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教育史思维导图
中国教育史前四章,教育史前四章整合,最细节的教育史知识点梳理图,纵向分析各时期的教育史要点,拯救背记困难户!
编辑于2021-06-27 21:53:33中国教育史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1.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统一文字
严禁私学
焚书坑儒
吏师制度
2.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 (无为而治)
汉武帝-独尊儒术 的文教政策(董仲舒提及)
五经博士(诗、书、礼、易、春秋)
开设太学
。。
察举制
汉文帝开始,汉武帝完善,增设孝廉、秀才等
3.汉朝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经学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的发展
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朝经学教育的特点
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
鸿都门学
宫邸学
地方官学
培养本郡的属吏
向社会普遍推行道德教化
私学
书馆
识字
读写、道德
经馆
较高一级
4.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生平和著述
《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有为政治)
思想统一,自上而下
人才辅佐
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论道德教育
三纲(君臣、父子、夫妇)5常
道德修养
重义轻利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必仁且智
论教学内容与方法
内容
培养德行
学习《春秋》
方法
强勉努力
专心致志
精思要旨
5.王充(强烈的批判精神)的教育思想
思想特征
《论衡》
天道自然
万物自生,万物一元
人死神灭
人性和教育的作用
正性、随性、糟性
培养“文人”、“鸿儒”的教育目标
文史、儒生、通人、文人、鸿儒
“博通百家”的教育内容
论学习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1.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养士之风盛行
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
百家争鸣(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家小说家、兵家和医家)
儒家
孔丘,死后分为八派
子夏(孔子弟子)
李悝《法经》(法家,最早学者立场论法)
商鞅(李悝后学)
吴起(法家)
孟轲
仁政
制民之产,使人民都成为小土地所有者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好的政治是教育
教育作用
扩充善性(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
五常:仁义礼智信
论理想人格
大丈夫
持志养气(有了志向和追求,就会有相应的精神状态),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善行要靠存养和扩充),反求诸己(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论教学
深造自得(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有自己的收获),盈科而进(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荀况(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先秦思想集大成)
弟子
李斯(政治家)
韩飞(法家)
性恶论
教育
培养人才
重视儒家经典传播,相比孟轲更加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焚书坑儒留存典籍得益于其传播)
学习过程:闻见(积微见著)、知(兼陈万物而中悬衡,虚壹而静,心是动与静的统一)、行(学以致用)
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道家
老聃(道家开创者)
庄周以“道”为学说中心,使道家有较大发展
稷下道家
法家
从商鞅到韩非
李悝—吴起—{商鞅(走向成熟)—慎到(势)—申不害(术)}韩飞熔三派为一炉
绝对的性恶论
禁“二心私学”,百家争鸣走向陌路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秦朝实行
墨家
墨翟(学儒而不囿于儒,自成一家)和墨家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作用
兼相爱,交相利
素丝说(环境与教育造就人)
论教育内容
政治和道德教育
科学和技术教育
数学、光学(最出色)、声学、力学、心理学
器械制造(云梯、制车等)
文史
思维(思辨)
论教育方法
齐国的稷下学宫(齐恒公创立)
稷下学宫始末
性质、特点
官办而私任
讲学、著述、育才
纳百家
历史意义
战国后的教育论著
《大学》
儒家,受理学家重视而被编撰进入四书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孔丘孙子思作)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记》一般认为思孟学派,孟轲的学生乐正克
。。
《乐记》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1.中国教育的起源
中国原始社会两个阶段:原始人时期—氏族公社时期
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朱熹)
生物起源说(法国 勒图尔诺)
心理起源说(美国 孟禄)
劳动起源说(俄罗斯教育研究者)
2.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生产劳动
使用工具、人工取火🔥、渔猎、农耕纺织
生活习俗
财产共有、氏族长管理指挥、限制近亲通婚、成年礼
原始宗教
自然崇拜
图腾崇拜
鬼魂崇拜
祖先崇拜
巫术占卜
原始艺术
歌舞
体格和军事训练
3.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1.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变化
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
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强调礼乐之教
三神:天神、地祉、人鬼👻
2.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
3.学校萌芽的传说
成均
庠
本章小结(压题密卷)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
1.夏、商的教育
夏
禅让边世袭
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井田制
以国王为核心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
文字(文明时代)
多掌握在贵族手中
序(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贵族>)、国都、校(大众,军事)、乡学
军事
宗教
人伦道德
商
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教育手段
商代的学校
西学为大学,东学为小学(古人以西为右)
瞽宗(大学:乐师的宗庙)<贵族子弟>
庠,大学(祭祀)
商代的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
军事教育
礼乐教育
书数教育
2.西周的教育(奴隶制全盛: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西周的社会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教育制度
家庭教育
小学教育
大小学统称国学,归大司乐
共七年,德行教育
8岁 王侯太子
10/13 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
15众子、部分平民之弟
大学教育
九年
贵族
15
王大子(15而冠)
20
其他(20而冠)
优秀平民(德行、道义考核)
辟雍
东
东序
南
成均
西
瞽宗
北
上痒
一、三、五、七、九年考核,奖官爵禄
乡学
考核与奖惩
官师合一
六艺教育
特征、标志
礼乐
六艺教育的核心
射御
书数
3.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官学衰废
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士阶层的变化、统治者拉拢、教育的新需要
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
私学的历史特点
4.孔丘的教育思想
生平和教育活动
编撰诗、书、礼、易、乐、春秋
论语:弟子所编
重视教育的作用
主张德政,性相近、习相远也
提倡“有教无类”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学而优则仕
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思、行结合
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
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主张自觉修养德行
立志
克己
克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
力行
中庸
内省
改过
树立教师的典范
学而不厌
温故知新
诲人不倦
以身作则
爱护学生
教学相长
历史影响
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
有教无类的方针
开创的儒学与封建社会发展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