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直视骄阳(欧文.亚龙)
欧文·亚隆(Irvin Yalom)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的荣誉退休教授。他曾被授予1974年的Edward Strecker奖,和1979年的精神医学奖,他是《当尼采哭泣》(此书曾荣获1993年联邦俱乐部小说金奖)、《爱情刽子手》和《叔本华的治疗》的作者,他还撰写了经典教科书《住院病人的团体治疗》和《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亚隆目前住美国加洲,本人是他的粉丝,讲此书的思维导图分享给大家
编辑于2022-10-17 15:55:18 湖北省内容涵盖了恋爱过程中的多个方面,包括如何找到感觉、如何设定合理的择偶标准、如何让自己喜欢的人也喜欢自己等。书中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解答了恋爱路途中的种种疑问,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恋爱指南。
这是一篇关于43 学习的艺术(学习之道)的思维导图,该书通过作者乔希·维茨金的个人经历,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在不同领域(如象棋和太极拳)中取得卓越成就的学习之道。作者不仅是一位国际象棋大师,还是一位太极拳王,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如何在看似南辕北辙的领域中连攀巅峰的学习心得。
这是一篇关于42 幸福的勇气的思维导图,一个独立的人,应该是很孤独的,他不处在表面热闹的人际关系中。哪怕在爱里面,他依然孤独,这种孤独,也许是人生某种真相。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内容涵盖了恋爱过程中的多个方面,包括如何找到感觉、如何设定合理的择偶标准、如何让自己喜欢的人也喜欢自己等。书中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解答了恋爱路途中的种种疑问,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恋爱指南。
这是一篇关于43 学习的艺术(学习之道)的思维导图,该书通过作者乔希·维茨金的个人经历,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在不同领域(如象棋和太极拳)中取得卓越成就的学习之道。作者不仅是一位国际象棋大师,还是一位太极拳王,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如何在看似南辕北辙的领域中连攀巅峰的学习心得。
这是一篇关于42 幸福的勇气的思维导图,一个独立的人,应该是很孤独的,他不处在表面热闹的人际关系中。哪怕在爱里面,他依然孤独,这种孤独,也许是人生某种真相。
直视骄阳
欧文·亚隆(Irvin Yalom)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的荣誉退休教授。他曾被授予1974年的Edward Strecker奖,和1979年的精神医学奖,他是《当尼采哭泣》(此书曾荣获1993年联邦俱乐部小说金奖)、《爱情刽子手》和《叔本华的治疗》的作者,他还撰写了经典教科书《住院病人的团体治疗》和《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亚隆目前住美国加洲
第一章 死亡之痛

歌德说过一句很凄美的话:“所有成熟的东西都想死。”
死亡恐惧
第二章 识别死亡焦虑
我们每个人都曾在每天晚上的睡梦中或失去意识的麻醉状 态下体会过死亡。 死亡和睡眠 (Thanatos 和 Hypnos) 在希腊文中 正是一对李生词。 捷克存在主义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认为, 我们还通过 遗忘” 提前体味了死亡。 他说: “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让你丢失未来, 而在于让你没有了过去。 实际上, 遣忘是死亡的一种形式, 贯穿于整个人生。
外显的死亡焦虑
无可避免的死亡让整个人 生变得毫无意义
死亡不可避免
人生毫无意义
两种方法
留下自己的足迹,获得生命的意义,
尽可能活在当下
隐秘的死亡焦虑
没有指向的焦虑实际上是死亡焦虑
许多父母通过孩子让自己的生命不朽
没有指向的焦虑实际上是死亡焦虑—— 罗洛·梅说,在没什么可焦虑的时候, 人们总是试图焦虑点儿什么。
第三章 觉醒体验
如何和如是的区别
海德格尔: 非本真的存在(everyday mode)和本真的存在(ontological mode,onto = being,logical = study of)。 非本真的存在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模式,你完全地沉沦于周围的环境之中,追究世间万物为何如此(如何)。 本真的存在则是指欣赏存在本身。你将注意力放在存在本身的奇迹上,追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是)以及真正的自我。
如何” 与“如是 " 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 非本真的存在意味着沉溺于转瞬即逝的消遣, 如美貌、 风度、 地位或名望, 而本真的存在则意味着你不但觉知到存在与死亡, 也对其他永恒不变的生命特性保持警醒, 而且能够更热切、 更乐意去做一些有意义的改变。 你会迅速承担起人类的基本职责, 创造出 一个投入、 丰富、 充满意义以及自我实现的真实人生
追逐物质的丰腴来逃避存在的空虚
海德格尔曾把死亡定义为 “未来的可能性不再有可能”。
每个选择暗含着放弃,每个“是”都意味着“不”,生命就是一种选择。
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觉醒

