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土地
土地这一篇章的思维导图,以陈传康先生主编的《综合自然地理学》为参考教材,分为土地评价、土地单位等
编辑于2020-04-14 17:25:52土地
I. 土地科学
i. 土地制度
国内
征地制度及其改革
考察农民和公共利益的损害与补偿
完善相关法律
强化征地监督机制
建立非公益建设用地供应制度
完善政府相关政策
妥善处理内部收益分配冲突
土地制度改革
建立农地发展权
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
重视土地产权权利与用途管制的平衡
构建各主体合作共赢的用地制度框架
加快法律修订和配套制度完善
...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分析
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和功能
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效率
决定因素
瓶颈
制度约束
宅基地制度
区域差异
法律体系的内部矛盾
产权资产化的障碍
土地空间权
土地收益分配权
国外
土地制度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政治风险
减贫
环境
人口迁移
区域不平衡
土地征收制度
磋商
评议程序
如何提升征收效率
土地制度历史变迁
中国土地制度
产权“可信论”
土地调整“没收风险效应”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
ii. 土地利用与规划
国内
土地利用分类与动态监测
土地利用分类
构建复合型的土地利用功能分类
探索规划国土数据融合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地类
遥感监测技术
提取城市变化范围
实现区域不同功能用地的划分
居住
工业
交通用地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机制
政策宏观调控
经济驱动
趋势
开发与保护并重
影响因素
人文因素
交通路网格局
生态障碍
促进土地类型结构优化
土地利用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公租房用地布局适宜性评价
碳平衡适宜性评价
集约利用评价
内部协调性
旅游用地
农村居民点与城乡结合部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管控策略
宏观战略
划定数量、质量和生态红线
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策略
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闲置土地处理等
国外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
无人机技术
遥感数据的地形校正
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精确性评定系统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
土地交易行为
少数民族政策
轨道交通
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理念
可持续发展
改善城市气候
不断探索土地利用管理方式
土地利用冲突的解决
空置土地的处理
...
iii. 土地经济
国内
土地市场
土地价格
影响因素
教育资源
政策
城镇化发展
房地产市场
农地流转价格
农户预期价格
种粮目的
土地供求
政府干预
土地市场结构
参与者
中央与地方
国家与农民
政府与企业
改革
供给侧结构改革
土地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
交易情况
供求均衡度
地价敏感度
竞争度
政府干预度
土地财税和金融
土地财政与税收
成因
分税制与政绩评价体系
工业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农地产权与征收补偿制度
农村土地金融改革
国外
土地市场
土地供应策略
土地价格波动机制
土地市场与产权安排
土地市场与政府规制研究
土地制度
发展中国家产权制度改革
征地过程的冲突与解决办法
发达国家土地制度演化
iv. 土地管理
国内
不动产登记与地籍管理
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地籍管理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
土地政策与法律
土地管理法制建设
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用途管制与土地督察
国外
土地管理
土地利用冲突
土地规划配套服务的缺乏
管理机构设置
政策支持
经济手段
关系协调
土地软属
影响
社会
经济
生态
土地登记和土地地籍调查
土地政策与法律
v. 土地工程与技术
国内
土地测量
地形与地貌测量技术
地籍测量技术
动态监测技术
土地信息技术
土地信息采集技术
土地信息处理技术
土地信息可视化表达与系统开发
土地整治工程
土地政治规划设计
土地政治潜力与效益评价
矿区土地复垦
农用地整治与保护
国外
土地开发
农林用地的开发
土地整理
生态景观结构的影响
土地权益问题
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评价
土地修复
植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工艺
...
