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工艺美术金属工艺
目羽纹:是在羽状纹中饰一目形,这都是兽纹的各种变体。在装饰部位上,器体的宽度变宽,已逐由腹部转移至颈部。欣赏的视点上移,这与人们的坐卧逐渐升高的生活方式有关。
编辑于2022-10-20 11:45:19 山东省青铜器以及金属工艺
商代金属工艺
一.青铜器的制作
1.青铜器:
青铜是指用红铜加锡的一种合金,因颜色灰青,故名青铜。青铜是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它的特点是熔点低,硬度高,可塑性强,适用于铸造各种器具。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大都仿自陶器。体壁较薄、多平底,足作锥柱状。装饰花纹线条粗笨,结构也比较简单,多为单层组织。常见的装饰花纹有饕餮、夔、龙、虎以及人形纹等。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器体较厚,装饰花纹也变的精细复杂,出现了多层花纹,一般均用回纹衬地,形成主纹和地纹的对比。商代青铜器主要包括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等等。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青铜器工具越来越少。
万能句:中国古代青铜器是我们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其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
2.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陶范法“又称“泥模法”:
首先是制模,根据所要求制作的器型,先用泥土塑出一个样子,称为模。有装饰花纹的,先用朱笔在模上画出各种花纹,然后雕刻。之后将模干,制成外范、内范之后再外范和内范之间浇注铜液。
蜡模法
于陶范法相同,是用蜡作原料,做成铜器的模型
二.青铜器的造型
1.烹饪器
鼎
*司母戊鼎
是我国目前已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呈长方形,在鼎身的两侧,用边缘图案的组织形式,装饰兽面纹和夔纹,中间素朴无纹,使之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四足成柱状,足与器身相接处,也饰以兽面纹。鼎的两端口沿上有立耳,铸有两虎相向张口食一人头。鼎的转角处有高起的棱角,既增加美观,又起到坚固的作用。这个鼎形制雄伟,具有浑厚、庄重、瑰丽的艺术风格。鼎身的每边需8块外范构成,鼎足是用3块外范构成。鼎足是空心的,只在最末端有一段实心,这是使与鼎身保持相似的厚度,让其在冷却过程中,不会因为收缩不一而开裂。鼎耳也是空心的,这样的大鼎必须用鼎足朝上的浇注方法,所以鼎耳是单独铸造,然后再与鼎身合铸在一起。
鬲
甗
*妇好三联甗
发现于商代妇好墓。它有一个长方形的器身,上面有三个圈口,圈口的距离相等。腹足都有烟迹,应是实用之器。其上有三个甑置于圈上。三联甗的装饰,器身的案面三圈口,均为三条龙纹圈绕着。两条龙身相接,一条龙的空间处饰以夔纹和兽面纹,是在规则中又显出变化。龙神均饰以回纹,这种纹样,和当时丝织物图案相似。器身侧面用夔纹和圆涡纹相间。下有三角形饰纹。甑的口缘夔纹相对装饰,与三联甗器底相呼应,以取得统一的艺术效果。
2.食器
3.酒器
爵
斝
角
觚
尊
*四羊方尊
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之上,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间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全体饰有细雷纹。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在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
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4.水器
盘
鉴
三.商代青铜器的装饰
*1.饕餮纹