伤逝引发的觉醒体验
死亡焦虑改头换面
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
换句话说, 你越不曾真正活过, 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 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 也就越害怕死亡。
兄长之死的长期阴影
重要决定引发党醒体验
重要生活事件引发的觉醒体验
梦引发觉醒体验
治疗结束引发的觉醒体验
主要是讲述一些治疗案例
第四章 观念的力量
伊壁鸠鲁和他的大智慧
人生短暂,人生无常,人生苦难重重,这才是人生的常态,反倒增加人生的价值。
灵魂的死亡
人不存在灵魂,灵魂和肉体同时死亡
灵魂的死亡:灵魂终有一死,他随着身体的死亡消失殆尽
完全虚无的死亡
完全虚无的死亡: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无所谓死亡;当我们死亡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存在了;死是一个不存在的状态,“我”是一个存在的状态,死亡与“我”是对立的,永远不可能同时存在。既然死的时候没有我,也就没有意识,没有感觉,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3.生前与死后,
对称的两极:我们的存在是一道短暂的光亮,夹在两片永恒的黑暗之中。这两片黑暗并无差别,出生之前与死亡之后的黑暗
4 波动影响
最基本的波动影响:每个人死后在分子水平上又将重新组成大自然的一部分, 重新为未来的世界添砖加瓦。我们来源于C、H,必将回归于C、H。
波动影响:不是指外在功名,而是在人生体验中留下的你自己可能都不知道的东西,比如某种特质、观念、思想、影响力,传递给他人的关怀、帮助和爱等。犹如池塘中的涟漪一样一圈圈扩散出去,直到再也看不见了,即便如此,在微小的分子层面这些波动依然会传递着。如天堂中遇见的5个人

