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2》
《中小学教育管理2》为湖师大自考小学教育专业的书籍,该张思维导图为全书的第二部分。
编辑于2022-10-18 00:04:06 湖南中小学教育管理2
学校德育管理
德育管理的地位 ;主要是指在特定时空环境中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协调各管理要素,尤其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整合与优化各种德育资源,形成德育合力和整体优势。以增强教育实效性,实现特定教育目标的过程。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管理与德育管理的关系
就工作分工而言,学校管理包括德育管理。
就教育目的而言,德育管理影响学校管理的性质和方向。
就存在形态而言,德育管理与学校其他管理相互渗透,彼此促进。
总之,处理好德育管理与其他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是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
德育管理特点
目标的方向性
影响的教育性
过程的伦理性
参与的全员性
学校德育管理的要素
定义 ;就是构成德育管理活动所不可或缺的各种基本元素,主要包括德育管理目标。德育管理主体,德育管理客体,德育管理制度,德育管理环境等。
要素
德育管理目标
定义 ;主要说明的是德育管理的方向及其预期的结果,深刻影响着整个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德育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德育管理的落脚点,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的始终。在整个德育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
作用
定向作用。目标的重要作用是为活动提供方向。
整合调节作用。
评价作用。德育管理目标就是评价该活动的重要依据。
德育管理主体
定义 ;德育管理主体是整个德育管理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于德育活动的开展其者主导作用。
德育管理主体类型
一种是以实体存在的管理组织或部门。
一种是以个体存在的管理者。
前者是后者得以发挥作用的合法性依据,而后者则是前者职能的具体化。
德育管理组织
德育管理组织是个系统部门或单位,拟定德育计划。实施德育方案,实现德育目标的必不可少的机构是德育管理的前提。
德育管理者
德育管理者是指在实际的德育管理活动中具体实施管理行为的人。
德育的自我管理
德育管理客体
管理客体是德育工作的所有资源。
作用地位
德育管理客体处于被管理,被支配、被协调的地位。
德育管理客体是确保管理得以进行的必要物质基础。
德育管理客体是制定管理目标的重要依据
主体只能够在课题所提供的现实基础上进行管理
德育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定义地位
管理制度是引导和规范管理行为,协调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关系,落实管理目标的基本途径。
良好的德育管理制度是德育管理各项工作科学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
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的德育管理制度
学校层面的管理制度
班级层面的管理制度
你德育管理制度既是教师实施德育,班级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实现德育自我管理、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德育管理活动的重要作用
管理制度可以为管理活动提供良好预期,减少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
对管理活动的进行具有重要约束功能,主要表现为限制和保障。
在利益调节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整合功能
本身就是重要的德育资源,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也具有直接的作用。
德育管理环境
良好的环境会对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发挥正面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阻碍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实际上,德育管理是一个对环境的动态适应。
德育管理的层次
定义 ;主要指的是德育管理系统内部在管理职权上的管理职位的级数。(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学校采用的是三层管理体制。
三层管理体制
学校上层德育管理
学校上层德育管理是整个学校德育管理的核心。规定着学校德育管理的性质,目标,任务和方向。
学校中层德育管理
中层德育管理是学校德育管理的枢纽,是学校负责学生德育工作的职能机构。
一方面,它是连接学校与班级德育管理的中间桥梁。另一方面,他自身也实际承担着各种德育管理工作。
中层德育管理承担着上传下达重要任务。
学校基层德育管理
内容 ;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德育管理是学校德育管理的基层执行者。对于整个管理成效的取得具有直接作用。
具体任务
落实学校德育管理目标,制定班级德育工作计划。
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班集体既是班级德育管理发挥作用的基础,又是班级德育管理的对象。
组织好班级教师集体和家长集体。
班级德育管理工作主要是有班主任来进行和完成的。但需要通过班级科任老师和家长的配合。
班级德育常规管理工作。
学校德育管理的机制及其实施
定义 ; ;是德育管理者为了实现既定的德育管理目标而将德育管理的基本要素。如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等进行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制约关系和功能体系。