又称兽面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常用的一种纹饰,采用抽象、夸张的手法形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饕餮纹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面目结构鲜明。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2.夔纹
独角小龙。近似龙纹,常见于商代铜器纹饰中。或以两夔相对,组成一个饕餮纹;或仅作为饕餮纹的附饰,通常以侧面形式表现。实际上,这应该是一种古代爬虫类动物的描写,这种动物应是两足。夔的变化形象很多,如两头夔纹、蕉叶夔纹、三角夔纹、蟠夔纹等等。
3.龙纹
龙纹是我国装饰纹样中应用最久的一种,最早见于青铜器。作巨首而有两角,身有鳞,成蟠曲的形状。是一种综合创造的装饰纹样。
4.凤纹
在青铜器中是最为美丽的纹饰。它是一种吸取各种鸟禽特点而组成的图案,应用很广。有的凤尾还明显地看出孔雀尾羽的翎眼。
*5.回纹
回纹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的方法,构成单独纹样,装饰在器物的主要部位。通常是以饕餮纹作为主纹,以回纹作为地纹。用面的大小和线条粗细的对比,衬托出装饰主体。这种几何形的回纹,在原始社会彩陶上常见的是漩涡纹,而青铜器上则多为方形回纹。古代学者以圆形的回纹称为云纹,以方形的回纹称作雷纹,合称云雷纹。
四.商代青铜器的特点
造型:
在青铜工艺的创造中,显示了工艺美术的基本的装饰原则和美学法则。三条足的鼎,不只是为了适应实用的要求,也构成了最高度的安定感。觚的修长而又有节奏比例的形象,像一支正待开放的花朵,十分优美。在装饰上主花总是处理在器体的视线部位,根据器体的不同变化,运用了不同的装饰。而器体棱角的出现,则是结合着工艺制作条件,利用合范的接缝作适当处理,这不仅使得器体更加牢固,在制作上也是巧妙地化短为长。
装饰:
1.图案纹样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即以饕餮纹为主题,或以双夔纹组成一个饕餮,而饕餮又是以头部为主。
2.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对称格式的应用,一方面由于特定形式可以更好地表达内容的要求。在图案格式上,均衡的格式往往产生活泼感,而对称的格式则产生庄严感。如兽面纹的正面对称表现,可以更强烈地衬托出青铜器的肃穆威严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与器物的制作和成型有关,青铜器用模块制作花纹,运用左右对称的办法,更能做到工整和准确。
3.商代的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结合。以饕餮纹作为主花,而以回纹作为地纹。这不仅反映了商代后期青铜器的制作精美,也是商代后期装饰的艺术特征。
4.商代青铜装饰方法,早期脱胎于陶器的拍印,后期则运用刻花的方法。
五.青铜器的装饰意匠
具有宗教迷信色彩,商代统治阶级的宗教观念,由多神教转向一神教,崇尚武力。代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周代金属工艺
从“深化”向“人化”回归西周青铜器,强调“礼治”,特点是等级和秩序。青铜器多以食器为主。代表作有毛公鼎
一.《考工记》
1.定义:
《考工记》是中国第一部有关设计的理论著作,记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并广泛涉及传统手工艺如礼器,兵器、乐器、玉器、生活用器、生产运输工具、建筑等工种的生产、销售、管理及工艺美术规范等各方面,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上占据重要地位。
2.论点解释:
《考工记》中明确提出了一种注重内在统一,顺应大局、与自然融合的设计思想,其中讲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其中,”天有时“指天有季节、气候、时令的变化;”地有气“是指地理条件有不同,自然规律有差异;”材有美“是指材料有自身材质的美;”工有巧“是指有创造能力和工艺技巧。意思是说顺应天时、适应地气、巧用材料、适宜工艺,四者有机的结合,可以产生好的设计物品,它指出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是设计优秀作品的四个要素,它是一种”大“的设计思想、”和“的设计观念,一种”尚法天地,天人合一“的设计观。
3.论述论点:
《考工记》着重提出”工巧“之造物的原则,这是人的创造才能的赞美和肯定,但工巧的实现一定是建立在协调”天时、地气、材美“的基础上,具体表现为:一是,巧工应尊重自然,其设计行为应遵循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功成事遂。如”弓人为弓“,明确提出了根据春夏秋冬季节的不同而制作弓箭不同部位(干、角、筋、体)从而达到”和合“的要求。二是,巧工能主动体认材料之美,并在设计中做到合理地选材以及用材,如”舆人为车“,强调车配料应如树枝附干一样坚实可靠。不应该大材、小材配用。三是,巧工全面而精湛的技术也是设计成功的关键。这也说明了古代社会对工巧的重视及对巧工的推崇。
二.周代青铜器代表器物
1.大盂鼎
西周时制品,立耳、鼓腹、三柱足,以饕餮纹为主要纹饰,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它的内壁上有铭文291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其中记载了周康王册命贵族盂得史实。
*2.毛公鼎
是西周晚期得宣王时期的器物,大口圆腹,口沿上耸立着两只高大的耳朵,半球状深腹,腹下三只兽蹄形足敦实有力,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它的出现标志着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已经从浓厚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毛公鼎的内腹部的499个字的铭文,是迄今为止所见的西周青铜器上最长的铭文,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颈,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正。
3.虢季子白盘
宣王时期,盘形奇特,像是以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微呈现出放射形,使得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环带纹。虢季子白盘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为西周三大青铜重器。
三.周代青铜器的主要装饰纹样
*1.窃曲纹
窃曲纹其名称来自《吕氏春秋》”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窃曲纹是周代的一种重要的装饰纹样。是一种适应装饰部位的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纹样的简化和抽象化。周代纹样打破了商代以直线为主的装饰特点,也打破了对称的格式,一般都组成S形,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此形成了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而窃曲纹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虢季子白盘口沿。
2,鸟纹
3.环带纹
4.重环纹
5.垂鳞纹
*6.周代装饰特点
周代青铜器的装饰花纹中,在商代成为主体花纹的饕餮纹已退居次要地位。周代装饰的格式也与商代的单独适合对称形式不同,而运用了二方连续的带状纹样。它常常是用一个母题,组织成带状的连续反复,产生一种秩序感。而铜器的花纹则用反复的连续,来表达其有条不紊的秩序和规律。这种秩序,和周代的礼治要求有一种间接的联系。
春秋战国金属工艺
礼乐器减少,日常生活青铜器增多,代表有莲鹤方壶、宴乐水陆攻战铜壶,工艺金银错、焊接、鎏金
*一.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的特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工艺,和商周相比,有着明显的变化。从制作和实用的目的来看,商代是酒器的组合,是以祭祀用器为主,具有宗教性质的意义。周代则是重食器的组合,是以礼器为主,具有人事的意义。而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则是一种钟鸣鼎食的组合,它已经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而向生活用器方面发展,增加了许多以实用为主的用品。