无常
生命的无常
没有什么可以恒久,一切都会变化


应对无常

通过冥想的暴露疗法

接受无常
克服死亡焦虑的真知灼见
除了选择,一切都会消亡



抓住自己可以改变的10%
成为你自己


我们身边都有那种麻木自己,避免热情投入生活的人,而这正是因为他们害怕失去得太多。……“这就好像在旅途中拒绝认识新朋友,拒绝做些有趣的事,以此来避免旅途必然结束时的痛苦。”
叔本华关于选择的三个问题
我们拥有什么
我们在别人眼里是什么
我们是谁?
儒道佛家生死观
人的一生可分为儒、道、佛三个阶段。 四十岁之前应做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四十岁到六十岁应做到生而不为,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六十岁开始就应该明白无缘大慈,通体大悲
庄子对死亡的看法
儒家
儒家认为人活在这世上,除了”自然生命”之外,还有”价值生命”需完成,人必须藉自然生命以实现其价值生命,因此人必须珍惜生命。
”幼而不逊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如果一个人只有自然生命,活得很老,却无法完成自我人格与价值生命,则不如不活;自然生命绝非人一生的目的所在。
“生前何必大睡,死后自会长眠”,
儒家认为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你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国为民为社会贡献一生的光和热。 于人的生命而言,义务第一,个人第二;责任第一,权利第二,生与死的价值都要体现在社会的价值中。
“朝闻道,夕死可矣”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求仁”,这就点出了死的意义,即为义而死才是死的价值。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至此,儒家建构了死亡的最高价值模式——唯有符合群体利益的死,唯有在大是大非面前在生死抉择面前舍身取义杀身成仁,死才有价值。这叫作死得其所,否则就是死得不值得。
子路问孔子关于鬼神的事情,孔子告诉他“未能事人,焉事鬼”;子路又问关于死的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告诉子路,对于未知的虚幻的鬼神与未来,可以存疑,但不能纠结,真正有意义的是过好当下的每一天,而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就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至于人生中的成功失败、贫贱富贵,这些都是命,而“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对于命,儒家认为不可抗拒不可探讨,也不需要为之负责。人生只需要努力即可。用北宋王安石的话说就是,“尽吾志而不至,可以无悔矣”。 儒家明白人不可能长生不死,因此更加重视现实的生命价值。儒家并不承认灵魂不灭的生死观,但儒家认为死亡并不仅仅是肉体的消灭,相反,人是可以留下些东西的,这种东西叫做人生不朽。
鲁国的叔孙豹的“三不朽”的理论,为儒家生死观做了最好的注释:“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知命顺命,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个人若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生,就不可能知道自己为何而死,也唯有知道生命的意义与目的,才会知道死亡其实只是一个界限状况,这界限状况使生命的意义与目的得以实现。
北宋大哲学家张载
张载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在人完成了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之后,活着就可以心平气和,死去亦无怨无悔。如同大儒王阳明临终时所说的那样,“我心光明,夫复何言”?
北宋大哲学家张载对儒家生死观做了集大成的总结,他认为,儒家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一个人的一生都在围绕“四为”而生活的时候,当生命终结死亡即将来临之时,就可以平静地接受一切。
通过观念克服死亡恐惧
第五章 通过关系克服死亡恐惧
人际联系
两种孤独
有两种孤独: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的孤独; 一种是存在的孤独。前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那是一种与他人隔绝的痛苦,这种孤独通常与害怕亲密、担心被拒绝、感觉害羞或是不值得被爱联系在一起,为我们每个人所熟知。 这种孤独毫无疑问伴随着恐惧,正如威廉·詹姆士在一个世纪前所写的: “如果可能的话,没有什么惩罚比让一个人脱离社会,被所有人完全忽略更加残酷了。”
第二种孤独,即存在的孤独更加深刻,它来自于每个人与他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这道鸿沟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每个人都被扔到这个世界上独自存在、独自离开,另一方面来自于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只有自己才完全理解的世界里。 存在孤独意味着死亡不仅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丧失,而且包括你个人丰富、神奇、详尽、独一无二的心理世界的丧失,这个世界在其他任何人的头脑中都无法复制。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以不同的方式体验着人际孤独(即日常生活中的孤独感),而存在孤独在生命的早期比较少见,一个人只有在老了,临近死亡了才会强烈地感受到。在那时候,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世界最终会消失,意识到没有人可以一路陪伴我们走到阴沉的死亡之路的尽头。正如一首古老的圣歌提醒我们的那样:“你只能独自走过那孤独的山谷。”
呐喊和低语-同理心的力量

