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循环
生理学血液循环章节思维导图整理
编辑于2020-11-02 11:08:17血液循环
心脏泵血功能
心输出量和心脏泵血功能储备
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两侧基本相等)
射血分数
55%~65%
没分输出量
每分输出量
一侧每分
心指数
储备功能
搏出量储备
收缩期
收缩能力
射血分数
舒张期
舒张期容积
心率储备
心率增快~舒张期缩短更明显
搏出量心输出量 减少
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
心动周期
心房
大部分只是通道作用
心室舒张后期初级泵作用挤压
心室
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
心室压力开始升高,>房内压时便关闭房室瓣
室内压升高,仍<主动脉压
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关闭
主动脉压升高或心肌收缩减弱时延长
射血期
快速射血期
射血量的2/3
快速射血期末压力最高
主动脉
心室内压
减慢射血期
压力峰值下降
室内压略<主动脉压但依靠惯性仍射血
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
主动脉血液向心室流推动半月瓣关闭
心室压仍高于心房压,房室瓣仍关闭
继续舒张心室压进一步下降
快速充盈期
心室快速舒张压力低
减慢充盈期
心房收缩期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前负荷
定义
心肌收缩初长度
心室容积(一定范围内为室内压)
作用
异长自身调节
过程
不同初长度改变心肌细胞肌节中粗细肌丝重叠程度
横桥与肌动蛋白连接数目增多
收缩力增大
无明显降支是由于有胶原蛋白存在不易拉伸
意义
搏出量微小变化的调节
影响因素
静脉回心血量
心室充盈时间
心率
静脉回流速度
心室舒张功能
心室顺应性
心包腔内压力
射血后心室内剩余血量
后负荷
大动脉血压
大动脉压升高
搏出量减少
残余血量增多
异长自身调节
收缩能力
等长调节
活化的横桥数目
心率
交感加快
迷走减慢
温度增高心率增快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
节前神经元
Ach
激活节后神经元膜上N1受体
脊髓中间外侧柱
节后纤维
支配
窦房结
房室交界
房室束
心房肌
心室肌
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β1肾上腺素能受体
正性变力
正性变时
正性变传导
过程
Ca内流增加
心迷走神经
节前神经元
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
Ach
N1受体
节后神经纤维
支配
窦房结
心房肌
房室交界
房室束及其分支
节后神经纤维末梢释放Ach
M型胆碱能受体
负性变力
负性变时
负性变传导
右侧窦房结心率减慢为优势
左侧房室交界传导减慢
心交感紧张和心迷走紧张
血管的神经支配
缩血管神经纤维
均为交感缩血管纤维
分布
器官
密度最大皮肤血管
其次骨骼肌和内脏血管
最小是冠状血管和脑血管
血管
动脉>静脉
微动脉最高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最低
毛细血管不受神经纤维支配
交感缩血管紧张
安静状态下的低频冲动
有效调节器官血流阻力和血流量
兴奋时
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升高
舒血管神经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节后纤维释放Ach
作用于M受体
引起骨骼肌血管舒张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节后纤维释放Ach
脊髓后根舒血管纤维
胎类舒血管神经纤维
心血管中枢
脊髓
延髓
下丘脑
其他
心血管反射
颈动脉窦和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反射效应
动脉血压升高
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
压力感受性反射性增强
心迷走紧张增强
心交感和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
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减小,动脉血压下降
动脉血压降低
生理意义
短时间快速调节
切断血压不稳定但全天平均值不升高
缓慢变化不敏感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O2分压降低,CO2分压升高,H⁺浓度升高
主要是调节呼吸
保证心脑危机情况下优先血液供应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调节循环血量和细胞外液量
增加肾排水和排钠量
降低血浆血管升压素和醛固酮
躯体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内脏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脑缺血反应
体液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管紧张素
AngⅡ
缩血管作用
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
中枢神经系统
降低中枢对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
加强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
促进神经垂体释放血管升压素和缩宫素
增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
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增强渴觉
促进醛固酮的合成和释放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AngⅢ
类似
刺激肾上腺皮质合成和释放醛固酮作用较强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
受体
α
β
心脏
β1
正性变时变力
血管
皮肤,肾,胃肠道血管平滑肌
α占优势
收缩
骨骼肌,肝血管
β2占优势
舒张
大剂量也有α
收缩
去甲肾上腺素