II. 土地单位
学派
景观学派
地貌处境学派
代表系列
澳、英、南非
i. 土地元素
ii. 土地刻面
iii. 土地系统
iv. 土地区域
v. 土地省
vi. 土地地区
vii. 土地带
俄罗斯景观学派
i. 相
ii. 限区
iii. 地方
iv. 景观
v. 省
vi. 地区
vii. 地带
加拿大生态单位系列
i. 生态元素
ii. 生态立地
iii. 生态地段
iv. 生态区
v. 生态区域
vi. 生态省
vii. 生态地带
中国的土地单位
地块
定义
在同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个土壤变种、一个植被群丛的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性质
地域划分的下限
其中的地理组成成分都是它们自己最小的地域单位
具有最一致的性质
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相同
稳定性最小
鉴别
地貌的最小单位
地貌面
坡度相同
坡向相同
岩性、土质、土壤、植被的最小单位
水文和气候的最小单位
水文
排水条件
土壤水文一致
气候
小气候划分地块
内部结构
形态要素
结构
均匀分布
镶嵌分布
斑点分布
举例
点
植株、草墩…
线
田埂、裂缝、风成波痕…
面
小群丛、大片基岩…
界线性质
明显边界
补缀边界
锯齿状边界
断片边界
镶嵌边界
地段
定义
一些地块有规律组合形成的中级土地分级单位
基本特征
外貌最清楚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综合自然特征相对一致
岩性或沉积物一致,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化学元素迁移方向相同
界线与鉴别
界线较分明
依据初级地貌形态
地表切割显著情况下
初级地貌形态是地段形成的重要但不唯一因素
植被变化
水物理性质和营养特征
天然排水条件
松散沉淀物下浮基岩深度和性质
离合谷远近所决定的潜水埋深
地方
定义
地段有规律地组合成的高级土地单位
特征
具有明显独特性的自然地域综合体
内部具有复区特点
水运动等不具有共同的方向
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综合体
同样的土地利用组合
III. 土地分类与土地结构
土地分类
土地分类方法论
土地分类的逻辑和步骤
分类的逻辑法则
唯一性
全部性
层次性
分类的方法
一般分类
特殊分类
分类指标的确定
地方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总体背景
分类的步骤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土地分类注意事项
土地分级和分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土地分级为纵向、土地分类为横向
联系
多级分类体系
研究范围不同、精度要求不同、制图比例尺不同
土地分类一般在同一个高级区划单位内进行
分类是个体的抽象
区域土地分类和制图
对土地分异因素进行细致分析是正确选择分类标志和指标的基础
对人类影响因素做相应的处理
土地类型的命名
要求
科学、简明、准确
四种命名方法
植被+土壤+地貌
习惯名称
利用方式+覆盖特征
地名
每一级土地单位都可以从低级分类得出高级分类单位
土地分类系统
土地类型分类系统
思路
从宏观到局部,粗略到详细
成果
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划分体系
目的
在不同概括水平上认识土地类型
为不同比例尺制图提供依据
土地分类系统与分级系统的关系
从低级到高级的途径
合并条件
高等级特点
依据
地块分类
地块分类的标志
原则:以处境为依据
地块分类级别的划分标志
地块种
地块属
地块科
人为影响的处理
原生地块
衍生地块
人为地块
地块分类系统
顺序法
两列指标网格法
地段分类
地段分类的标志
地段特点
地表切割和起伏
地貌发展史
地段分类实例
地方分类
地方分类的标志
方法
根据地段在一定地域内的结合情况,即复区分布或彼此叠加规律,从中找出器共同性作为分类标准。
各分类级别的划分标志
地方种
自然特征相同的地方的合并
山区个体垂直亚地带的合并
地方属
同一地貌类型地方种的合并
土壤植被特征相同的地方种的合并
山区同类型的垂直压亚地带的合并:垂直地带
地方科
地方所在地貌或岩性土质特征上的进一步合并
地方目
地方科地貌特征作高一级概括
山区相当于垂直带
地方纲
平地纲和山地纲的划分
地方门
按地带性进行分类
地方分类的实例
土地类型调查制图
土地类型调查制图的程序
室内准备
资料收集
编写文献资料目录
分析和整理资料
研究区域的地域分异规律
拟订考察路线和实地考察计划
野外考察阶段
室内总结阶段
成图
编写研究报告
调查区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土地分异规律和土地单位分异因素
土地类型划分依据和分类系统
土地类型特征描述
土地结构和自然分区
土地合理利用及区域生产建设方针
综合剖面法
含义
选择主要土地类型的样带,绘制综合剖面图
比例尺要求
水平比例尺一般不小于1:50000
垂直比例尺一般为水平比例尺的10倍
具体步骤
绘制地形剖面
标出土质土壤和植被
标出个体土地类型
标出气候特征
绘制平面图
地形图专门内容的判读
地形面要素
地形线要素
土地单位界定
地形要素
地形点要素
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土地结构
概念
土地类型质与量的对比关系
结构分类
土地要素组成结构
土地演替结构
土地空间组合结构
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土壤演替结构
含义
方法
顺向演替
逆向推演
土地空间组合结构
概念
研究意义
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重要依据
主要结构类型
树枝状土地结构
扇形土地
成层状土粒结构
同心圆状
水平镶嵌土地结构
对称阶梯式土地结构
土地类型质和量对比关系的统计分析
质量、数量结构
主要表示方法
面积比
频度
分异度
多样性指数
优势度
平均面积
形状指数
分割度
多度
重要值
复杂度
区位指数
土地类型系列制图与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土地结构研究的应用
土地结构与自然区划
土地结构与土地生态设计
土地结构与大农业生产布局
IV. 土地变化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
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到土地变化科学
V. 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方法论
土地评价的意义
土地经营
土地交易
土地税收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承包
......
