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卤代烃
这个思维导图详细的介绍了大学有机化学卤代烃一章的具体内容,分点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主要写了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一卤代烃和一卤代芳香烃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更好的全面系统掌握有关知识。
编辑于2022-10-19 00:04:04 广东卤代烃
卤代烃的介绍
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称卤代烃
结构通式:R-X,X表示卤原子
官能团:卤原子
性质一般比较活泼
分类和命名
分类
1
氟代烃
氯代烃
溴代烃
碘代烃
2
一卤代烃
二卤代烃
多卤代烃
3
卤代烷烃
卤代烯烃
乙烯型:RCH=CH-X
烯丙型:RCH=CHCH2-X
孤立型:RCH=CH(CH2)nX (n≥2)
卤代芳烃
苯型:Ar-X
苄型:ArCH2-X
孤立型:AR(CH2)nX(n≥2)
4
伯卤代烃:CH3CH2-X
仲卤代烃:(CH3)2CH-X
叔卤代烃:(CH3)3C-X
命名
普通命名法:根据卤素原子所连基团称为“某基卤”,如简单的卤代烃
例如:正丙基氯、异丙基氯、苄基氯
俗名:三氯甲烷CHCl3称氯仿,三碘甲烷CHI3称碘仿
系统命名法
1、确定主链:烃为母体,连有卤原子最长碳链为主链,卤原子及其他支链为取代基
2、编号和命名:最低系列原则和次序规则
一卤代烯烃和一卤代芳香烃
按卤原子和Π键的相对位置分类
乙烯型/苯型卤代烃——(H)R-CH=CHX:
X原子与双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由于p-π共轭作用,C-X具有部分双键性质,键较牢固,X不易断裂
化学活性差,卤原子不易被取代,与AgNO3/醇溶液不作用
(X)p-π共轭,不活泼
烯丙基型/苄基型卤代烃——(H)RCH=CHCH2-X或C6H5-CH2-X
化学性质很活泼,易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反应过程中易形成较为稳定的正碳离子中间体或过渡态
(C)p-π共轭,X离去基团---很活泼
正碳离子稳定性:烯丙基型正碳离子>叔>仲>伯>甲基正碳离子
非常活泼,在室温下就能与硝酸银醇溶液发生反应(SN1),生成卤化银沉淀
隔离型卤代烃
卤原子与不饱和体系不能形成p-π共轭,反应中生成的正碳离子也不存在p-π共轭效应,其活性介于乙烯型和烯丙型之间,与一般卤代烃相同
3类不饱和卤代烃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次序:烯丙型>隔离型>乙烯型
一卤代烷化学性质
亲核取代反应
亲核试剂(-OH、-CN、-NH2、-OR、-ONO2)进攻底物分子中带部分正电荷的中心碳原子而引起的取代反应,SN表示
卤代烃反应活性:R-I>R-Br>R-Cl
卤代烷的水解反应:卤代烷与NaOH或KOH的水溶液共热,X被-OH取代生成醇
与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共热时生成烯烃
卤代烃与氰化钠反应:卤代烷与NaCN或·KCN的醇溶液共热,X被-CN取代,生成腈
用于制备脂肪酸;常用于增长碳链
与醇钠反应:X被烷氧基(-OR)取代,生成醚
一般为伯卤代烃被烷氧基取代生成醚,仲、叔卤代烷主要发生消除反应生成烯烃
与氨反应被氨基取代生成胺
伯卤代烷主要被取代生成伯胺;仲、叔卤代烷主要发生消除反应
与硝酸银的反应:被硝酰氧基取代生成硝酸酯和AgX沉淀,用于鉴定卤代烃
碘代烷、叔卤代烷(Br、Cl)——立即产生沉淀
仲卤代烷(Br、Cl)——稍后
伯卤代烷(Br、Cl)——加热后
消除反应
卤代烷与碱(醇液)的反应中除失去X外,还从β碳原子上脱去一个β-H原子,即一分子HX(或H2O)等,形成烯烃的反应,又称β-消除反应
消除反应难易顺序:叔卤代烷>仲卤代烷>伯卤代烷
取向(两种β-C/H时)
扎伊切夫规则:卤代烷(仲或叔)消除反应脱去HX时,氢原子主要从含氢较少的β碳原子上脱去,主要产物为双键碳上连有较多羟基的烯烃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SN1)
反应速率只与叔卤代烷的浓度成正比,与碱的浓度无关
分两步进行,经历碳正离子中间体
第一步为决速步骤,为单分子反应
如果中心碳是手性的,产物外消旋化
不同类型卤代烃的SN1反应活性顺序:PhCH2X>R3CX>R2CHX>RCH2X>CH3X
双分子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SN2)
反应一步完成,经历过渡态
涉及到两个分子,称SN2
构型完全翻转是反应的标志,称瓦尔登转化
不同类型卤代烃的SN2反应活性顺序:PhCH2X<R3CX<R2CHX<RCH2X<CH3X
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
烷基结构的影响(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
对SN1(正碳离子中间体):PhCH2X>R3CX>R2CHX>RCH2X>CH3X
对SN2(无中间体,过渡态):PhCH2X<R3CX<R2CHX<RCH2X<CH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