护奴隶制,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权,严厉制裁奴隶的反抗行为。
经济方面
青铜器普遍使用
水利网进一步扩大和改善
农业得到发展
奴隶制经济得到发展
公元前2006年,亡于埃兰人和阿摩利人
古巴比伦王国
诞生与消亡
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创建,都于巴比伦城
公元前1595年,亡于赫梯人
汉谟拉比统治时,实行了高度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统治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国王总揽一切大权,地方官僚由国王任命,受到监督;中央机构由汉谟拉比身边的人充任,负责各种琐事,扶助国王的统治,但绝对服从国王。
经济上,重视灌溉农业发展,修建水利工程,保护灌溉系统,加强了对国内经济的控制。
军事上,建立常备军作为专制统治的支柱,把王室土地分给士兵,保护士兵利益。
法律上,颁布《汉谟拉比法典》加强统治阶级的统治。
汉谟拉比统治时期为巩固政权而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在统一了两河流域之后,制定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前56言主要宣扬王权神授,颂扬汉谟拉比的功绩。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共282条。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
法典概况
三块黑色玄武岩组成
汉谟拉比法典
石碑上部是太阳神、正义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王权标的浮雕,浮雕下面是围绕石碑镌刻的楔形文字
共3500行,垂直书写
法典内容
法典的结构分为序言、正文、结语
正文为具体法律条文,共282条
第1条至第25条属于刑法范畴
第26条至第42条属于宪法和刑法范畴
第43条至282条属于民法范畴
法典反映的社会状况
土地制度
最基本格局是王室土地和私人占有土地并存。古巴比伦时期,王室占有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交给不同义务的人耕种:为王室服务人员、士兵、纳贡人。古巴比伦时期阿维鲁和穆什根努占有土地的现象比较普遍。
等级制度
人民被分为阿维鲁、穆什根努、奴隶三个等级。阿维鲁是占有土地并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穆什根努是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大概来源于破产失地的公民或原无公民权的自由民,他们自己没有土地,靠为王室服务获得报酬,内部也有贫富之别。奴隶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主人可以随意买卖、转让、交换和赠送。
奴隶制度
古巴比伦时期,王室拥有大量的奴隶。一般富裕的阿维鲁和穆什根努也都有奴隶。奴隶来源除战俘外,也有外地买来的。当时买卖奴隶的现象很普遍,奴隶广泛应用于生产劳动。
商业
随着土地私有制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急剧发展,租赁和雇佣关系普遍流行。租赁关系主要有两类:一是租赁房屋、车、船、牲畜等;一是租佃土地。雇佣关系也是以契约为基础的。雇主按契约付给不同劳动者以不同的报酬。此外,高利贷也盛行
自由民的分化
租赁、雇佣的盛行加剧了自由民内部分化,而自由民分化的具体表现是债奴制的流行
婚姻家庭关系
家长制家庭关系
生产力的提高和农工商的发展
法典的特点
法典宣扬君权神授,标榜国王世俗和宗教的最高权力。
诸法合体,民刑不分
重视法律的执行,强调法律的永恒性
法典内容丰富,调整范围广泛
适用神灵裁判
重视保护军人的利益
宣扬扶贫济弱的宗旨。
明确规定阶级的不平等性,把民众分为自由民和奴隶,自由民又分为阿维鲁、穆什根努两个等级
施行同态复仇法,即奉行以牙还牙的原则。“如果1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法典第196、197条)
商业方面
施行严格保护商业财产的规定。如果1个人偷了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法典第6条)
法典维护出租者的利益,保障租赁关系和雇佣关系,肯定契约的有效性,并不禁止高利贷活动
在男女婚姻关系上
认可男性作为家庭管理者,男性具有对家庭主要事务的决定权,可以用妻子儿女抵债,杀死通奸的妻子。
在奴隶问题上
主张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奴隶主可以随意对待奴隶,严厉惩罚逃亡奴隶,奴隶可以通过收养、缴纳赎金方式获得解放。