土地评价的对象
土地类型
土壤发生类型
农业地貌类型
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评价特点
目的性
土地性
时段性
实用性
综合性
土地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
效益与投入相比较原则
可持续利用原则
多学科综合性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多宜性土地的多用途比较和综合评价原则
土地评价方法
定性方法
土地利用类型
调查与测试
分析
评定、归类、定级
评价
定量方法
层次分析方法
回归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方法
组合分析方法
模糊数学方法
土地评价因子
自然环境因子
区位
土地组成要素
地形
土壤
气候
水分状况
社会经济因子
土地评价程序
准备阶段
调查分析阶段
评估阶段
成果整理阶段
土地评价的定量化
确定评价系统
划分评价单元
选择评价因素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计算评价因素指数与指数和
划分土地资源等级
土地质量指标
可持续土地管理和利用决策的需求
联系科学家、管理者、使用者的桥梁
代表性区域的需求
促进自然地理学理论
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在中国的重要性
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
土地在农林牧业生产等方面的潜在能力
土地潜力的限制性
对土地利用潜力有不利影响的土地性质
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评价的类型
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评价的目的
表示某一地区那个地段生产潜力的差异
表明某一地区土地生产潜力的限制因素类型程度
反映地区间的等级差别
满足区划工作需要
土地潜力评价的系统
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系统
历史
特点
以大农业发展为主要目标
自然限制性因素
农作物的潜力
考虑经营不当引起土地破坏的危险性
系统等级结构
土地潜力级
土地潜力亚级
土地潜力单元
系统的推广应用
改变潜力分级数目
设置不同的限制因素
从其他角度对潜力级作细分
限制因素的数量化
苏联土地生产发生分类系统
土地类
土地等
土地亚等
土地种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体系
评价原则
土地对农林牧业生产的限制程度
土地资源有密切关系的土地利用现状和社会因素
土地生产力的高低
土地对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程度
分类系统
土地潜力区
土地适宜类
土地质量等
土地限制型
土地资源单位
评价步骤
建立潜力评价系统
潜力评价单元
拟订潜力评价表
评定潜力等级
土地适应性评价
概念
别称
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
土地对该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的特性
土地适宜性评价
生产潜力限制性适宜性
依据
土地的适应性程度和限制性强度
土地的限制性
土地生产力
目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
类型
单项评价
针对某一具体目标或某种错误而进行的用地评价
举例:以种柑橘为目的的土地评价
综合评价
是从发展农林牧的要求出发全面分适宜性和主要改造措施的评价
中国1:100万
程序
评价单元及其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的确定
评价单元的确定
目的
期限
精度
工作量大小
质量均一性
土地性质的确定
土地质量的确定
土地利用对土地条件的要求
土地用途
意义
土地用途要求与土地质量比配
土地适宜性分类
定性
定量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概念
获得最高的产量,并保护土壤等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 从而维护其永久的生产力
特点
时间上可连续
空间上可连续
指标
生态指标
经济指标
社会指标
方法
生态评价
经济评价
社会评价
城市土地评价
城市用地评价
城市建设用地评价
城市地域分异因素
地貌
水文
土壤
小气候
地质过程
评价方法
拟订城市建设用地条件评价表
确定评价方法
划分建筑用地等级
评价结论
不需要进行任何处理的良好建设用地
适宜于建设但需要简单工程处理的建设用地
未进行建设但需要进行适当工程处理的建设用地
不适宜工程建设用地
土地分析图和土地评价图
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内涵
土地的生产性
生产的稳定性
经济的可行性
资源的保护性
社会的接受性
目标
满足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保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佳化
城市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保持城市居民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益的公平分配
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