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大纲,包括哲学概念、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等,需要的可以看下哟。
填写详细准确的描述,有助于发布的导图获得更多的浏览、点赞和收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概念
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方法论
世界观(看):对世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方法论(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
哲学与具体科学
关系: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
具体关系
区别
哲学的研究对象: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
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联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指导具体科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次完整概述的人:恩格斯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何为第一性(世界本原问题)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威武之一:原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维护主义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
主观唯心:我、意识
孟子
庄子
王阳明
笛卡尔
贝克莱
客观唯心:道、理、上帝
老子
朱熹
黑格尔
柏拉图
有无同一性(有无重叠部分)
可知论:只有尚未认识,无不可认识
不可知论:不可知or只知道现象不认识本质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
1. 三个组成部分
哲学
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
哲学的运用和证明
科学社会主义
哲学和经济学的运用和落脚点
居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顶端
2. 组成部分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的 古典哲学
英国的 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的 空想社会主义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1. 细胞学说
2. 达尔文的进化论
3.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 科学性
2. 革命性
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
3. 实践性:马克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变革
1. 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关键
2. 实现了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3. 实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4. 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
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
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存在形式、根本属性:运动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错误观点
只认识物质:形而上学
只认识运动:唯心主义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静止
静止是认识物质的起点和基础
静止的2中形态
空间位置相对不变
事务处于量变阶段
静止与运动
运动: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赖
绝对静止:形而上学
绝对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时间:一维的,一去不复返
空间:多维的
时空是有限的和无限的,是绝对的和相对的
意识的主管能动性
意识的起源
自然界产物:无生命→低等生物→动物心理→人类意识
社会历史产物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期决定性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劳动和语言直接推动猿脑→人脑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的作用
反映、改造世界的能力
能动作用的表现
1. 目的性、计划性
2. 创造性(不同人对不同事持不同态度)
3. 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通过实践改造)
4. 对人体活动的控制(精神消极、高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指导)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 规律:客观的
自然规律
社会规律
2. 主观能动性
能动地认识世界
能都弄地改造世界
3. 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通过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辩证法
1. 2个观点(辩证法总特征)
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概念
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任何事务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事务都不能孤立存在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多样性
条件性
任何2个事务之间都存在联系×
整体和部分
含义
整体:有机统一体+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各个方面+发展的某一阶段
地位功能
整体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整体的功能>各部分功能之和
特殊情况下,整体的主要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相依存:有整体才有部分,有部分才有整体
相影响:整体性能影响部分性能;部分制约整体
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 概念: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2. 实质:新事物的诞生+旧事物的灭亡
3. 发展和变化的关系
发展和变化时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发展一定是变化,变化不一定是发展的
2. 3大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量变:连续的、不明显的
质变
是事物根本性的变化
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1. 量变→质变
2. 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3.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度
方法论
积累
防微杜渐
适度原则
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 辩证的否定观
1. 包含肯定的否定
2. 自我否定
3. 否定的实质:扬弃
4. 既发展又联系
2. 否定之否定: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3.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 发展的总趋势是前景上升的
2. 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对立统一规律: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 矛盾的不平衡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 5对范畴
1. 原因和结果
2. 必然和偶然
3. 可能和现实
4. 内容和形式
5. 本质和现象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