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5.中学生发展心理
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概述(了解,选择题)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1、过渡性 2、闭锁性 3、社会性 4、动荡性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1、性意识的出现 渴望了解性知识、对异性充满好奇和爱慕、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 2、性情感的发展变化 疏远异性阶段、接近异性阶段、异性眷恋阶段、择偶尝试阶段
编辑于2022-10-07 21:50:00中学课程(zhōngxué)精品文档 考试大纲(kǎoshì)•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
中学教学一般指中学教育。 中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继续和进入高等院校或转入其它中等学校的预备阶段;是暂时不能升学的初、高中学生准备就业的学习阶段。中学教育的对象是年龄在11、12岁—17、18岁之间的青少年,他们正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和突变的转...
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 认知过程 认知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想、思维和语言。 一、感觉 1、概念: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学课程(zhōngxué)精品文档 考试大纲(kǎoshì)•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
中学教学一般指中学教育。 中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继续和进入高等院校或转入其它中等学校的预备阶段;是暂时不能升学的初、高中学生准备就业的学习阶段。中学教育的对象是年龄在11、12岁—17、18岁之间的青少年,他们正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和突变的转...
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 认知过程 认知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想、思维和语言。 一、感觉 1、概念: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中学生认知发展阶段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发展的实质(单选)
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发展的结构(单选)
图式: 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同化: 不改变原有图式
♥顺应: 改变原有图式
平衡: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单选、 辨析)
感知运动

前运算

前(无)运算(逻辑)阶段 万物有灵论: 一切事物都有生命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喜欢,别人也喜欢): 三山实验 没有守恒概念(形态改变,质量改变): 量杯实验
具体运算

♥形式运算

思维水平接近成人 钟摆实验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价值 【单选】
1 . 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2. 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维果斯基的理论与教育(单选、简答)
文化历史理论(了解)
微观 个体 种系(系统) 社会历史
心理发展观
内化学说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一级简答)
♥1 .最近发展区: 现有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 2.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单选)
♥场独立场依存型
场独立: 内部定向(依靠自己) 场依存: 外部定向(依靠环境)
♥沉思型冲动型
沉思型: 重精度而非速度 冲动型: 重速度而非精度
辅合型发散型
辐合型: 唯一答案 发散型: 多种答案
同时型继时型
同时型: 兼顾各种可能 继时型: 一步一步
中学生情绪与意志的发展
♥情绪
情绪的概念
情绪的概念(了解)
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情绪的特点(单选)
( 1 ) 主观性(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反应不同) (2) 社会性 (古今不同) (3) 两极性(例子: 乐极生悲 喜极而泣)
♥情绪的分类(单选)
心境(心情): 弥散性(辐射四周)、长期性(时间长)
激情: 爆发性、短暂性
应激(突发情况): 高度紧张
情绪的理论(单选)(考频低)
詹姆斯—兰格理论
刺激 → 生理反应 → 情绪
坎农 — 巴德学说
刺激 → 脑 → 情绪
♥阿诺德评定 - 兴奋说
刺激 → 评定 → 情绪
♥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
生理唤醒 + 认知性唤醒(核心) + 环境因素
拉扎勒斯 - 认知评价理论
刺激 → 初评价、 次评价、 再评价 → 情绪
中学生情绪的发展与培养【重点:单选、材料】
中学生情绪的特点
(1) 体验迅速、 强烈性 (2)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 外露性和内隐性(掩饰性) (4) 心境化和持久性(时间延长)
情绪调节的方法
( 1 ) 敏锐的观察情绪 (2) 平和的接纳情绪 (3) 正确的调整情绪 (4) 有效的表达情绪 (5) 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情感
情感的概念【了解】
情感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
♥情感的分类 (单选)
道德感
用道德标准评价
理智感
智力活动中(学习活动中), 维护真理
美感
用审美标准评价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联系: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重点: 主体 情境 外显

扩展延伸
意志
意志的定义【了解】
意志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单选】
采取决定阶段
♥动机冲突(单选)
双趋冲突
两个喜爱目标择其一 既想……又想……
双避冲突
两个厌恶目标避其一 既不想……又不想……
趋避冲突
同一目标兼具好恶 既想……又不想…
多重 趋避
多个兼具好恶的目标择其一 既想…又 不想…; 既想…又不想
确定行动目的
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执行决定阶段
达到目的的关键步骤
意志品质【单选】
自觉性(独立性)(独立无监督)
相反: 易受暗示性、 独断性
坚持性(坚韧性)
相反: 顽固执拗、 见异思迁
果断性(迅速、合理)
相反: 优柔寡断、 草率决定
自制性
相反: 任性、 怯懦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人格概述
人格的定义 【了解】
构成一个人思想、 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 包含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特征 【单选】
♥独特性: 独一无二
♥稳定性: 人格变化比较小
统合性: 多方面
功能性: 人格对生活的作用 例子: 性格决定命运
社会性: 社会背景不同,人格不同
复杂性
人格的结构
♥气质
气质的定义(了解)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 速度、 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气质的类型(单选、辨析、材料)

气质源自于先天,且无好坏之分
不同气质类型在教学中的意义【一级简答、 材料】
克服气质偏见
根据学生的气质因材施教
胆汁质: 直截了当, 培养自制
多血质: 适时引导、 定期提醒, 培养专一
粘液质: 耐心、 多给时间
抑郁质: 委婉暗示; 爱他
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 自我教育, 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 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性格
性格的概念
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是个性(人格)的核心
性格源于后天,有好坏之分。注意与气质相区别
性格的结构特征(单选、二级简答)
♥态度特征(核心): 对周围人、事物的态度
意志特征: 自觉确定目标、调节行为
情绪特征: 情绪活动方式
理智特征: 认知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特点或风格
自我调控(自我意识)(单选)(考频低)
自我调控系统的含义
自我调控系统又叫自我意识, 是人格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 包括: 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自我调控系统的发展 ( 自我意识)(单选)
生理自我(1-3岁)(第一个飞跃期)
社会自我(3岁-少年期)
心理自我(青春期 第二个飞跃期)
人格特质理论(考频低)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单选)

ABCD 型人格 【单选】
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单选】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理论 【单选】

1.信任对不信任: 婴儿期 2: 儿童早期 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 主动: 主动帮助别人 ♥4.学龄期: 勤奋感(成功的体验) ♥5.青年期 性别统一性 职业选择统一性(我是谁 我要干什么) 6成年早期 7.成年中期 后代 有所成就 8成年晚期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单选、二级简答)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单选)
( 1 ) 权威型—孩子退缩、 服从、 胆怯、 不诚实 (2) 放纵型—孩子任性、 自私、 唯我独尊 ( 3) 民主型—孩子人格健全
学校教育因素: 主导
个人主观因素:决定性
中学生的能力发展(考频低)
能力的定义(了解)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 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的分类(单选)
构造
一般能力: 一般活动、大多数活动 特殊能力: 特定的活动
♥发展趋势
流体能力(液体能力): 先天遗传 20岁顶峰 30岁开始下降 晶体能力: 后天 25岁之后下降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单选】(考频低)
先天素质 早期经验 教育与教学 社会实践 主观努力
能力的培养(二级简答)
第一, 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第二, 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第三, 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第四, 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五,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第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中学生的异性交往(考频低)
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单选】
(一) 交往方式的隐蔽性 (二) 交往动机的多样性 (三) 交往欲望趋向强烈
正确处理异性交往【单选】
(一) 正确认识青少年学生的异性交往 (二) 把握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原则 (三) 了解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方法: 克服胆怯、 真实坦诚、 留有余地 (四) 引导青少年学生区分友谊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