颁布了许多类似社会生活保障的法令。包括:确定基本商品的价格,限制利率在20%,调整家庭关系,保证度量衡信誉,城市负责对未侦破的抢劫案或凶杀案的受害者做出赔偿。
较之苏美尔法律,增加了反对国家的罪名。对诸如“游手好闲”和通奸行为,以及窝藏逃亡奴隶,皆可判处死刑,惩罚显然过重。
法典的评价
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世界上保存下来的一部最古老最完整的早期奴隶制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法典反映了两河流域文明注重国家立法的理念,保护弱势群体,主张社会正义,树立国家权威,并且将立法理念完善具体,是三千年两河流域文明的立法理论和实践的最高成就。
法典在法律上肯定了自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以来两河流域在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新秩序,是一部保护奴隶主阶级和富有者利益的法典,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有利于巩固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促进私有制和奴隶制经济的迅速发展。
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宗教上,国王利用宗教神化自己,宣扬君权神授。
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
汉谟拉比时代,巴比伦已广泛使用了青铜器
3种不同的社会阶层:
社会内部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居民被分为阿维鲁、穆什根努、瓦尔杜三个等级。各等级在政治权利、财产权利、义务方面存在严格差别。
阿维鲁是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存在贵族与平民的等级差别。贵族拥有大量财产,包括土地、房屋、牲畜、奢侈品等,担任各级官吏,拥有世袭职位,平民拥有财产,拥有国家分配的份地,承担兵役和劳役。
穆什根努是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在法律地位上低于阿维鲁。大概来源于破产失地的公民或原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可能据有财产,但并不拥有完全的人身自由,没有国家赋予的赋税义务。
瓦尔杜是奴隶,来源于战争、买卖和债务。债务奴求在权利义务上高于战争与买卖奴隶。奴隶同牲畜一样被视为主人的财产。但在某些情况下,奴隶可以通过婚姻、收养、缴纳赋金等方式获得解放。
古巴比伦时期是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中央集权的政治秩序和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成为之后1000余年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
古巴比伦·加喜特王朝
背景
加喜特人来自西部伊朗的山区——狄亚尔河地区。还在古巴比伦王国末期,他们就已沿着狄亚尔河流域来到两河流域北部,但只是在古巴比伦王国灭亡后,他们才进入巴比伦尼亚。
公元前 16 世纪中叶以后,加喜特人利用亚述的衰落和埃兰王国影响的消失,并与埃及结盟而发展起来,逐步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国王乌拉姆-布利阿什兄弟统治时期,灭了海国王朝,征服了沿海地区,乌拉姆-布利阿什自称为巴比伦之王、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加喜特之王和卡尔-杜尼阿什之王(卡尔-杜尼阿什是加喜特人对巴比伦尼亚的称呼,这个称呼后来被用了好几个世纪)。
贵族和神庙的经济特权
在加喜特人统治时期,加喜特国王把许多王室地产及其中的劳动者赏赐给一些私人。获得这种地产和劳动者的都是官吏和巴比伦尼亚的贵族,他们被豁免了赋税和徭役,以及维持王家军队的义务。国王还禁止各级王家政府机关破坏这种特权,从而使这种地产成为享有治外法权和不受任何控制的地产。
获得这种地产的人们逐渐地联合成一些新的公社,成为加喜特巴比伦政权的忠实支柱。
为了保障这种地产的边界而竖立了界石,界石上刻有国王赏赐这种地产的敕令。这种界石叫做“库都路”。
神庙也获得了相当多的这种土地
社会结构
一方面形成了占有大量地产及劳动者并被免除赋税徭役的组织成城市公社的人们;
另一方面是没有权利的、要纳税和服徭役的农村居民。
另外还有一个集团,即战士,他们从国王那里获得给养、马匹、战车和武器。
经济基础