类型
导向机制及其实现
导向机制定义 ;指的是学校德育管理活动自身所具有的引导广大师生员工不断朝向特定的德育目标迈进的积极促进机能
实现途径
目标导向。
德育管理目标是整个德育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舆论导向
德育管理需借助于一定的舆论环境,支持好的舆论环境,对于德育管理的推进具有是一种事半功倍的积极促进作用。坚持舆论导向的方向性原则,确保用正确的舆论鼓舞人。
行为导向
德育管理者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学校德育管理取得效果的关键。在德育管理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评价导向
评价具有明显的行为导向作用。在制定有关德育管理评价制度时,应坚持发展性和全面性原则,重视学生内在思想道德动机和发展前景的考量。
动力机制及其实现
动力机制定义 ;主要指的是激活德育管理活力,维持德育管理健康有序进行的内在驱动力。
实现途径
奖惩激励
奖惩激励要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竞争激励
竞争是保持组织活力的重要机制。创设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意义激励
意义激励是主要通过提升德育管理主体意义感的方式实现的激励。
协调机制及其实现
协调机制定义 ; 导向机制和动力机制规定了德育管理的方向和动力基础。协调机制就是德育管理主体为增强德育组织的整体功能,实现德育目标。借助制度文化的力量,在德育组织内部建立起来的实时调节德育组织要素之间以及德育组织与学校外部德育力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机能
作用的表现
协同德育系统内部各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
协调德育系统与家庭,社会合力育人的相关工作。
实现途径
制度协调
制度是协调德育管理的基本方式。制度协调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其正式性。制度协调带有较强的强制性特征。制度协调具有较高的自动性。制度协调建立健全各项德育管理制度,是确保德育管理各项工作健康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
文化协调
文化协调是一种看不见的协调机制。在德育管理中十分重要。文化协调是柔性的,隐性的协调手段。
约束机制及其实现
约束机制定义 ; 主要指为实现既定的德育管理目标,而需要对德育活动中的组织和个体在思想和行为等方面有所限定的过程和方法。
实现途径
法规约束
指的是德育管理的各项工作,必须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不违背国家和总体育人目标。
道德约束
主要是从组织和个体德性的角度而形成的由内而外的自我约束。是一种柔性的约束管理机制。
提高学校德育管理者能力的途径
德育管理是整个德育管理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执行者。
提升德育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及时更新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管理行为的先导,对具体的管理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掌握主要的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是德育管理得以具体落实的重要载体。
增强道德领导力
管理者的领导力水平对管理成效的取得具有决定性作用。长期以来,管理者的领导权威主要建立在制度规定的基础上。有利于确保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德育管理者需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形成组织发展的共同愿景。
提高道德管理者的教育素养
有正确的教育观
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功能观,其次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最后要有正确的德育观。
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
加强德育管理者的道德修养
把握管理方向
德育管理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在中国要确保管理的社会主义方向。就要德育管理者,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一是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二是要具备良好的政治行政能力。三是要具备全面现代的政治价值观。
确保管理公正
要求德育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做到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的对待所有教师学生。
坚持以身作则
管理者的榜样示范,对于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意义重大
发扬民主作风
民主不仅是一种社会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主更是确保管理工作科学有效的重要前提。
学校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的定义
宏观层面上的课程管理主要包括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
微观层面上的课程管理仅指对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的管理。
课程管理的内涵 ;不仅包括课程编定、实施、评价的组织、领导,监督和检查等事务,还包括课程管理事务里的权利与责任。
任务
课程生成系统的管理任务
学校对国家课程的管理
针对国家课程要求学校对国家课程管理的权责包括
执行国家的课程文件,确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
