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目的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目的的思维导图,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师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人员,是学校中传授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现代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的基本规律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教育的基本要素: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教育与社会发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含义
目的是在实践过程开始时就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关于实践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表象或观念,对于人的实践活动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他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也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广义: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其存在具有广泛性、多样性、不稳定性。
狭义: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其内容与表述往往具有抽象性、理想性和终极性
教育目的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区别:教育方针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总规划,说明教育工作的社会性质、根本方向乃至教育工作的领导权等内容。在一般情况下,教育方针往往也包括了教育目的的内容,但却不仅仅是教育目的。比起教育目的的范畴来说,教育方针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
联系:可以近似地将教育方针看成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一般也是通过教育方针来体现和表述的。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
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代表国家或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
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或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这些领域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知识、审美、体质等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意义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引领和激励受教育者等起着指导作用
作用
定向作用
调控作用
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生产力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含义: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
教育的内在价值(理想价值):教育重视个人、个性发展的价值。
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教育重视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不同类型
社会本位论——涂尔干、孔德、赫尔巴特、那笃尔普——教育目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个人价值高于人的价值
文化本位论——狄尔泰、斯普朗格——培养个人人格精神,不断创造和发展文化
生活本位论
斯宾塞——提出教育要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准备生活说
杜威——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提出"教育适应生活说"
社会与人的辩证统一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
内涵
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展 。
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
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分工造成的
人的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
资本主义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矛盾
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
小学教育
性质
基础性
文化发展
教育发展
个体发展
全体性
广义: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民众
狭义: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
全面性
关键时期的奠基作用
身体素质方面
学习知识方面
思想品德方面
素质教育的奠基作用
含义:素质教育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
特征
发展性
未来性
目标
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制诸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哪一阶级的利益服务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内容
社会发展需要
个人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