加喜特人占领巴比伦尼亚之后,把许多土地变成了王室地产(神庙的地产则仍保存着)。加喜特巴比伦的经济基础就是这些王室地产和贡赋收入。赏赐给官吏和巴比伦贵族的土地只占王室地产中的一小部分。
城市特权
在加喜特人统治时期,一些巴比伦尼亚的城市获得了特权。在公元前 14世纪时,巴比伦城被免除了国家的赋税,并成了享有特权的自治城市;后来,大约在 13 世纪中叶,尼普尔也获得了这种特权;稍后还有其它一些重要的巴比伦尼亚的城市也获得了类似的特权。
对外关系
加喜特巴比伦同埃及的关系比较友好,它借此巩固了自己在巴比伦尼亚的统治。它还曾同埃及、赫梯结成同盟,反对亚述和阿拉美亚游牧部落,但未获成功。
同埃兰错综复杂的关系
亚述帝国
亚述分期
早期亚述
古亚述
中亚述
新亚述
亚述社会经济状况
铁器时代
亚述奴隶制的特点
大量的战俘奴隶
奴隶被迁徙异处、杂居屯垦
让奴隶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分散经营耕种小块份地,奴隶主向耕种者征收各种赋税,征召各种劳役
亚述帝国建立的原因
(1)外部因素
公元前10世纪末埃及、赫梯、巴比伦些强国相继衰落,亚述周围无强敌,为亚述的兴起提供了外部条件。
(2)内部因素。
①铁器的广泛使用,使亚述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其对外扩张提供物质基础。
②亚述统治者实行了比较正确的国内政策,同时注重对外征服前的准备工作。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改革
改革背景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是亚述国王,前745年一前727年在位。亚述帝国则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巨大危险,而最大的危险则来自于北方强国乌拉尔图。面对这种不利局势,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改革。
内容
加强了对各地方的税收和控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建立包括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辎重兵和工兵等战斗力极强的多兵种部队
亚述军队的工兵是世界军事史上的首创
改变以往对被征服地区斩尽杀绝的政策,通过将被征服者迁徙到其他地区并交亚述奴隶主所有的方式保存和利用人力
改革意义
这次改革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加强了亚述的军事和经济力量,迅速发展了亚述的奴隶制,为亚述日后的征服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被认为是亚述帝国的创建者。经过他的努力,亚述国家再次从衰弱走向强盛。终于导致了亚述在近东的霸权。
亚述帝国灭亡的原因
这个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未能满足整个帝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为这种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相反,它完全破坏了这种基础。
由于亚述帝国野蛮的征服政策,及对被征服地区的残酷剥削,激起被征服地区人民的不断起义。即使处境比较好的巴比伦尼亚也是起义不断。叙利亚、腓尼基、巴比伦和埃及等地虽遭多次镇压,但并没有彻底屈服,而一旦有机可乘,就力图摆脱亚述的控制。
亚述帝国晚期,王室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
在亚述帝国内部,既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有统治阶级内部祭司高利贷者集团同军事贵族集团的矛盾和斗争,还有王室内部因争夺王位引起的内讧。
军队战斗力的削弱
随着战乱的不断和贡赋徭役的加重,亚述自由劳动居民日益减少,从而造成了兵源不足,削弱了亚述军队的战斗力。
国际环境的变化
不利的国际环境也是导致亚述帝国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帝国末期,亚述周围出现了一些强国,东方的米底、北方的吕底亚、南方的迦勒底。这种周边环境逐渐使亚述帝国陷于困境。
如此内外交困,四面受敌,决定了亚述帝国必然灭亡的命运。
新巴比伦王国
内政
建造巴比伦城二重城墙和城门,以及宏伟的宫殿
外交
与米底友好
尼布甲尼撒二世
空中花园
