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汉字学 第三章 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是一篇关于现代汉字学 第三章 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汉字的语言功能和文化功能、汉字与玉石文化、汉字与车马文化等。
编辑于2022-10-09 23:17:16第三章 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
汉字的语言功能和文化功能
汉字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典籍
以甲骨卜辞/钟鼎铭文为发端
《尔雅》是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大的丛书
《孙子兵法》是军事著作
汉字蕴含着并造就了丰富的文化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汉字字形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汉字在使用过程中所造就的种种文化现象
汉字与玉石文化
治玉
“玉”的文字含义
“石”字的小篆和甲骨文的构型一致,都是在“丆(hǎn)”之下,“口”象形。(《说文解字·石部》),指的是山崖下的石头。
“玉”本是“石之美者”。(《说文解字·玉部》),甲骨文的字形用一根绳子穿过多块玉片来表示。“珏(jué)”字的甲骨文用两串玉连在一起来表示。字的构形说明“玉”和“珏”已经不是原始的石料,而是经过加工的装饰品
与“玉”相关的汉字
含玉的矿石叫“璞”,其意谓“初采于山之玉”
治玉叫“理”,“从玉/理声”,指的是顺着纹理把玉从璞中剖离出来的工序
对玉的进一步的深加工是“雕”和“琢”。“雕”和“琢”的不同之处在于“雕”侧重于刻,使玉有文采
“琢”侧重于磨,使玉石称为“器”
在加工玉石的过程中,要注意去掉玉石的污点
古人为了表示玉石上的污点,专门造了3个字
玉的污点
玷(diàn)
玉石上的小黑点
玭(pín)
指玉石的毛病
瑕(xiá)
玉小赤,泛指玉石上的暗斑
玉之“五德”
许慎说玉有五德
玉之五德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照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
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
不挠而折,勇之方也
锐廉而不忮(zhì),挈(qiè)之方也
玉佩
“珮”音义来源于“佩”,泛指佩戴在身上的玉质装饰品
古人腰间有一组玉佩,上面的横玉形如残环,或上有折角,叫“珩(héng)”。“珩”释为“从玉行声,所以节行止也”。(《说文·玉部》)
“珩”的下面系着3块玉,中间的叫“冲牙”,前后的叫“璜”。人走动,“冲牙”就前后撞击“璜”,发出声音,所以节行止
古人装饰在冠的前后的玉佩叫“瑬”
古代冠冕两侧垂至耳边的玉叫“瑱”,也叫“充耳”,体积很小,可塞耳中。据《释名·释首饰》。瑱,镇也,县(悬)当耳旁,不欲使人妄听,自镇重也。古人饰“瑱”是为了警示自己不要听信流言飞语
玉器文化与汉字
玉器的类别
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有“璧”、“瑗”、“环”三种
圆形的玉器的周边的玉质部分称作“肉”,把中间的空缺部分称作“好”
肉倍好谓之璧
边打孔小,边为孔的一倍,称“璧”
好倍肉谓之瑗
孔大于边,孔是边的一倍,称“瑗”
肉好相一谓之环
边和孔比例是一比一,称“环”
“璧”和“环”都被作为贵重的礼物送人
形状如“环”,但又缺口的佩玉叫“玦”。表示断绝或诀别
玉文化在礼制方面的特殊体现
《荀子·大略》说“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讲的是国君用玉来表示对待臣子的态度
召见臣子,国君赐“瑗”,取援引义
不宽恕被流放的臣子,国君赐“玦”,表示诀别
宽恕被流放的臣子,国君赐“环”,表示臣子可以回还
同音代用,实际上是玉文化在礼制方面的特殊体现
男孩子出生被称为“弄璋之喜”,是希望他以后要读书做官/佩玉
富人去世,在口中放玉,希望他在进入冥世以后能够得到安宁。这块含在死者口中的玉就被称作“含”,以后写作“琀”
贵族去世,不仅要口放玉琀,而且要身着玉衣,还要在棺中堆放许多玉器,希望尸身和玉一样不朽
汉字与车马文化
轮舆
“车”字在甲骨文中有繁简多种写法。繁写的车字图画意味极浓,有半边像两轮及车舆之形,另半边车辀持衡及两轭形;简写的车字作“車”,中间像车舆,上下的两横像两轮,中间的一竖车轴。古代的车主要由轮轴、舆较、辀轭三部分构成
“轮”由辐、毂、辋构成,毂和辋构成两个同心圆,由辐连接在一起
“辐”字《说文》解释为“轮轑(láo)也,畐声。”屋椽(chuán)叫“橑(liǎo)”,车盖弓叫“轑”,“辐”叫“轮轑”。“辋”指车轮的外框,称作“輮”,又被称作“牙”
“舆”是车厢。小篆“舆”字从车,舁声,甲骨文“舆”字像车缺两轮,由上下左右4只手抬持,正是车厢的形状