结合学校自己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课程实施计划。
对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讨
学校对地方课程的管理
我国当前实施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地方课程的管理也是学校课程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地方课程又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
学校对校本课程的管理
课程实施系统的管理任务
课程实施 ;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他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和管理要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符合学生心身心发展特点。
学校要突破教材局限,拓宽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加强教材管理。教材是学校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的质量是影响课程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校对教学活动的管理
教学活动的管理是整个课程实施环节中的核心。
课程评价系统的管理任务
课程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对学校课程体系及其实施情况作出的一种判断
学校对课程评价目的的管理。
误将课程评的功能仅限于分等。除了鉴定分等的管理作用外,评价还可发挥激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反馈的调节作用。
学校对课程评价方法的管理
加强与专家合作,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学校和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
学校对考试的管理
考试是学校课程评价的重要形式,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一种课程评价。对考试的管理也是学校课程评价系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构模型
校本课程开发的三维模型。澳大利亚科研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科林。马什
校本课程开发的行为主义模型。泰勒
校本课程开发的经营管理模型。塞勒,亚历山大和刘易斯。
课程开发的系统课程模型。汉克斯,乔治比查姆珀
校本课程开发的人本主义模型。温斯蒂恩和凡蒂尼。
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八个步骤 ;成立组织。审议课程概念。分析现状。拟订目标。编制方案。实施方案。评价方案。修订方案。 “课程维持“贯穿与校本课程开发全过程。
学校课程评价
内涵 ;是对前期的材料组织到后期实施过程的评价。是学校课程管理的重要环节。为学生发展和改善课程管理等多方面提供反馈意见和依据。
三个维度
计划的课程 ;进入课程计划的内容。
提供的课程; 教师教的内容
接受的课程: 学生实际体验到的内容。
学校课程评价的功能
哈丽特塔尔玛奇概括的课程评价五大价值
内在价值问题。工具价值。比较价值,理想化价值.决策的价值。
现代课程评价的功能
诊断功能
甄别功能
导向功能
调节功能
促进功能
学校课程评价的主体和方式
课程评价的主体
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主体首先是作为课程实践者的教师。
多元化课程评价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参与,学生是学校课程的直接受益者。
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主体也要重视学校领导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和家长意见。
课程评价的方式
课程评价经历的三个阶段
前课程评价时期
课程评价初创与发展时期
课程评价的反思与重建时期
分类
事实性评价
事实性评价主要是为了说明课程实施的结果,是为了证明课程实施的成果。
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是为改进学校课程质量而实施的评价。主要是为了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某个方面。
课程评价的标准
课程评价是课程编制的一项重要工作。课程评价的标准涉及课程实施整个环节。就是课程评价的标准,体现在目标评价的标准。内容评价的标准。过程评价的标准和成果评价的标准。
学校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的任务和原则
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
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目标
教学管理的目标是学校教学的指导思想,对师生的教学活动起支配作用。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促进教与学的积极性
加强教学改革和创新性管理
教学管理的原则
规范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教学管理的内容
教学计划管理
学校教学工作计划
教研组工作计划
教师学科教学计划
教学活动过程管理
教学活动过程管理定义: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四个环节
备课管理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备课要求要联系学校实际,既符合教学法一般原则,又能反映时代特点
课堂教学管理
课堂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其他教学环节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围绕上课来进行