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87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了报复一度归顺的犹太国投靠埃及而再次进攻巴勒斯坦地区,经过一年半的围困后攻陷并劫掠耶路撒冷,俘虏犹太国王齐德启亚,将该城大部分居民其中包括王室成员、工匠和祭司送往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被俘虏的犹太人直到公元前539年波斯灭亡新巴比伦王国后才被居鲁士大帝释放回巴勒斯坦地区。
影响
①凝聚力
在巴比伦之囚的初期,犹太人确实遭受了一定的磨难,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民族家园,在流散中加强了犹太民族的凝聚力。
②宗教意识
犹太教是人类最古老的神教之一,犹太教成为维系犹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经历着流散和驱逐,犹太人之间的经济和政治联系的纽带不再牢固,犹太教本身所形成的强大向心力把犹太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③民族文化
这一时期,犹太人必须建立起新的生活制度并审慎地注意如何才能维护这个民族的独立和统一。为了防止同化,他们努力维护自己的传统,发掘和整理自己的文学和宗教遗产。
④返乡情结
“巴比伦之囚”与犹太人的返乡情结有着深刻的关联。“巴比伦之囚”不仅成功地保留了犹太人的民族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巴比伦犹太传统:将巴比伦的先进文化与本民族历史命运的反思相融合,进一步萌发了犹太人返乡复国的“锡安情结”
巴比伦城的繁荣和统治者的宽松政策,开阔了犹太人的眼界和思维,犹太人不再局限于传统职业,开始参与商业活动,从事国际贸易逐渐变得富裕。
综上所述,“巴比伦之囚”将犹太民族置于一个全新的国度,异国的生存艰辛,使犹太人明白为了本民族的保存与发展必须将整个犹太民族凝聚在一起。因此,“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民族此后的历史特别是犹太文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新巴比伦王国的灭亡
内部
阶级矛盾激化
王室与祭司集团的矛盾尖锐
外部
波斯人崛起在伊朗高原:公元前538年,波斯军队进入巴比伦城,俘巴比伦王。新巴比伦灭亡
社会经济状况
出现富可敌国的商人
新巴比伦王国的奴隶制特点
在农业上,采取租佃方式剥削奴隶
工商业上,奴隶主采取借款给奴隶的方式允许奴隶独立经营工商业,收取利息和利润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
文字
楔形文字
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
法治文化
《乌尔纳姆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
《亚述法典》
《赫梯法典》
评价
法典反映出两河流域各文明的法律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共同的核心思想是,国家最重要的职能是以法律维护社会公平和阶级和谐。国王是国家的代表,弘扬社会正义,消灭邪恶和罪行,保护弱势群体,国王立法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和保护人民安全、自由、幸福的目标性。
两河流域法典体现出公正和保护弱者的精神,至今仍然对人类社会具有指导意义。但与此同时,法典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王最高权威,保障最高统治者的利益,仍然具有奴隶制的色彩。
文学
神话和史诗
《吉尔伽美什史诗》
《埃努玛·埃利什》(创世纪)
《智者阿特拉哈西斯Atrahasis》(洪水的故事)
《咏正直受难者的诗》
箴言和寓言故事
赞美诗、祈祷文和挽歌
宗教节日
苏美尔人的圣婚节
巴比伦人的新年节
犹太教
建筑
塔庙
建筑在层级高台上,装饰精美。
悬苑
艺术
雕刻表现手法较为刻板,人物呈静态姿势。
雕像:亚述人首飞牛雕像
浮雕:滚筒印
《安纳吐姆鸷碑》浮雕展示国王英武雄伟的气象,形象高大,眼神坚毅有力
《汉谟拉比法典》上的浮雕表现国王庄严肃穆的神情,呈现刚劲、古朴的风格。
墙壁绘画生动。
科学
数学
◎ 10进位与60进位。
◎“位值”。
◎计算平方根、立方根。
◎圆周率的值约为3。
◎计算圆的面积和圆锥的体积。
◎首创应用2次方程式解题
掌握四则运算和勾股定理。
天文历法
天文
区分行星和恒星;发现了金星的出没规律;记录日食、月食和日月星辰位置的变化:记载流星、彗星等星变异象。
在天文学中引进数学知识是古代两河流域人对科学的突出贡献
历法
一年分12月,月为29或30天,几年一置闰,13月,月名对后世影响深远
医学
使用草药治疗咳嗽和腹泻等常见内科疾病
使用金属管和手术刀做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