舆板的底部四周的木桩叫“轸”
车轸之闻的横木叫“磺”
铺垫在横上的木板叫阴板,又叫荐板
阴板上铺的席褥叫“茵”
车厢前面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木叫“轼”
车厢两旁人可凭倚的木板叫“輢”
车厢后部供人登车的缺口叫"㞼"
人登车时用做拉手的绳索是“绥”
车厢里可以立“盖”,即伞盖
辀轭
马车乘人,居中一木,曲而上者谓之“辀”
“衡”指的是加在牛角上以防备牛触人的横木
车衡的两边横架在马颈上的人字形的曲木叫“轭”
骖驲
在先秦时马车独辀,通常一车套四马,所以把驾四马的车或一车所驾的四马称为“驷”
如果一车驾二马,叫“骈”。如果一车驾三马,叫“骖”
“骖”又用来指称驾车时位于服马两边的马。骖马自其一偏数之,是服马之外的第三匹马。驾在这辀两旁的马又称为“驲”
衔辔
古代时四匹马拉车
两匹马在中,靠前
两匹骖马在外,靠后
骖马马首当服马之胸
“衔”是横在马口里的金属小棒,两端有环
御马的缰绳叫“辔(pèi)”
系架法
独辀车采用的是轭靷式系驾法
驾车时把轭架在服马颈上,再用一条革带围绕马脖子上,系在轭下的两个軥上
这条革带叫“鞅”
秦汉时期出现了双辕的马车及与之相适应的新式系驾法——胸带式系驾法。它改变了独辀车至少必须系驾二马才能行进的状况,仅用一匹马即可拉车
元代初年,产生了鞍套式系驾法。这种系驾法把肩套和小鞍用于驾马拉车,由于取消了衡、轭,放平了车辕,靠鞍来支撑车体,从而降低了车身,增加了车的稳定性
驾御
古人非常重视“御”这种技艺,把“御”作为六艺之一,是贵族子弟必修的课程。“御”字六国古文作“驭”,字从马,从又,正像御马形。马车立乘,乘三人,御手在中。主人在左,左是尊位,所以有“虚左以待”的说法
位置在右的是陪乘,又称参乘,是乘车的第三个人。战争中,指挥打仗的国君或主帅位于中间,亲掌旗鼓,御手居左,居右的是负责排除险情的勇力之士,称车右
路车、丧车、战车、指南车
马车由于形制不同、用途不同,分为许多种类。天子、诸侯所乘的车叫“路”。谓之路者,言行于道路也。
大夫所乘的车叫“轩”。“轩”有高义,是由于辀的形状穹曲而上。
士乘“栈车”。栈车是用竹木条编制成的、不用皮条缠束就上漆的一种比较简陋的车
“辒(wēn)”和“辌(liáng)”都是卧车,后因载丧,遂为丧车
据《周礼·春宫·车仆》记载,兵车共有5种,合称五戎
戎路
广车
阙车
苹车
轻车
汉字与陶瓷文化
埏埴以为器
“陶”本为地名,作为瓦器之总称的本字是“匋”,“匋”字在金文中像人持缶
“缶”是用来盛酒或用来作乐器的陶制品
“器”是器皿,字形“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原来“器”是专名,专指陶器
《老子》说:“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说的就是揉和黏土制造陶器
制陶的原料是黏土,黏土经过淘洗后叫“埴”
陶钧
最原始的陶器是在篮筐内涂泥或用手捏制成器皿,然后放在露天火堆上烧制而成的。到了新石器晚期,人民发明了用陶钧制胎。陶钧是个以圆心为支点的可以转动的圆盘,用手或脚拨动
瓷与釉
“瓷”字从瓦,次声,古人把瓷看做瓦器的一种。原始瓷器在商代已经出现。东汉以后,我国已经能够生产出真正的瓷器,并由此发展成青瓷和白瓷两系
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胚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
汉字所造就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对联
对联这种文学形式,从根本上说,决定于汉语的特点,只有少数对联因为内容涉及字形才与汉字发生联系
回文联
风送香花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 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花相送风。
香山碧云寺云碧山香,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香山碧云寺云碧山香。
两读字构成的对联
长长长长长长长, 行行行行行行行。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拆字法和特殊部首构成对联
寸土为寺,寺旁吟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曰斧斤以时人山林
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
字谜
“一半儿”是词牌名,有专打“一半儿”的字谜
半真半假(值)
半粗半细(组)
半部春秋(秦)
吃一半、拿一半(哈)
硬一半、软一半(砍)
散曲《断肠谜》,打一到十
下楼来,金簪卜落(一)
问苍天,人在何方(二)
恨王孙,一直去了(三)
詈冤家,言去难留(四)
悔当初,吾错失口(五)
有上交,无下交(六)
皂白何须问(七)
分开不用刀(八)
从今莫把仇人靠(九)
千里相思一撇消(十)
矛盾字谜
人有它大,天没它大(一)
加上一直,却成一弯(由)
遇到白,反成黑(七)
