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秦汉时期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史之秦汉时期的教育知识梳理,包括秦朝的教育(统一文字、严禁私学、吏师制度)、汉代的教育(文教政策、育士制度、选士制度、教育特点)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秦汉时期的教育
秦朝的教育
1、统一文字
《仓颉篇》
小篆~隶书
2、严禁私学
3、吏师制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法律之外无学,官吏之外无师
教育内容限于法令, 政府机关附设学室
汉代的教育
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简介:董仲舒向汉武帝献策,“对贤良策”
政策
措施:立五经博士;创办太学;确立察举制
影响
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汉代以后各个朝代重教兴学。
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
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实现了私学的统一,教育的儒学化。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树立起了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
育士制度: (学校系统)
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
简介:董仲舒建议下设立的中央官学,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成立,也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特点
教师与学生
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五经(无乐)
教学形式
考试
意义
第一所完备规划,史实详尽可考的学校
用教育强化官方意识形态,始于太学
太学生掀起了反抗宦官的学生运动史的第一页
局限:排除异己学说,束缚思想发展。
鸿都门学
东汉灵帝在洛阳办的官学,东汉宦官集团为了与太学生支持的官僚集团做斗争,利用教育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建立了鸿都门学,可见这所学校的创办是统治阶级内部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
学校性质: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学习内容:诗赋书画
代表利益:代表宦官集团的利益
打破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促进学校多样化。
这是一所专门学校,作为新的办学形式,为后世提供经验。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宫邸学
贵族学校,宫人为教育对象。
地方官学
郡国学
汉景帝时期出现“文翁兴学”,下令普遍设立郡国学
办学目的:培养本郡官吏;道德教化
私学
1、私学兴盛的原因:汉初缺乏官学设置;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推动;古文经学的主要讲解阵地在私学
2、私学种类
书馆:初等教育,史游《急就篇》
经馆/经庐/经舍:高等教育
3、私学弟子
及门弟子/授业弟子
著录弟子
4、教育方法:次第传授
5、影响
选士制度:察举制
汉文帝时开始设立,汉武帝设孝廉一科标志着察举制登上历史舞台。
科目
方式:举荐➕考试
对象
积极影响:使学而优则仕成为现实;促进社会讲习儒学风气;有利于中央集权;科举制的先导。
消极影响:贿赂成风,缺乏标准
教育特点:经学教育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以太学正式设立为标志
经学的发展
章句之学与师法、家法
经学会议与石经
教育思想
董仲舒
三政策:推名孔氏,罢黜百家(总纲领) 兴太学以养士 重视选举,选贤任能
三措施:立五经博士 创办太学 确立察举制
教育作用
人性论
性三品
道德教育
德教是立政之本,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为核心成为了两千年来封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原则与方法
王充
1、教育实践
对讖纬神学的批判
极问和贵通
2、教育作用
对个人:性三品
对社会
3、培养目标:鸿儒、文人
人才有五个级别
鸿儒
文人
通人
儒生
文吏
4、论学习
学知与闻见
思考与求是
问难与距师
5、评价
三政策三措施影响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