主要是血管平滑肌α受体
全身血管广泛收缩
外周阻力增高
动脉血压增高
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增强
对心脏效应>NE直接效应
心率减慢
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舒血管
No
PGI2
内皮极化因子
缩血管
内皮素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心血管活性多肽
心房钠尿肽
利钠和利尿
心血管作用
舒张血管降低血压
调节细胞繁殖
肾上腺髓质素
正性肌力
阿片肽
交感抑制
迷走增强
前列腺素
PGI2舒血管
PGE2舒血管
PGF2α缩血管
气体信号分子
一氧化碳
舒血管
硫化氢
舒张血管
自身调节
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局部代谢学说
CO2、腺苷、乳酸、H⁺,K⁺增多
氧分压降低
局部组织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肌源学说
心脏电生理
生理特性
兴奋性
周期性变化
有效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
局部反应期
相对不应期
-60~-80
超常期
Na大部分恢复
电位与阈电位差值小
影响因素
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
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
传导性
速度
房室交界最慢
浦肯野最快
影响因素
结构
生理
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
膜电位水平
临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
自律性
窦房结
抢先占领
超速驱动压抑
决定因素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
收缩性
特点
同步收缩
不发生强直收缩
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对细胞外Ca离子的依赖性
心肌跨膜电位
工作细胞
静息电位
钾离子平衡电位
心室肌的动作电位
0期快速去极化期
Na离子内流~-70阈电位
钠离子通道开放进一步去极化
0mV关闭
Ca
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
瞬时外向电流Ito(k)
-30激活
Cl离子
2期平台期
Ca
k
Ik增多
Na
早期K抗衡Ca晚期K起主要作用
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
Ik逐渐加强
4期完全复极化期,静息期
恢复正常离子分布,保持正常兴奋性
心房肌
自律细胞
窦房结p细胞
特点
没有Ito
0,3,4无1和平台期
动作电位
0期
Ca慢钙通道
3期复极化
Ik
K外流超过Ca内流
4期自动去极化
K外流逐渐减少(主要)
Na,Ca内流逐渐增加
前期k减少主要后期Ca主要
浦肯野细胞
0~3同心室肌
4期
Na起主要作用
心电图
P
左右心房去极化
QRS
左右心室
T
心室复极化
u
可能是浦肯野纤维网复极化
血管生理
血管分类
功能
弹性储器血管
分配血管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交换血管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容量血管
短路血管
血流动力学
血流阻力
泊肃叶公式
血液粘度
血细胞比容
血流切率
血管口径
温度
血压
流动的血液对血管侧壁的压强
动脉血压
形成条件
心血管系统足够的血液充盈
心脏射血
外周阻力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影响因素
心脏每搏输出量
心率
外周阻力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外周阻力
影响舒张压为主
影响进入脏器
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匹配情况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血压
反映心脏功能状态和静脉回心血量
射血能力减弱升高
外周静脉压
静脉回心血量
影响因素
体循环的平均充盈压
反应血管充盈程度
心肌收缩力
强则残余血量少
心舒期室内压低
静脉和心房抽吸能力增强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运动
体位改变
呼吸运动
吸气时胸膜腔负压增大
胸腔内大静脉和右心房扩张
有利于回流
微循环
组成
血流通路
迂回通路
组成
微动脉
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网
微静脉
作用
营养通路体液交换
直捷通路
组成
微动脉
后微动脉
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
作用
多位于骨骼肌血液快速进入静脉
保证静脉回心血量
动-静脉短路
组成
微动脉
动静脉吻合支
微静脉
散热体温调节
血流量的调节
血管运动
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局部代谢产物
物质交换方式
扩散
滤过和重吸收
吞饮
组织液的生成
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
有效胶体渗透压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淋巴回流
淋巴回流
冠脉循环
解剖特点
分布小分支常垂直与心脏表面插入心肌
生理特点
灌注压高,血流量大
摄氧率高,耗氧量大
血流量受心肌收缩影响发生周期性变化
挤压
调节
心肌代谢水平
高则代谢产物升高
神经调节
交感收缩
同时心肌活动增强
冠脉舒张
迷走舒张
心肌活动降低
继发冠脉收缩
神经因素的影响会在很短时间内被心肌代谢改变而掩盖
体液调节
主要是通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强心肌代谢水平
接近Na平衡电位
受细胞外Ca浓度影响,维拉帕米阻断而TTX不敏感
TTX阻断
恢复通道仍低于正常
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均小
传到速度也小
美托洛尔
阿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