作业管理
学校效果评价管理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考试和考察。
教务管理
教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做好家务管理工作是建立正常稳定的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内容
编班
编排课表
编排校历和作息时间
学籍管理
提升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定义 ;即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和教育目标,利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系统的收集资料信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实施效果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以及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的功能
积极导向功能。 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通过评价目标和指标体系实现。
激励调节功能
检查诊断功能
反思总结功能
教学评价的类型
按评价的性质
定性经验评价
定量分析评价
相互联系,定量分析评价一定性经验评价为基础。定量分析评价又是定性经验评价的深入及综合全面反映。
按评价标准
定位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教学评价的程序
预备阶段
实施阶段
分析和反馈阶段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学资源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有时还可以包括教育政策等内容
意义
教学资源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
主要途径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与利用
本土文化辅助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校外场馆辅助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科研管理
基本定位
学校教育科研应是校本研究
学校教育科研应是行动研究
学校教育科研应是反思研究
学校教育科研组织的建立
建立教育科研组织
建立学校教育科研组织网络
根据需要调整科研组织结构
完善教育科研管理运行机制
建章立制。规范教育科研行为
加强过程管理,优化学校教育科研运行的每个环节
多措并举完善教育科研信息管理
学校教育科研评价
定义 ;是指对学校教育科研过程的科学性程度作出评估,同时,省市教育科研的成果,对研究目标实现程度作出价值判断。
学校教育科研评价的原则
坚持发展性和导向性原则
坚持关注过程和关注结果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教育科研评价的内容(取决于对学校教育科研活动过程的系统分析
主要内容
教育科研的目标评价
学校教育科研的过程评价
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
教育科研条件的评价
学校教育科研评价的方式
研究者自我评价
同行专家评价
行政部门评价
学校安全管理
学校安全管理内涵 ;学校安全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为了保障学校学生、教职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通过一系列决策和行动,以实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控制和预防危险的活动过程。
学校安全管理的理念
以人为本
学校安全管理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管理制度规则设计和运行应彰显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爱,这是学校安全管理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
学校安全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保护,爱护,发展学生。让学生在人文精神的关怀下健康成长。
法律意识
责任意识
树立责任意识,一方面可强化相关责任人对学校安全的重视。是各方主体能够主动自觉地维护学校安全,承担责任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动员和组织各种资源力量来共同防范和解决学校安全问题。
学校安全管理的内容
学校伤害事故管理
首先,学校要设置专门的机构,委派专门人员负责,并且明确其管理职责。
其次,建立常规化安全检查制度,对学校的设施,设备要进行定期检查,检修和维护。建立预报预警机制,并在有隐患和危险的地方做好标识。
第三,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
第四,要积极动员社会其他组织和机构共同构建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防护体系。
第五,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学校暴力事件管理
按发生的原因划分
师生矛盾引起的暴力事件
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
社会人员造成的暴力事件
为防止学校暴力的事件发生
首先要加强分类
其次,要加强调研,尽可能多发现潜在的暴力源。
第三,要适时介入和干预
学校卫生安全管理
首先要确定卫生事故发生的主要场所
其次,要明确学校卫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威胁
第三,学校要做好传染疾病预防工作
四要加强卫生安全管理教育工作
学校网络安全管理
一是加强对学校的网络信息管理
二是与家长和社区合作共同防范