2.在装饰题材上,逐渐摆脱宗教神秘的气氛,使传统的动物纹进一步抽象化,变化为几何纹,并新出现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如宴乐、射猎、战争等。从艺术风格看,春秋时期比较疏简,而战国时期则趋于繁缛。
3.在制作上,由商周时期的浑铸,发展到了分铸,又采用了焊接、镶嵌、蜡模等新技术、新方法,使青铜器的式样更加丰富多彩,玲珑精巧。
4.青铜器装饰纹样比较
商代青铜器装饰以饕餮纹、夔纹、回纹为主。图案组织由单独纹样装饰。以对称式,主纹和地纹结合的表现手法,多用直线。体现出庄重、严谨的艺术风格
周代青铜器装饰主要以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为主要装饰纹样。并且以二方连续的图案组织装饰。以带状反复,直线间曲线成S形的表现手法。表现出韵律、秩序的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装饰主要以蟠螭纹、宴饮攻站纹为主要装饰纹样,并且以四方连续的图案组织装饰。主要表现手法为上下连展,模印,金银错等方法,体现出繁缛、清新的艺术风格
二.青铜器的演变与创新
*1.莲鹤方壶
春秋青铜器,以龙为耳,以兽为足,盖上有两层向外开张的莲瓣,莲瓣中有一立鹤振翅欲飞。全器从造型到装饰均充满了灵动的生意,通体满饰纠结的龙螭纹,器耳、器足和扉棱皆设计为生动灵异的怪兽,由镂空的莲瓣围绕的壶顶,中立一昂首展翅欲飞的鹤,象征新时代的自由精神。莲瓣方壶突破了商周以来的传统,将商代青铜器的神秘威严和西周的理性典雅的风格转变为自由舒展、活泼灵动的新风格。
*2.宴乐水陆攻战铜壶
这种铜壶用镶嵌进行装饰,画面用带状分割的组织方法,将题材分为三层六组。上面第一层右面表现采桑,妇女们坐在树上采摘桑叶,枝上挂着篮子。左面描写射击和狩猎。第二层右面有一楼房,楼上的人们在举杯宴饮,楼下在奏乐歌舞,编钟、编磐悬挂在长架上。左面数人在弋射。第三层右面是攻防战,有的在城上坚守,有的正在用云梯攻城。左边描绘了水战,两只船上的战士那种奋力前倾的划船姿态,表示战斗已进入紧张阶段。河里的鱼鳖在受惊窜游。在三层画面,每一层都用三角形的连续卷云纹组成花边,进行分割,使画面处于变化而又统一的构图之中。
3.错金银龙凤鹿方案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1号墓出土的青铜器,器足以四只挺胸昂首的卧鹿承托一圆圈,圈足上是四条有翼的飞龙,龙体蟠曲向上钩住每一侧的龙角,使连接在一起形成镂空的球状。每一龙体的交连空隙处,又有一展翅的凤鸟。每一龙头上顶一斗拱形饰件,上架方案的边框。方案可能是漆木制品,已腐烂无存。在艺术上,鹿的形象驯良,龙的姿态雄健,凤作长鸣欲飞之状,情态生动,富有生命力。在技法上,铆口光滑,焊缝无痕,表现出高超的冶金技巧。
三.青铜器的装饰
1.青铜器装饰纹样的演变
由于采用模印的方法以产生装饰花纹,在刻花模时就要考虑四周相互衔接,上下左右盖印后产生整体效果。如果说,商代的装饰格式是单独纹样,而且运用中轴对称:周代则进而为左右连续反复的二方连续纹样;春秋战国则是构成上下左右连续的四方连续纹样,它统一而不单调,繁复而不凌乱。
2.装饰纹样
*蟠螭纹:蟠螭纹是青铜器最主要的装饰纹样之一,蟠是缠绕叠压,蟠是无角的小龙,它形成蟠屈纠结,穿插缭绕的纹样,形成了统一而不单调,繁复而不凌乱的特色。
目羽纹:是在羽状纹中饰一目形,这都是兽纹的各种变体。在装饰部位上,器体的宽度变宽,已逐由腹部转移至颈部。欣赏的视点上移,这与人们的坐卧逐渐升高的生活方式有关。
蟠虺纹:又称“蛇纹”,青铜器最主要的装饰纹样之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蟠虺纹,虺是小蛇,也是龙的简化。以蟠屈的小蛇形象构成几何图形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为主纹应用。
四.青铜器的加工
1.焊接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主要是浑铸法,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出分铸法。其中浑铸法是指整体一次性浇铸而成的工艺方法,而分铸法是指将一个器物分成几个部分铸就,然后焊接成整体的工艺方法。
2.刻划
*3.金银错
