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战国时期教育的思想
这是一篇关于战国时期教育的思想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节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第二节齐国的稷下学言、第三节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第四节孟轲的教育思想等。
编辑于2022-10-08 20:08:33战国教育的思想
第一节 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一、养士之风盛行
奴隶制→封建制
奴隶→平民→士
社会阶层:独立意识,社会地位 社会氛围:思想束缚较少 政治斗争:竞相养士、用士 局面:诸子峰起、学派纷呈、百家争鸣
二、百家争鸣
发端:儒墨之争 诸子百家:“十家九流” 历史影响:阶级斗争(新兴地主与没落奴隶主)奠定了封建时代文化基础
三、私学发展
(一)儒家私学
(二)墨家私学:注重生产和科学知识 既是教育团体,又是具有宗教色彩的政治团体
(三)道家私学:老聃、庄周、稷下道家
(四)法家私学:李悝、商鞅、韩非、李斯
第二节 齐国的稷下学宫
一、稷下学宫始末
稷下学宫是战国末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位于齐国都城稷下而得名,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史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稷下学宫创立于齐威王当政时期(公园356年-公元前321年)历时150年
二、性质、特点
性质:1.稷下学宫是一所有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于一体并兼有谘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特点:1.学术自由 2.待遇优厚 3.学无常师 4.学生管理严格
三、历史意义
1.稷下学宫的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2.稷下学宫显示了中国古代人士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3.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教育典范
4.留给后人思考:齐国、秦国
功能
1.讲学:“学无常师” 2.著述:《荀子》《田子》《宋子》《邹子》《晏子春秋》《司法兵马》《周礼》 3.育才:《管子·弟子职》 4.谘议:提供了固定的议政论坛
第三节 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
一、墨翟生平与墨家学派
名翟,战国初年鲁国人,创立了具有小生产这独特风格的墨家学派
二、论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一)教育作用
1.“兼爱”与“上下说教”
2.“素丝说”:环境决定论,天赋平等论
(二)教育目的论
三、论教育内容
(一)政治和道德教育
(二)科学和技术教育
(三)文史教育
(四)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四、论教育方法
(一)主动--“不扣必鸣”--即使人们不来请教,教师也应该主动地上门去教
(二)创造--“述而且作”--正确的态度则是:对于过去好的东西要继承,对现在有价值的就应当进行创造。
(三)实践--言行一致
(四)量力而为--在中国教育史上,墨子是带一个明确提出靓丽性教育原则的人;也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首创这一原则的教育家,它比西方近代量力性原则的提出早了两千多年
第四节 孟轲的教育思想
一、孟轲的生平与政治主张
生平: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思孟学派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是《孟子》一书
政治主张:主要主张是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
二、“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
(一)“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二)“性善论”还包含一个人类种系发展的前提在内,换言之,“我固有之”的仁义礼智归根结底也是人类学习的结果
(三)“性善论”不进揭示了人之“类”,还揭示了人之“故”
三、论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一)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
1.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求放心”把失去的本心找回来
2.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强调仁政,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比政治本身还重要。主张制民之产
(二)教育目的:明人伦
四、论理想人格
(一)持志养气
(二)动心忍性
(三)存心养性
(四)反求诸己
五、论教学
(一)深造自得:深入的学习和钻研
(二)盈科而进:循序渐进
(三)教亦多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
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
一、荀况生活的时代和生平活动
名况,荀、孙同音,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 春秋战国思想的理论总结者
大抵中年以后曾游说齐、楚、赵、秦等国,且长期居齐,三度出任稷下学宫祭酒。
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一)教育对人的作用
“化性起伪”
“性伪之合”
“化性起伪” 人的发展是环境、教育和个人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荀子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荀子认为教育能够同意思想,同意行动,使兵劲城固,国富民强
返佣了战国末期要求集权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三、论教育目的
培养治术人才
(一)特点: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的各级官僚
(二)层次: 俗人: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力为隆 俗儒:术谬学杂 雅儒: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 大儒: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四、论教育内容:儒家经书
五、论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
(一)闻见:学习的起点和知识的来源
(二)知:重视思维的作用,把握事物事物本质与规律(“善学者尽其理”)
(三)行: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六、论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将尊师与国家的命运相联系,将教师的地位提高到天地君亲同等的位置
第六节 道家的教育思想
一、老庄及其道家学派
老子春秋时期楚国人,东周守藏史,赃官王室图书典籍 庄子 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道家主要创始人
二、论教育的作用
三、论理想人格
四、论学习与求知
第七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八节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