三是对学生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学校交通安全管理
校内车辆安全问题。学校周边交通安全问题和校外交通安全问题。
自然灾害和消防安全管理
第一,学校要熟悉所在地区常规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危害
第二,要建立自然灾害预警机制,保障信息通畅。
学校安全管理的保障措施
我国中小学学校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门立法不够和有法不依
学校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措施
学校安全教育薄弱
安全责任主体不明确
学校安全管理的保障措施
加强专门立法
严格规范安全管理过程
预测
应对
评估
保持
加强学校安全教育。
途径
一是针对中小学开展一定的安全教育课程。根据安全事件发生类型进行专题编制
二是除了独立设置安全课程外,在其他课程教学时可结合课程主题。渗透安全知识。
三是开展有关安全知识的专题讲座
四是组织安全教育的体验活动
建立责任分担体系
首先,要明确责任主体并划分其权利和义务
其次是事故出现后如何进行追责和赔偿
学校信息管理
信息时代的学校管理
信息时代引发的学校管理变革
学校管理理念和理论的变革
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
信息管理方法的更新
管理人员素质要求的提高
学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信息社会与教育信息化
三论即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信息截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是描述不定性减少的量。信息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是客观事物运动形式和状态的表征
信息社会 ;是指在人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领域都广泛使用信息技术。社会全面进入以创造信息处理,信息分配信息和运用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
教育信息化 ;教育教学环境的信息化教育资源课程材料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的信息化,教师素质的信息化。教学评估和教育管理的信息化。
学校管理信息化
含义 ;是指学校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信息资源,及时把握机遇,做出教学,学生人事科,研后勤等方面的管理决策。增进运行效率和效果,从而提高学校发展水平的过程。
把握三点
第一,教育管理信息化,不能理解为单纯的数据采集。主要任务是通过数据采集来提供服务
第二,教育管理信息化不仅是现有管理过程的电子化,而应注重管理过程的优化与再造
第三,教育管理信息化不是单纯的建立信息系统
学校管理信息系统。
学校信息资源的分类
学校信息的含义 ;是指经过各级各类学校收集,加工和整理后,能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生产,科研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各种知识,图形,公式,法则,消息,数据资料等有效情报的总称。
按照信息来源不同的划分
学校外部信息资源
第一种是上级教育部门下达的各种文件,计划,指标等。学校将其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依据
第二种是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意见要求和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信息。是学校工作调控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三种是不同学校,区域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同行的办学经验。教育教学动态等。
学校内部信息资源
学校管理信息系统
定义 ; 以及时,客观,有效的方式来收集,综合,比较,分析和沟通校内外信息,为学校管理活动服务的一种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对学校教学活动所需信息进行管理和维护。
子系统
教学计划
课程表
考务管理
成绩管理
学生管理信息系统
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是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和维护。能够实现数据的录入,查询,共享等功能。
子系统
学籍管理
奖惩管理
学生工作管理
毕业管理
人事管理信息系统
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是对学校教职工的信息进行管理和维护
子系统
人事信息管理
考勤管理
进修管理
职称管理
图书资料管理系统
图书馆里资料系统是对学校图书资料信息进行辅助管理的系统
子系统
采编管理
典藏管理
流通管理
统计管理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学校对有关资金的筹集,组织,使用,结算等方面的信息进行的管理
子系统
财政预算
学生财物
工资核算
账务处理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对学校固定资产和设备资源的管理
子系统
空间资源管理
设备管理
其他管理信息系统
办公管理系统
体育卫生管理系统
科研管理系统
安全管理系统
校办企业管理系统
学校信息管理过程
信息输入
信息输入 ; 主要是指学校信息的收集和分类
信息输入是学校信息管理过程的首要任务,是信息处理,储存和输出的基础。
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 ; 主要是指学校对所收集的信息,根据学校管理活动的需要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归类,统计等科学的加工处理。防止由于信息的失真假信息和过时信息的滥用而造成的失误。