金银错或称错金银,是中国古代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指的是在铜器上用金银丝或金银片镶嵌成各种图案花纹,然后再用错石磨错平滑,金银错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装饰的一种新创造。它是在刻纹装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弥补了刻纹装饰细腻难辨的不足,代表着青铜装饰从印纹发展到器的另一个划纹时期,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应用金银错来装饰的代表性器物有:金银错鸟耳壶、水陆攻战纹壶。
*4.鎏金
鎏金是指将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埚内加热,然后以一比七的比例加入水银,即熔化成液体。这种金与水银的混合物称为金泥。将金泥蘸以盐、矾等物涂在铜器上,经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金泥则固着于铜器上。这种方法称为鎏金,或称火镀金。而我国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发展到汉代已经到达高峰,汉代贵族墓葬多有鎏金之器,并且往往鎏金工艺与鎏银、镶嵌工艺相结合。著名的长信宫灯就是中国早期鎏金珍品之一。
5.镂空
6.镶嵌
*7.失蜡法
失蜡法也称蜡模法、拔蜡法、出蜡法等等。失蜡法的创造是我国古代金属铸造和铸件装饰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具体方法是先用调入油脂的蜂蜡制成内模,在内模上敷泥浆等,预留孔洞制成外范。待外范干燥,高温焙烧,内模融化成液,由空洞排出,外范内形成和内模一样的空腔,再从孔洞注入溶液,冷却后,剥去外范即得到内膜相同的铸件。失蜡法的制作简单,无需分块。花纹精细清晰,表面光滑,层次丰富,可制作出复杂的空间立体的镂空装饰效果,精准度相当高。
汉代金属工艺
代表作有长信宫灯、铜炉(博山炉)、马踏飞燕
一.汉代铜器的艺术特点
已向生活日用器皿方面发展,制作特点上不如商、周、战国时期的多饰花纹,而以素器最为流行。或仅有简练的弦纹,或仅饰以辅首。比较华贵的,则施以鎏金,或装饰以金银错。制铜机构以蜀郡、广汉所制最为精美。
二.马踏飞燕
又名“马超龙雀”,为东汉青铜器,它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奔马的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踢飞燕着地,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匹凌云飞驰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骏马体型的每一部分都异常完美而匀称,姿态动感强烈,同时也保持着精确的平衡。它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它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三.铜灯
1.盘灯:
设计巧妙,如朱雀灯,灯体为鸟形,嘴衔灯盘。雁足灯,灯柱做成雁足形上托灯盘。整个灯为羊形,羊背为活动的盖,翻开即为灯盘,可平置放在羊头上,合盖则是一直卧羊。
*2.虹管灯:
概述:
灯体有虹管,灯座可以盛水,利用虹管吸收灯烟送入灯座,使之溶于水中,这是利用科学原理以防止空气污染。
*长信宫灯:
是中国汉代青铜器,宫灯的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跪坐的宫女,神态优雅,中空。整体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个部分组成,各部位均可拆卸。宫女着广袖内衣和长袍,左手持灯座,右臂高举与灯顶部相通,形成烟道。灯罩由两片弧形板合拢而成,可活动以调节光照度和方向。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器身共刻有铭文九处65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以及所属者。因刻有“长信”故名“长信宫灯”。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制作和民族工艺的代表而广受赞誉。不仅在于其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堪称“中华第一灯”
3.筒灯
4.行灯
5.吊灯
6.特点:
汉代的铜灯造型丰富多彩,灯体优美。既实用的要求也符合科学的原理,既可作灯,又可作室内陈设品。做到了工艺品的多用化,达到了实用和美观的统一,体现了卓越的设计意匠和艺术构思
四.铜炉
*1.薰炉
烧香料用,又名香薰。炉体呈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雕镂成山形,象征海上的仙山“博山”,又通称博山炉。博山炉盖上的山峦群峰,常饰以飞禽走兽,穿插在云气之间。山间有孔,当香料在炉中燃烧时候,烟气可以从镂空冒出。炉座成盘形,用以盛水,以助蒸香气。香炉有鎏金的,也有错金银的,其中代表的是河北满城出土的错金博山炉,炉柄镂空,炉体饰以错金云气纹,造型庄重饱满,线条优美,是一件典型作品。
2.温手炉
3.温酒炉
*五.铜镜
1.特点:
体薄、平边、圆纽、装饰程式化
2.前期:
铜镜用平雕手法,镜面较平,镜边简略,或用连弧形纹作边饰。铜镜的种类主要有螭形镜、草叶镜、星云镜等,汉武帝以后又有日光镜、照明镜等。其中日光镜和照明镜均以字铭作为主要的装饰。
3.中期:
中期主要流行的是规矩镜,因镜纹有规则的TLV形装饰格式而得名,在这类铜镜上,一般都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作装饰,所以也称规矩四神镜。这个时期在镜缘上有着复杂的装饰,常见的有锯齿纹、卷云纹或卷草纹等。
3.后期:
这个时期的镜面微凸,便于照出人面的全部,圆纽大,并多柿蒂纹纽座。主要的有双夔纹镜、云雷纹镜、蝙蝠纹镜、画像镜等等。这个时期的代表器皿是透光镜,它是汉代铜镜中的一种奇特的铜镜,当光线照在镜面上时,镜面相对的墙上,会反映出镜背花纹的影像。
4.各式铜镜花纹的图案组织
四方式
即纽座为方式,花纹由纽座向四方排列,如草叶镜、规矩镜、蝙蝠镜
放射式
花纹以镜纽为中心,作向内或向外的放射状,如云雷纹
旋转式
铜镜花纹作同向旋转,如四螭纹镜、日光镜等等
同心圆式
花纹以纽为圆心,构成大小不同的圆形饰纹,如照明镜
对称式
以纽为中心,将镜构成左右对称的格式,如双夔镜。
阶段式
即同一方向构成高低不等的阶梯形
六朝金属工艺
隋唐金属工艺
一.金银器
1.金银器制作类型:
可分为“官作”和“行作”两种,属少府监中尚署直属的“金银作坊院”;“行作”就是金银行业的工匠所作,亦即非官方经营。
2.金银器的制作方法:
即销金、拍金、镀金、织金、披金、泥金、镂金、贴金
3.冶银方法:
是用吹灰法,就是用上等的炉灰,先做成灰guo,将含银的铅砣置于guo中,加热使之融化,铅入灰中,纯银则留存在灰guo上。金银器的制作,主要采用捶打法,从出土器物来看,当时还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多种金属加工工艺。主要是为了向皇室作贡品。
4.舞马衔杯银壶
舞马衔杯银壶是唐代金银器的代表,银壶的造型采用了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和马镫的综合形状。在壶身的两面以模压的手法各锤出一匹翘首鼓舞的舞马,颈上系着彩带,嘴里衔着杯,前腿直立,后腿曲膝,作舞蹈的形状。提梁、盖及舞马纹饰均鎏金,灿灿金色与灼灼银光交相辉映,色调分外和谐富丽。此壶造型、纹饰别具匠心,制作精湛,舞马形象栩栩如生,更印证了史书中记载的玄宗驯养舞马祝寿的故事而弥足珍贵
5.装饰花纹
有用毛雕的,有用浅浮雕的。花纹多用鎏金,在银白色的器皿上显出金色的花纹,产生金色和银色不同金属光泽的辉映。在有的银盘上,盘沿还有一道沟槽,用以装嵌金银珠玉组成的流苏,使人感到格外华丽。
6.装饰风格演变
早期多用忍冬纹,做法工整精细,纹样程式化,富于装饰性;中期多以鸟或花朵为中心组成团纹,四周围绕缠枝,具有繁缛、富丽的风格,反映出盛唐时期的华美和丰满;晚期则多为单独的花枝或动物,常采用对称的格式具有写实风格。
*二.铜镜
1.唐镜制作兴盛的原因
一方面因为瓷器的出现,许多生活用品,因为铜器改为瓷器制作。一般的铜器生产以及趋向衰落,金属工艺制作技术集中到了铜镜上,另一方面,由于唐代形成一种以铜镜作为献礼和馈赠的社会风尚。
2.唐镜形式
除了传统圆形以外,新创了菱花形、葵花形等形式,具有时代特色,在盛唐甚为流行。晚唐还出现了亚字纹,或称委角方形等。
3.唐镜的装饰题材
唐镜的装饰花纹,在图案格式上已经有极大的突破。汉魏六朝以来的镜式主要是格律体,唐镜则多采用自由体,显得活泼生动,富有变化。即使流行对称式,也多系相似对称,在规则中又有变化。
主要纹样:
*海兽葡萄纹:这是具有外来图案意匠的一种新纹样,流行于武周时期,是唐代铜镜的重要品种。它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葡萄古时又称为蒲陶、蒲桃,汉代时期传自波斯。海兽葡萄纹是在镜背饰以繁密的葡萄图案,花纹空间点缀以海兽。它的装饰特点是满花。内区有一圆圈纹,串枝葡萄有交错跨过此圆圈纹的称为“过梁葡萄”,为当时所珍重。葡萄纹多饰浮雕形式,镜体厚重,制作精巧。这种铜镜以陕西、河南出土为多,南方发现较少。