明明水少,却成水多(泛——
嵌上金,变成铁(失)
牵来一匹马,却成一头驴(户)
群言字谜
群言(谐)
公道话(评)
普通话(谅)
热心话(谈)
有的放矢(谢)
水经注(训)
苏白(误)
拆字
拆字可以根据造字理据,拆分声旁、形旁,也可以不顾及造字理据,拆分部件或笔画。拆字时有的只依据字形,有的还要兼顾到字义。与拆字有关的文化现象还有某些歇后语、笑话、酒令、书名、人名,以致隐语、谣谶、测字等
例如
王奶奶与玉奶奶——差一点儿
七字头上切两点儿——抖出弯儿来了
心字头上一把刀——忍了吧
拼字、回文等民俗文化
在民间,与拆字相反,还有拼合汉字的,有利用汉字笔画数目及汉字字形的特殊写法造就民俗文化现象的情况
“囍”是由两个喜字构成的一个表示喜庆的特殊的符号。它没有字的资格,没有一部字典、词典收它。从民俗心理来看,“囍”字可以表示双喜临门,如结婚对于男女双方都是喜庆的日子,于是要贴“囍”字。类似的由拼合汉字构成饿合体符号,还有“黄金万两”“招财进宝”“日进斗金”“抬头见喜”等吉利话
与字形相关的词语
八字胡
八字眉
十字街
丁字街
书法
隶变
隶变是古今文字饿分水岭。隶书饿小篆相比,具有质的变化。隶书一方面通过变圆为方、变曲为直,把小篆圆转不断的线条变成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调整省减线条结构等方法把小篆的线条变成了不同形态的笔画
另一方面通过同化、分化、简化、另构一体、改变偏旁部首的写法等方法打散、调整了小篆的字形结
。隶变全面调整了汉字的构形,消除了古文字中遗留的象形因素,在符号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隶变使汉字的象形意味全部丧失了
隶变以后,人们书写汉字不必拘泥于具体的物象,纯粹由笔画的曲、直、伸、缩来表现力和势,以结体的多样化和彼此呼应来谋篇布局,因此书法艺术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楷书
楷书本称正书,真书,唐后改成楷书
“楷”是规矩整齐,可为楷模的意思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代表作家有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
“草”是潦草的意思
汉隶的快写体就是草书
魏晋时出现的楷书快写体称为今草,于是追称以前的草书为章草
“章”是章法、调理的意思
狂草是唐代兴起的,在今草的基础上随意增减笔画
草书难以辨认,虽然不济实用,但是作为书法有很高的艺术品味。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手写体,其书法成就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如王羲之的千古名作《兰亭序》
篆刻
篆刻与书法一样,也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
流传至今的最早的玺印出现于战国时期
篆刻起源于实用,即作为凭证信物
一直到宋元时期,出于书画鉴赏与收藏的需要,才创造出主要供鉴定、欣赏的印章,于是书、画、印逐渐融合为一个艺术整体
元代的王冕、文彭亲自治印,开创了文人治印的风气推动了篆刻艺术的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形成 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
从清代中期至现代,产生了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治印大家,他们利用汉字笔画的悬殊,精心布局构图,如印文的繁简、疏密、欹正及相互间的顾盼、呼应、就让等,在方寸之间创造出一个艺术世界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文字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的工具,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汉字承载了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后人通过汉字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容易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
汉字对于汉民族的影响力也不可低估。强大的文化力量是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力量,是维护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的重要手段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汉字是中国通用的唯一交通工具
综上,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