管理信息系统将系统转化为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储存和加工处理的数据,实现了信息处理的自动化。能够高效便捷的实现信息的精准处理。解决信息处理的复杂性与学校管理人员的时间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
学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还能够不断创造出新信息。体现出信息处理的创造性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新信息\新信息的价值和信息量主要取决于输入信息的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优化组合。
信息储存
信息储存 ; 是指学校对输入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按照不同要求和形式储存在相应的系统内。
信息输出
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 ; 通过一定的手段,技术,按照一定的渠道将信息准确无误,及时迅速的传递到所需要的部门或个人,以满足管理活动的需要。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 ; 学校在办学或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要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在相应范围内公开。
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是监控和评价环节的主要目的和途径。对学校管理系统的有效沟通和工作改进起到参考调节作用。
及时的信息反馈表明学校信息管理的高效运作直接关系到学校管理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
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化
暴露的问题
缺乏一套完整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
缺乏一套完整的软件设施规范
缺乏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基本术语和定义
信息
以适合于通信,存储和处理的形式表示的关于事物状态及其运行规律的知识。信息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建立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学校信息化的重要前提。
数据
信息的可再解释的形式化表示
数据元素
通过定义,标识,表示以及允许值等一系列属性描述的数据单元。在特定的语义环境中是不可再分的最小数据单元。
元数据
描述具体的信息资源对象的数据
数据项
具有独立含义的最小标识单位
数据类
描述同一对象业务环节的相关数据元素的集合。
数据子类
数据类所描述的业务环节如可以再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对象,则相对独立的对象和相关数据元素集合称为数据子类
数据集
本标准描述的所有数据元素的集合。
数据子集
按中小学职能域划分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普通中小学校管理信息的体系结构。
普通中小学校管理信息的数据子集
学校概况数据子集
学生管理数据子集
德育管理数据子集
教学管理数据子集
体育卫生数据子集
教职工管理数据子集
科研管理数据子集
房地产设施数据子集
仪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数据子集
图书管数据子集
办公管理数据子集
安全管理数据子集
学校文化管理
学校文化的内涵
文化与学校文化
文化就是生活的方式。在某种社会群体之内,人们的生活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其生活方式是可继承,可认同的。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又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独特性
学校文化是文化的下位概念。学校文化 ; 学校成员以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念为指导,使用各种符号系统建构的生活方式。
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
从内容上讲,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以特定价值为核心。使用各种符号系统建构的适应方式。从属性上讲四是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自觉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方式背后具有形而上性质的看不见的价值观念。从主体上讲,学校文化是由学校成员所自觉遵守,保护和执行。校园里的环卫工人食堂中的做饭师傅都有学校文化。
校园文化更注重建设学校的整体性,注重学校文化的育人性。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校园文化。直指学校文化。
文化管理三层含义
文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思想和思潮,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思潮管理方式。构成文化管理学派。
文化管理是一种管理学理论,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
文化管理是把组织文化建设为管理中心工作的管理模式。
校园文化的结构
学校文化的洋葱模型
核心层的学校文化
核心层的学校文化是指学校精神文化
中层的学校文化
中层的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制度文化
表层的学校文化
表层的学校文化是指物质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内层精神的外化,折射出学校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和理想追求。形成一所学校所独有的校园气息,进而机电为学校所独有的魅力。