双鸾衔绶纹:镜面有对称的双鸾,作舞蹈状,鸟嘴衔有飘动的绶带。绶与寿同音,有祝寿吉祥的意思。
花卉纹
花鸟纹
走兽纹
人物故事和神话传说纹
表号纹
4.唐镜的图案组织
对称式
最流行的一种纹饰,大体均采用相似对称。其2纹样有对鸾、对舞狮、人物花鸟、鸾衔瑞兽等
散点式
多为宝相花团纹
单独式
龙纹、万字纹、鸾鸟纹
旋转式
连枝宝相花、双鹦鹉
满花式
海兽葡萄纹
5.装饰加工方法
有金银平脱,即以金或银锤成薄片,按图案要求制成花纹,粘贴在镜面。有贴金银,即用金银錾出花纹包在镜面,或称包金银;有鎏金、错金银;有镶嵌、螺钿;有著彩,即以漆在镜面涂饰花纹,也有涂珐琅。
明代金属工艺
一.概述
明代的金属工艺,最具有特色的并且有突出成就的就是宣德炉和景泰蓝
二.宣德炉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精工冶炼著称的一种铜器,因其造型以各种各样的炉为主,故称“宣德炉”。据文献记载宣德炉是以日本、印度、三佛齐、勃泥、琉球等地的铜、铅、锡以及胭脂石、安澜砂等为原料,经过冶炼后制成。其色泽依照配料比例、冶炼温度以及时间长短而有所不同,其中较多的是栗色、茄色、棠梨色、褐色、藏经色以及鎏金等。大明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由于它既有绚丽多彩的色泽没,又富于古朴典雅的形式美,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宣德以后仍多有仿造
三.景泰蓝
1.概述:
景泰蓝是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故称“景泰蓝”或称“掐丝珐琅”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其制作工艺,其制作工艺主要分为七个过程: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大体是把细而薄的金属丝掐成所需要的花纹图案轮廓,焊在金属胎上,然后在其内填充各种颜色的珐琅药料,经过反复烧制、打磨、镀金而成。这种工艺最早起源于波斯。
2.制作过程:
景泰蓝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大体分为七个过程: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
3.工艺特点:
景泰蓝工艺的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字来概括。一件好的景泰蓝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取决于制胎;还有要有优美的装饰花纹,产生于掐丝;华丽的色彩取决于蓝料的配制:辉煌的光泽完成于打磨和镀金。所以,它是具备我国传统工艺中造型、色彩、装饰为一体的一种特种工艺品
清代金属工艺
一.清代画珐琅
画珐琅又称“铜胎画珐琅”,它是与明代铜胎掐丝珐琅相比较而言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是掐丝显现花纹,然后填以珐琅料;一个是涂以珐琅后,再在上面画出花纹。画珐琅产生于康熙时期,而兴盛于乾隆时期。画珐琅的造型有杯、碗、盒、盘、炉等。装饰花纹基本上是绘画式,这是清代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有花卉、山水等。色彩丰富,有红、粉红、黄、土黄、浅黄、绿、浅绿、深绿、蓝、浅蓝、紫、黑、白等。早期画珐琅有细孔,色调较暗。后期则表明平滑,色泽鲜艳。往往在器物表面先涂一层白珐琅,然后施以彩绘。而器里则挂以蓝珐琅,器底挂以白珐琅。其中雍正时期的画珐琅,以生产鼻烟壶一类最为流行。乾隆时期的制作则出现了大件器皿,并且将它应用到家具如桌、椅、屏等方面。这时期还出现了西洋装饰风格作品
二.铁画
铁画又称“铁花”。铁画的制作要用铁片经过剪花、锻打、焊接、退火、烘漆等多种制作手续。制作出的铁画,苍劲有力,古朴大方
铜镜
战国铜镜
特点:
薄胎
卷边
川字纽
双层纹
汉代铜镜
特点:
体薄
平边
圆纽
装饰程式化
唐代铜镜
特点:
造型端庄厚重、精致玲珑、形状不一
装饰活泼大方、趋于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