在场的力量

自我暴露
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分享自己的内心感觉和想法越多,对方也就越容易分享他们的。 自我暴露在亲密关系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人际联结是通过双方持续自我揭示的互动过程而建立起来的。一个人选择了首先敞开自己的内心,分享一些非常私密的话题,也就让自己承担了一些风险。另一个人可以通过也分享自己的一些私密话题来超越两人之间的鸿沟,这样他们就通过彼此螺旋式的自我揭示主见亲密起来。如果那位先敞开自己、承担风险的人没有得到另一个人的回应,这段关系的前景则会变得黯淡。
在大多数亲密关系中,你越能做真实的自己、敞开自己,你的朋友关系也就越能深入长久。在这种关系中,所有的话语,所有不同形式的慰藉,以及所有的观念都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在行动中产生波动影响
减轻死亡的孤独感
感激之道
给别人写感激信
波动影响和榜样的力量
发现你自己的智慧
充实你的人生
有的人的死亡焦虑来自于决定自己未能完全实现自我。 许多人的死亡焦虑来自于从未充分发展过自己的潜能, 他们为此深深地感到遗憾。 许多人之所以感到绝望正是因为他们的梦想没有成真, 而更让人绝望的是他们甚至从未努力争取过。 关注这种深层的不满足感往往能够帮助人们克服死亡焦虑。
遗憾的价值
醒悟
我常常让自己或我的病人想象一年之后、五年之后,甚至更多年以后,想想那时候自己又会有什么心的遗憾。接下来,我会问一个真正具有治疗作用的问题:“假如你不想有新的遗憾,从现在开始你会怎样生活?你会做些什么样的改变?”
对死亡保持觉知,拥抱这人生的阴影会让你受益匪浅。这种觉知会让你的生命之光宇死亡的阴影重新融合,在你还拥有着人生时拓展、丰富你的人生。世界上,想要过上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对他人充满悲悯,对周围的一切心怀热爱,唯一的途径正是去觉知,觉知当下所经历的一切都会随风消逝。改变从来不会迟,你也永远不算老。
第六章 死亡意识:我的回忆录
与死亡面对面
我本人怎样克服死亡恐惧
第七章 治疗死亡焦虑:给心理治疗师的建议
暂时不看
后记
读者指南
读者笔记
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 弄清楚要怎么活,才能清楚死是怎么回事
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间延续,也在一呼一吸之间流逝
惧怕死的人,你不好好地想着你该怎么活,反倒惧怕不存在状态的死,不可悲么?在一个状态之下,做这个状态下该做的事情
死亡本来什么也不是,死亡却成了一切
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你丢了未来,而在于让你没了过去——昆德拉
启示:放弃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琐事,重新安排生活的重心,主动选择不违背心意的事情,与至亲至爱的人交流,欣赏大自然的淳朴之美,感恩
每次当他遇到麻烦时总是选择逃之夭夭,现在他的感觉就好像一个人正在安安稳稳地过桥,却突然发现桥断了,桥下是无底的深渊。可怕的是,那深渊才是生命本身,断裂的桥只不过是他一直以来生活于其中的虚假世界。
你越不曾真正活过,你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人生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面对死亡的观念
子主题
伊壁鸠鲁
1.灵魂的死亡:灵魂终有一死,他随着身体的死亡消失殆尽
2.完全虚无的死亡: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无所谓死亡;当我们死亡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存在了;死是一个不存在的状态,“我”是一个存在的状态,死亡与“我”是对立的,永远不可能同时存在。既然死的时候没有我,也就没有意识,没有感觉,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3.生前与死后,对称的两极:我们的存在是一道短暂的光亮,夹在两片永恒的黑暗之中。这两篇黑暗并无差别,出生之前与死亡之后的黑暗
波动影响:不是指外在功名,而是在人生体验中留下的你自己可能都不知道的东西,比如某种特质、观念、思想、影响力,传递给他人的关怀、帮助和爱等。犹如池塘中的涟漪一样一圈圈扩散出去,直到再也看不见了,即便如此,在微小的分子层面这些波动依然会传递着。如天堂中遇见的5个人
最基本的波动影响:每个人死后在分子水平上又将重新组成大自然的一部分,重新为未来的世界添砖加瓦。我们来源于C、H,必将回归于C、H。
人生短暂,人生无常,人生苦难重重,这才是人生的常态,反倒增加人生的价值。
名言警句
疲倦时,那些多年前已经战胜的老念头就又来侵扰我们了——尼采,这是正常的反应。
一次又一次,过着同样的生活,直到永远,你愿意么?你什么地方过得不好?你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遗憾?你可以找到某种方法让自己不再遗憾么?反思自己的以往,尽可能地减少遗憾,充实、好好地活着,创造你所热爱的人生。归咎于外因,你的人生很难有什么改变。你,唯有你决定你目前生活状态的所有方面,因而也只有你有能力改变你的人生。
囚犯与监狱长:你即是囚犯又是监狱长,你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既想往前迈一步,又在迈之前就能想到各种阻力,望而却步,内心极度沮丧,不是么,因为你并没有做出任何行动与改变。采取的策略是,尽力抓住往前走的理由,哪怕只有10%,只要行动,即使结果依然如此,你也能心安坦然。
充实你自己,实现你的潜能,充分地、完全的活着,只有这样,只有这样,你才能死而无憾。 事件本身并不能扰乱我们,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内心的平静正是来源于此。
通过关系克服死亡恐惧
人天生就是孤独的,需要关系的温暖。关系指的是亲密关系,人际联结,包括自我暴露、同理心、纯然在场
纯然在场:无论对方多么抵触、多么生气,不离不弃,保持纯然在场,你与他同在
自然暴露:在亲密关系中,双方均应保持自然暴露,若暴露的一方未能得到回应,这段关系的前景则会变得很暗淡。
心理治疗师的启示
咨访关系很重要
真诚、设身处地的同感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我是个人,别人和我没什么不一样。无论一个人的经历或心理多么阴暗、残忍、野蛮,如果你愿意进入你自己内心黑暗的部分,你一定可以找到类似之处。推论亦成立。
此时此地技术:关注此时此地,而非那时那地或此时那地,该方法收集到的信息是一手、直接的信息,而非对方所言等间接信息。
自我暴露:暴露自己曾经遇到的类似事件
善于表达自己此时此地的感受,或委屈或抱怨
自我调节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