洋葱模型的支持者把学校文化看做一个有三个层次的同心球。
核心层是哲学理念层
中间层是制度层
最外层是器物层
学校文化的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的支持者把学校文化看为两部分 ; 一部分是可以直接观看到的结构。称之为显性结构。另一部分是隐藏的不可见的结构,称之为隐性结构。
学校文化的显性结构是隐性结构的物质载体。是隐性结构的外在表现。
隐性结构是显性结构的基石。
学校文化管理的任务
学校文化管理的指导思想
育人为本
价值整合
实践转化
学校文化管理的主要任务
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凝练
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学校制度文化管理
学校制度是学校进行正常的教育实践活动所必须的,是师生员工活动的行为依据。
学校行为文化管理
仪式文化管理
仪式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中存在的众多仪式是学校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领导文化管理
教师文化管理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之一,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进程会起到积极推动或消极阻碍作用。
学生文化管理
学生同样是学校文化重要的创建者。且学生也是学校文化的终极展现者
学校物质文化管理
学校标志
外部环境
校园环境
图书馆
人文景观
家校合作
必要性
家校合作的含义 ;
家校合作又被称为家长参与、亲师合作,泛指家长在子女教育过程中与学校之间互动的一切行为。合作是一种社会互动的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一种互助形式。
家校合作的原因或意义
家长教育子女需要学校的帮助
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离不开家长的支持
社会民主化,推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家长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
家长对学校的期望越来越高
管理的民主化要求家校合作
主要类型
当好家长
基本概念
家长以家庭教育的方式提供家庭支持
活动实例
建立家长学校
开展特殊时期的家访或讲座
向家长推荐亲子阅读
相互沟通
基本概念
通过各种清晰有效的方式,就学校的课程计划及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创设沟通的双向渠道。
活动实例
家长和学生一起领取成绩单
向家长提供有关学科要求信息
志愿服务
基本概念
完善志愿者吸纳计划,晚上培训和活动内容及时间计划,以吸引更多的家庭作为志愿者或观众参与在学校或其他地方开展的活动
活动实例
在家辅导学习
基本概念
家长和孩子在家里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活动实例
参与决策
基本概念
通过各种学校委员会和改进小家长教师协会或家长教师组织。及其他组。使家长作为参与者关心学校的决定,管理和倡导各种活动
活动实例
与社区合作
基本概念
协调社区内各企业机构,服务团体及民间组织,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社区群。为家庭,学生和学校提供各种服务和资源
活动实例
保障措施
建立平等协商的家校合作组织
建立组织是将家校合作工作制度化的基础和主要手段,为家长参与事务决策提供组织保障
教会家长养育之道
以需求导向开展家长培训
帮助班主任指导家长
班主任发挥的作用。一,协助家长澄清教育观念。
帮助家长定位父母角色
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
帮助家长培养孩子良好习惯
与不同类型的家长合作
父母的类型 ;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促进家校双向沟通
建立平等的关系
要畅通家校交流渠道
开好家长会
定期进行家访
要拓展沟通内容和方式
组织家长志愿活动
家长资源的调查
定期招募家长志愿者
家长志愿者的管理使用
引导家长参与决策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要提供家长参与管理的机会
鼓励家长向学校献计献策
走进社区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而社区教育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典型国家中小学管理的特点
英国中小学管理
英国教育行政体制
中央教育行政体制
在英国,国会和内阁掌握中央教育行政权,而实际负责教育行政的组织机构是教育技能部
地方教育行政体制
英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以地方自治体为基础。地方教育行政的最高部门也是地方教育当局.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既非严格的中央集权,也非绝对的地方分权制。属于中央与地方共同合作制。
英国中小学校长与教师管理
中小学校长管理
中小学校长任用
英国中小学校长聘任完全实行市场化聘任校长的机构不是地方教育当局,而是由学校董事会在报纸和网络上发布招聘信息。并决定是否录用
中小学校长培训
教师培训署负责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宏观管理。
中小学教师管理
中小学教师的任用
1983年英国教育与科学部颁布了《教学质量》白皮书。《教师标准》全面取代了以往的教师标准认定文本,成为所有中小学教师必须遵守的直接标准。同时也是英国颁发合格教师资质和评定教师资质的主要标准。
中小学教师的培训
英国政府成立了教师教育认证协会。为确保所有标准得到完满执行,认证协会还成立了地方委员会,对所有教师培训课程进行检查监督。通过教师培训代理机构,政府成功的将培训资金与培训质量联系起来,并加强对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控制。
美国中小学管理
美国教育行政体制
联邦教育行政体制
