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也称通商,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因此也可称之为进出口贸易。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进出口贸易可以调节国内生产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国际间的供求关系,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等
编辑于2022-10-13 09:44:55国际贸易理论
2️⃣古典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类天性,促成了分工
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国际分工: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分工能够大大提升劳动生产率
能增进劳动者的熟练程度 ; 使劳动者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生产无关的时间;比一较容易改良工具和发明机械)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
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那么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
贸易模式
各国集中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 进口本国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贸易利益
这种分工对每个国家都有利 . 因此各国不应限制进口,而应该进行自由贸易
绝对优势理论的意义
揭示了分工能够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 说明了分工的重要性
指出了贸易的互利性 . 使人们认识到了自由贸易的好处
第一次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模式及贸易利益,为以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是最早的国际分工理论, 为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后来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每个国家都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优势较大或不利程度较小的产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交换,在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增加。 李嘉图认为 , 决定国际贸易发生的是比较优势 , 而非绝对优势。
积极意义
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更接近现实
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互利性,至今仍有指导作用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有进步意义
不足或缺陷
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影响普遍适用性
把多变的经济状况抽象成静态的,忽略了动态分析
从国际贸易的互利性角度出发,想获得利益必须是自由贸易,但现实是各国都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实用性又被削弱
比较成本让各国发挥优势,实际上让相对落后的国家经济结构固化
李嘉图认为国内的等价交换规律不适用于国际交换,理论是不彻底的
没有说明比较优势的根源,或者没有指出一国为何有比较优势
4️⃣新国际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背景
新贸易理论
以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产品差异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模型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
指的是两国之间在同类产品上发生的进出口,也称为重叠贸易
产品差异的含义与原因
同一产品因为性能,品牌,款式,型号等差异,从而形成了异质性产品
产品可以替代但不能完全替代,如豪华车是普通车无法替代的
产品的基本功能相同,但附加值不同
等等,还没写完
为什么说产品差异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一种工业品是否出口,在于该产品是否属于国内代表性需求产品。代表性需求产品指的是该产品在国内有旺盛的需求,且有技术上的相对优势及生产上的规模经济。两国的经济水平越接近,消费偏好越接近,一国产品在另一国市场就越有销路,因此发生贸易的可能就越大,并且是产业内贸易。
评价: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开展国际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小。需求偏好理论正好相反,认为越接近,越有扩大互相贸易的可能,更贴近实际。
规模经济理论
随着规模的扩大,报酬呈递增趋势,也就是产出的增幅大于投入生产要素的增幅。
原因是:1 、分摊到每一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下降。2 、随着规模扩大,专业化分工更细,劳动生产率提高。
内部规模经济
来源于企业本身规模的扩大
外部规模经济
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扩大
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
优点
不足
技术差距论
创新产品总是在工业最发达国家最先问世,新产品在国内销售之后进入国际市场,创新国便获得了初期的比较利益,得到了高额的利润,其他国家虽然想对新产品进行模仿,但由于和创新国存在技术差距,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做到。 即存在,需求时滞,反应时滞,掌握时滞和模仿时滞。
贸易的基础是创新速度差异导致国际技术差异,贸易模式是创新国出口,模仿国进口,贸易规模随技术差距的变化而变化,技术差距消失后,国际贸易的基础重新回归比较优势或规模经济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模型,1 、导入期。2 、成长期。3 、成熟期。4 、衰退期。
导入期,创新产品刚刚生产出来,需求量相对较大,生产者只是少数垄断技术的厂商,属于卖方市场。(导入期生产规模较小,生产主要是满足国内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不存在国际贸易或国际贸易规模较小,这一时期产品是技术密集型产品。)
成长期,技术已经成型并开始扩散,生产的标准化程度提高,生产的增加带动出口的增加并逐步达到高峰,产品开始转向资本密集型
成熟期,进入标准化阶段,劳动成本成为决定竞争结果的关键因素。拥有劳动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扩张,并开始向发达国家出口,发达国家开始进口。
衰退期,模仿国开始向创新国出口,创新国逐步退出生产,成为净进口国,开始着手研发新产品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是企业或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企业或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是国家竞争优势的体现。 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撑产业因素,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政府和机遇。 波特认为这六个因素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类似钻石结构,互相增强,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相互加强的利益,从而构成一国国际竞争的来源。
