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课程
课程事物是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特指某一门学科。导图中详细的阐述了课程类型,内容,设计等详细内容。框架清晰,内容全面,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下载收藏。
编辑于2022-10-24 15:58:01 福建省课程
1. 课程
1. 广义的课程
1. 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2. 狭义的课程
1. 特指某一门学科
3. 源于
1. 拉丁文
2. 意为
1. 跑道
4. 基础教育课程特点
1. 基础性
2. 普及性
3. 发展性
5. 现代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
1. 自主学习
2. 合作学习
3. 探究学习
6. 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
1. 主动性
2. 合作性与独立性
3. 问题与探究性
7. 分类➡️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最基本标准
1. 1
1. 横向组织
1. 也称
1. 水平组织
2. 纵向组织
1. 也称
1. 垂直组织
2. 序列组织
2. 含义
1. 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2. 2
1. 逻辑顺序组织
1. 有关科学知识内在的基本逻辑
2. 心理顺序组织
1. 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3. 3
1. 直线式组织
2. 螺旋式组织
8. 意义
1. 学校教育的基础/核心
2. 教学活动的中介
3. 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
4. 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5. 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6. 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7. 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8. 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9. 提出者
1. 中国
1. 人物
1. 孔颖达
2. 时间
1. 唐宋期间
3. 句子
1. “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2. 西方
1. 人物
1. 斯宾塞
2. 时间
1. 1859年
3. 著作
1.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4. 地位
1. 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10. 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1. 《课程》
1. 人物
1. 博比特
2. 时间
1. 1918
3. 地位
1. 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2. 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11. 现代意义上的课程
1. 人物
1. 朱熹
2. 句子
1.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3. 课程意指
1. 功课及其进程
12. 人物对应理论
1. 鲍尔斯、金蒂斯
1. 课程就是
1. 文化再生产
2. 布鲁纳
1.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3. 赫钦斯
1. 永恒主义
13. 三大流派
1.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流派
1. 也称
1.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2. 人物
1. 赫尔巴特(德)
2. 斯宾塞(英)
1. 课程就是
1. 教学科目
3. 巴格莱(美)
1. 要素主义
2.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流派
1. 也称
1. 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2. 人物
1. 布拉梅尔德(美)
2. 弗雷尔(美)
1. 课程就是
1. 社会改造的过程
3. 含义
1. 课程内容的组织与编制
2. 主要考虑社会方面的影响
3. 课程的设置应该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中心
3.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流派
1. 杜威
1. 经验主义课程理论
2. 奈勒
1. 存在主义课程理论
3. 卢梭
1. 自然主义课程理论
4. 罗杰斯(次要)
1.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14. 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1. 人物
1. 拉尔夫·泰勒
1. 著作
1.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 称号
1.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2. “课程评价之父”
3. 课程评价模式
1. 目标评价模式
4. 重视
1. 预期目标
5. 地位
1. 最早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的过程中
6. 基本问题
1. 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2. 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 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 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7. 泰勒原理
1. 目标
1. 确定课程目标
2. 内容
1. 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3. 方法
1. 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4. 评价
1. 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15. 过程模式
1. 人物
1. 斯滕豪斯
2. 原因
1. 对泰勒“目标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3. 重视
1. 宽泛的目的
4. 特征
1. 人文主义的知识观
2. “研”“学”一体的教师角色观
3. 合作探究式学习观
4. 发展性评价观
5. 启示
1. 鼓励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2. 建立研究者和学习者相结合的教师成长模式
3. 采用师生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4. 确保评价更加反映学生的发展
16.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1. 人物
1. 斯克里文
2. 原因
1. 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
3. 含义
1. 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2. 不受预期结果的课程目标的影响
17. CIPP评价模式
1. 人物
1. 斯塔弗尔比姆
2. 步骤
1. 背景评价
2. 输入评价
3. 过程评价
4. 成果评价
18.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 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2. 具体包括
1.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 课程理论
19. 新课程改革
1. 课程改革
1. 地位
1. 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
2. 基本理念
1. 关注学生发展
2. 强调教师成长
3. 重视以学定教
3. 核心理念
1. 以人为本
2. 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 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理论
2. 多元智力理论
1. 加德纳
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5. 新课程的总目标
1. 面向全体学生
2. 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6. 目标/新一轮/现代课程评价的特点
1.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7. 面临的困难
1. 城乡差异明显
1. 农村课改存在一定难度
2. 课程资源缺乏
1. 经费投入不足
3. 校本教研不够深入
1. 教师缺乏专业支持
4. 部分课堂教学存在单纯追求形式的形象
8. 建立、、、的教学研究制度
1. 以校为本
9. 建立、、、的教学管理制度
1. 民主科学
10. 建立、、、的考评制度
1. 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0. 课程设计
1. 含义