美国中央教育行政体系包括宪法、国会和教育部三个层面。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是教育部的首席执行官。他属于总统内阁成员。联邦教育部下设14个职能机构。行政管理属于典型的地方分权。
州教育行政体制
周对教育的行政管理处于美国教育行政管理的中枢位置。从传统制度上讲,周教育行政与联邦教育行政不存在隶属关系,而是一种平行协商关系。州一级的教育行政机构职能可归纳为两点 ; 一是协助地方完成教育计划。二是制定各种教育条件的最低标准。
地方教育行政体制
地方教育行政是美国教育行政的基层部分。通过划分学区来实施,因此美国学区是直接、具体实施州教育政策和管理公立中小学的基层教育行政单位。地方教育行政在基本学区设立教育委员会,它是制定学区内出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政策的决策机关。
美国中小学校长与教师管理
中小学校长管理
中小学校长的任用
19世纪中期,美国一些州开始实施校长职业资格制度。在美国,中小学校长的遴选工作主要有地方学区具体实施。地方学区都设有地方教育董事会,负责校长任命。以遴选方式任职的校长,任期为四年。
中小学校长的培训
美国中小学校长在取得校长资格前都必须接受职前培训。
中小学教师管理
中小学教师的任用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的国家。美国最为典型的便是教师认证制度。
中小学教师的培训
美国所有中小学教师必须接受严格的职业培训。在美国,教师培训机构的成立还需通过专业鉴定。一些教师教育机构还组建了新型鉴定组织---教师教育鉴定委员会,其鼓励教师教育机构严格执行教师教育课程质量标准。
法国中小学管理
法国教育行政体制
中央教育行政体制
在法国国家层面上管理基础教育的主要机构是国民教育部。其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根本任务是确定方针和政策,并进行统一的领导和管理。
地方教育行政体制
在地方教育行政方面。为便于管理,法国中央将95个行政省划分为25个大学区。大学区是法国中央以下的第二集教育行政单位。由此可见,法国的教育行政体制由中央大学区,省和地方四级构成。从教育行政与一般行政的关系看,法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独立型体制。教育行政机关不受同级地方政府的直接指挥,脱离一般行政而独立存在。地方教育行政机关自成体系,不受地方同级行政长官领导和控制。
法国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管理
中小学校长管理
中小学校长任用
在法国,中小学校长属于国家公务员。聘任权由国家掌管。校长录用,由地区教育厅主管负责。
中小学校长的培训
1973年,法国教育部提出把中学校长培训的职责授予地方团体。校长培训成为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项地方分权活动。法国校长包括副校长必须参加两个阶段培训。
中小学教师管理
中小学教师的任用
在教师的任用上,法国政府通过层层考试和筛选来保证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质量,并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考试有预选考试和录取考试两部分组成。法国基础教育教师的任职由国家直接管理。
中小学教师的培训
法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由国民教育部人事司统一负责。成立了职业教育部,下设继续教育局。
俄罗斯中小学管理
俄罗斯教育行政体制
前苏联时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教育行政制度。现已初步形成联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权责均衡的教育行政体制。
其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主要分为以下三级。
第一级是联邦中央教育管理机构。包括两个平行的教育行政部门。
第二级是联邦主体教育管理机构。
第三级是地区教育管理机构。
俄罗斯教育的三级管理体制改变了前苏联中央集权、纵向垂直的教育管理体制是教育政策和各地区和学校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更好调动了共和国所属市区和学校办学的积极性。
俄罗斯中小学校长与教师管理
中小学校长管理
中小学校长的任用
俄罗斯中小学一般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资格不具有终身制,一般任期为五年。
中小学校长的培训
俄罗斯中小学校长由教育部或市区国民教育局直接任命选拔。因此,校长一般无需在特定机构接受校长职前教育。
中小学教师管理
中小学教师的任用
在前苏联时期已开始实行教师证书制度。招募和任用中小学教师时,通常采取先先培训后招聘的办法。
中小学教师的培训
俄罗斯沿用了苏联解体之前的“连续师范教育”体系。这是俄罗斯教师培养的主要机构。并同时肩负教师职前培训等工作。
职业进修制度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的中小学教师进修体系
德国中小学管理
德国教育行政体制
联邦教育行政体制
德国在联邦一级先后建立了教育机构。
各州文教部长会议
联邦与州教育规划与促进委员会
联邦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部。
地方教育行政体制
德国教育行政管理的主权在各州,即由州政府统一管理州的教育事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州,地区,县三级教育行政管理体系。
德国中小学校长与教师管理
中小学校长管理
中小学校长的任用
德国中小学通常设校长一名,由地方教育部任命。副校长由校长任命。各州保留对当地学校的管理权。校长一经任命就不能轻易免职,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中小学校长的培训
在德国,中小学校长的培训由州立进修学院负责。
中小学教师管理
中小学教师的任用
在德国要取得正式教师资格必须通过两次考试。第一次教师资格考试。第二次教师资格考试后即取得教师资格,其所获得的“教师资格证书”在欧盟国家通用。
中小学教师的培训
确定了独特而有效的职前和在职教师专业化制度。实行两个阶段的培训制度。第一阶段 ;为大学里的学术性的修业阶段。第二阶段 ; 是以实践性为特征的专业实习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