生产要素
包括初级要素(一国先天拥有或简单投资就能得到)和高级要素(长期投资或发展创造出来的) 想提升竞争优势,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级要素
需求因素
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主要通过四个渠道,市场的全球性,本国市场需求的曾次,本国需求的超前性,国内市场的规模和成长速度。
相关和支撑产业因素
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
简要评价
优点:突破了以往单一要素的理论,强调六个要素综合作用。关于竞争优势来源的论述,保持竞争优势的途径,有重大意义
局限性
3️⃣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
贸易价格的确定
商品的国际价值停留在两国贸易达到平衡的那个交换比例上,它是由两国对彼此的商品的需求强度决定的。国际交换比例或者相对价格必须等于两国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比
越是贱买贵卖,贸易条件就越是得到改善,反之就越恶化 即,进口商品价格低,出口商品价格高
贸易条件
从一国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相对比较的角度来分析:A 国以一定数量的 X 产品与 B 国一定数量的 Y 商品相互交换,两者的 交换比例 就是贸易条件。
名词解释
净贸易条件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之比
公式表示:N=( px/pm) *100 px表示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表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
收入贸易条件
H-O理论
提出
认为不同国家的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除了技术差距之外,各国不同的 要素禀赋差异 也是重要原因 要素禀赋差异也能导致成本差
假设前提
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使用两种生产要素
两国生产方法,技术,劳动生产率一致
一国的 k 资本相对丰富,一国的 l 劳动力相对丰富,两国 k/l不同
一种产品是资本密集,一种是劳动密集
资本丰富国际利率低,劳动丰富国家工资率低
完全竞争市场,kl在国家内自由流动,国际不能自由流动
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完全自由贸易,或者两国间商品流动没有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
基本命题与结论
基本命题
产品生产靠单一要素是不可能的,两种要素的比例在生产产品中十分重要 即生产成本的高低取决于生产要素价格和要素结合的比例
贸易双方以 k/l不同为标准条件,一国出口的产品往往是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的则是
基本结论
如果两国的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 k 与l 的劳动生产率一样,也会使产品成本产生差异,两国也可发生贸易
一国若使用自己相对丰裕要素或资源生产,将会处于有利地位。相反则处于不利地位
国际贸易会使各国要素价格或要素报酬的差异缩小(要素均等化定理 ——赫克歇尔 - 俄林 - 萨缪尔森理论(H-O-S理论 ))
要素均等化有两种: 1 、要素价格相对均等化,原先要素价格比率 不一致的两国发生贸易后,会逐渐趋于均等,最后达到完全相等 2 、要素价格绝对均等化,原先同一种要素的绝对价格 在不同国家不相等,发生贸易后,会逐渐趋于均等,最后完全相等
斯托尔珀 - 萨缪尔森定理
某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会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雷布津斯基定理
在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如果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变,规模报酬不变,那么 生产要素单一增长 (或两种生产要素增长的速度不同),会导致使用该要素的产品绝对(或相对)增加,而密集使用另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品产量则绝对(或相对)增加
验证
列昂惕夫之谜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美国是一个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验证的结果是美国出口的不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而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 、美国劳动力素质高:美国劳动生产率比其他国家高三倍,因此美国的劳动存量应该是劳动人数✖️3 ,这样美国出口的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了
2 、要素密集度逆转:一个产品在一个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另一个国家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因为两国要素相对价格不同。
3 、需求逆转:例如,a 国劳动力丰富,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 b 有优势,但是 a 国人特别偏爱 b ,它不但不出口b ,还要进口b ,需求方面的影响超过了生产成本方面的影响。
4 、贸易保护政策的影响:比如美国对劳动密集型产品限制进口,以维持高工资,因此美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很少,反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5 、自然资源等要素的影响:标准要素禀赋理论将生产要素简单的分为资本和劳动力两大类,但现实中其他自然资源要素,如土壤,矿藏也会对产品生产产生影响。比如美国严重依赖石油进口,但是石油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所以美国就大量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6 、研究方法的问题:要素禀赋理论得出的是进出口平衡时的结论,但在现实世界中,贸易失衡是常见的现象
简要评价
H-O与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同点
都是比较利益论,都要发挥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基于外生的技术差距而导致成本差异 H-O则基于外生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而导致成本差异
H-O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差异
贸易产生的原因不同,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是劳动生产率差异,HO认为是要素禀赋差异
使用要素不同,比较优势理论是单要素模型,HO是双要素
交换规律不同,HO认为国内交换规律适用于国际
含义
缺陷
1️⃣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价格差
生产产品的成本不同
探讨引起价格差的原因,也就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各国生产同样产品的成本差异
蓝色荧光:可能的名词解释 粉色荧光:重点内容 黄色荧光: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