1. 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21. 要素
1. 课程目标
1. 含义
1. 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指标体系
2. 地位
1. 课程的第一要素
2. 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3. 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4. 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基础
3. 依据
1. 学生的兴趣需要
2. 社会的发展需要
3. 学科的发展情况
4. 注意: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填
4. 分类
1. 新课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借鉴外国经验
1. 行为取向性目标
1. 事先预定
2. 生成性取向目标
1. 活动中形成
3. 表现性取向目标
1. 创造性
3. 布鲁姆
1. 著作
1. 《教学目标的分类系统》
2. 教育目标分类
1. 认知目标
2. 情感目标
3. 动作技能目标
3.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1. 80%~90%即可
5. 特性
1. 时限性
2. 预测性
3. 具体性
4. 可操作性
6. 特点
1. 全面性
2. 系统化
3. 具体化
4. 层次化
5. 灵活性
7. 主要原则
1. 全面性原则
2. 系统性原则
3. 具体性原则
4. 层次性原则
5. 灵活性原则
8. 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
1. 课程结构
9. 对“三维课程目标”的认识
1. 我国新课程背景下提出的新课程目标
2. “三维”课程目标包括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1. 把原来目标单一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的课堂
4.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
10. 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流程
1. 明确教育目的,落实培养目标
2. 分析教育需要,确立目标基点
3. 确立价值取向,选择目标表征形式
4. 明晰具体目标,形成目标体系
2. 课程内容
1. 含义
1. 根据课程目标,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2.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主要影响着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逻辑结构
2. 主要特点
1. 素质教育理念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突破科学中心
1. 注重基础简化内容
3. 改变学习方式
1. 主动参与探索学习
3. 选择的原则
1. 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2. 贴近现实生活
3. 与学生和学校特点相适应
4.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1. 课程计划
1. 含义
1. 也称
1. 教学计划
2. 制定依据
1. 教育目的
2. 培养目标
3. 由教育行政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 地位
1. 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2. 课程设计的第一步
3.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4. 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
3. 中心问题
1. 课程设置
2. 开设哪些课程
4. 主要由
1. 课程设置
2. 学科顺序
3. 课时分配
1. 周课时
2. 学科的总时数
3. 每门学科各学年的授课时数
4. 学年编制
5. 学周安排
6. 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
5.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特征
1. 强制性
2. 普遍性
3. 基础性
6. 编制的原则
1. 整体性
2. 基础性
3. 开放性
7. 课表安排的原则
1. 整体性
2. 迁移性
3. 生理适宜性
2. 课程标准
1. 含义
1. 也称
1. “教学大纲”
2. “学科课程标准”
3. “国家课程标准”
2. 依据课程计划的要求,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2. 地位
1. 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和具体化
2.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
3. 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
4. 国家对每门教学科目的统一要求
5. 教师教育教学的依据
6. 衡量教学质量的依据
3. 中心
1. 课程目标
4. 基本特征
1. 强制性
2. 普遍性
3. 统一性
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1. 基础性
2. 普及性
3. 发展性
6. 编排
1. 直线式
1. 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
2. 螺旋式
1.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逐级递进、螺旋上升
3. 类似
1. 课程组织
2. 教科书的编排
7. 构成
1. 说明部分
2. 正文部分
3. 其他部分
8. 框架
1. 前言
2. 课程目标
3. 内容标准
4. 实施建议
5. 附录
9. 意义
1. 在国家层面
1. 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2. 在学校层面
1. 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
3. 在教材层面
1. 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4. 在教学层面
1. 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3. 教科书
1. 含义
1. 也称
1. 课本
2. 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2. 地位
1. 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2. 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3. 构成
1. 目录
2. 课文
1. 主体部分/中心
3. 习题
4. 图表
5. 注释
6. 附录
4. 编排方式
1. 直线式
2. 螺旋式
5. 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如何正确使用教科书)
1. 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
2. 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
3.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重视有关图表附录
4. 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5.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有关学科的新知识
6. 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乡土教材
6.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内容的阐述要层次分明
3.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 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 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7. 教材>教科书
1. 教材
1. 含义
1. 印刷品、音像制品
2. 呈现方式
1. 多样性
3. 主要包括
1. 主体部分
1. 教科书
2. 讲义
2. 讲授提纲
3. 活动指导书
4. 参考书
3. 课程结构
1. 含义
1. 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
2. 地位
1. 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
2. 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
3. 高中主要由
1. 学习领域
2. 科目
3. 模块
4. 基本原则/新课程的基本特征
1. 均衡性
1. 依据
1. 全面发展
2. 素质教育
2. 作用
1. 改变以往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低下
2. 德智体
2. 综合性
1. 要求
1. 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2. 设置综合课程
3.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2. 作用
1. 打破长期以来的学科本位
3. 选择性
1. 适应学生发展
5. 文件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1. 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体系
4. 课程实施
1. 含义
1. 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
2. 地位
1. 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 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3. 取向
1. 忠实取向
1. 按部就班地执行预定课程方案
2. 相互调适取向
3. 课程创生取向
4. 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影响因素
1. 内部因素
2. 外部因素
3. 基础因素
5. 条件
1.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2. 教师的特征
3. 学校的特点
4. 校外环境
6. 作用
1. 一般来说,课程设计的越好,实施起来就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
5. 课程评价
1. 以一定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6. 课程管理
2. 课程类型
1. 含义
1. 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2. 依据
1. 课程任务难度
1. 基础型课程
1. 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
2. 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3. “三基”
1. 读
2. 写
3. 算
2. 拓展型课程
1. 含义
1. 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2. 广度
2. 分为
1. 限定拓展课程
2. 自主拓展课程
3. 形式
1. 选修课
3. 研究型课程
1. 含义
1. 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
2. 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3. 深度
4. 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1. 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2. 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3. 各类型各科目课程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4. 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在统一的目标下,形成一个整体
5. 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2. 课程的呈现方式/表现形式/影响学生的方式/计划性
1. 显性课程
1. 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2. 主要特点是具有计划性
2. 隐性课程
1. 含义
1. 也称
1. “潜在课程”
2. “自发课程”
2. 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3. 是伴随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也就没有隐性课程
2. 主要特点
1. 无计划性
3. 首先提出
1. 人物
1. 杰克逊
2. 时间
1. 1968年
3. 书籍
1. 《班级生活》
4.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区别的主要标志
1. 是否存在计划性
5. eg
1. 校风
2. 学风
3. 师生关系
4. 课程表
5. 物质方面制度方面文化方面
3. 按照课程内容的综合程度/组织方式
1. 综合课程
1. 含义
1. 也称
1. “统合课程”
2. “合成课程”
2. 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
3. 根本目的
1. 在于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2. 包括
1. ①相关课程
1. 也称
1. “联络课程”
2. 含义
1. 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但又维持各学科原来的独立状态
3. 唯一个保持学科独立性的课程
4. 出现时都有一个“与”伴随
5. eg
1. 语言与历史,
2. 历史与地理,
3. 数学与物理化学,
2. ②融合课程
1. 含义
1. 把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
2. eg
1. 把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
3. 做个比喻的话,这些学科都是“亲戚”
3. ③广域课程
1. 含义
1. 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的课程,在范围上比融合课程要大
2. eg
1. 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
3. 做个比喻的话,这些学科都是“邻居”
4. ④核心课程
1. 含义
1. 以个人或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为核心,将其他学科的内容围绕核心组织起来,由一位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
2. eg
1. 以人类生存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社会组织和管理娱乐和审美活动等人类的基本活动为主题设计的课程
2. 分科课程
1. 坚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
4. 课程内容固有属性
1. 学科课程
1. 代表人物
1. 夸美纽斯
2. 赫尔巴特
3. 斯宾塞
2. 含义
1. 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并且以学科基本结构为掌握目标,由学科专家进行课程开发,以知识为课程核心的课程
2. 间接经验
3. 有系统便于记忆
4. 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
3. 学科课程雏形
1. 我国古代的“六艺”
4. 优点
1. 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
2. 重视对知识的系统学习
5. 缺点
1. 不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2. 不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
2. 活动课程
1. 代表人物
1. 卢梭
1. 最早提出者
2. 杜威
1. 建立完整的活动课程理论,并实践
3. 克伯屈
2. 含义
1. 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2. 直接经验
3. 也称
1. 儿童中心课程
2. 经验课程
3. 一定程度上,活动课程可以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
5. 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 /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选择性
1. 必修课程
1.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2. 选修课程
1. 含义
1. 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2. 分为
1. 限定性选修课程
2. 非限定性选修课程
6. 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
1. 国家课程
1. 必修
2. 由专家制定
3. 主导价值在于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4. 课程开发模式
1. 研制
2. 开发
3. 推广
2. 地方课程
1. 选修➕必修
2. 制定主体
1. 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3. 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地方需要(省级)
4. 是由地方结合本地的优势和传统
3. 学校课程
1. 学校课程通常以的形式出现
1. 选修课
2. 特色课
2. 主体
1. 教师
3. 地位
1. 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4. 课程开发模式
1. 实践
2. 评估
3. 开发
5. 含义
1. 是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研发或选用的课程
3. 综合实践活动课
1. 含义
1. 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全国范围实施的
2. 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开设的必修课程
2. 时间
1. 每周平均三课时
3. 内容
1. 信息技术教育
2. 研究性学习
3.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4. 劳动与技术教育
4. 特点
1. 综合性
2. 实践性
3. 自主性
4. 生成性
5. 开放性
4. 课程资源
1. 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