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①红细胞在低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②红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基本相同③新生的红细胞脆性小,抵抗力大不易破裂。
编辑于2022-10-25 14:14:42血液
血液组成和血量
最重要的吞噬细胞是 中性粒细胞
组成
血浆
血清是血浆去掉纤维蛋白原及其他某些凝血因子 起关键作用的缓冲对是NaHco3与H2Co3 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蛋白质含量低 低温储存较久血液的血浆中K2+浓度升高
血浆蛋白质
血浆蛋白的作用
营养、运输、免疫、缓冲、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水(91%~92%)
血浆中的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大多是溶解于水而运输的, 水还能运输热量,参与体温调节
电解质(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
参与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和保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的基本相同
非蛋白质有机物:有含氮和不含氮两种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非蛋白氮)
氨基酸、尿素、尿酸、肝酐等
意义:血浆中非蛋白氮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故检测血浆中非蛋白氮或尿素氮, 有助于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和肾功能状况
不含氮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还有各种脂类、酮体、乳酸等
其他:气体(O2Co2),激素和维生素等
血细胞
红细胞(99%)
白细胞(最少)
血小板
血量
血浆量与血细胞量的总和,以占身体质量的百分比来表示
体重50kg正常人,血量7L
循环血量
储备血量
剧烈运动或失血情况下,储备血量可以补充循环血量的不足
血液的理化特性
比重(质量密度)
全血比重1.040-1.075, 红细胞比重1.090~1.092取决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浓度, 血浆比重1.025~1.030取决于血浆蛋白质浓度
粘滞性
粘滞性取决于红细胞数目和血浆蛋白的浓度
血浆pH
正常人体ph为7.35~7.45
高于7.45称为碱中毒
低于6.9或高于7.8都会危机生命
血浆渗透压
渗透现象与渗透压
渗透现象:半透膜将两种不同浓度的同种溶液隔开时 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一侧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一侧扩散的现象
渗透压:渗透的动力,指溶液中溶质分子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通过单位面积半透膜的力量 高低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颗粒数目成正比,与溶液种类、形状和颗粒大小无关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数值:
血浆渗透压标准状态下相当于0.9%的NaCl溶液
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形成的渗透压,其作用是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血浆白蛋白形成,其作用是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
生理作用
等渗透压和等张溶液
0.85%Nacl二者都有 20%葡萄糖二者都没有
血液主要功能
运输
红细胞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血浆运输各种营养物质、激素、代谢产物等,有毒物质被血液运送到肝脏解毒和肾脏排泄
维持内环境稳态
调节体温
缓冲
运输
参与生理性止血
血小板和血浆中凝血因子有止血和凝血作用
免疫
白细胞、血浆中的各种免疫物质,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抗体和补体
血细胞
红细胞
其寿命为120d
形态数量
无核,双凹圆盘(碟)型,血液中数量最多
生理特性
可塑变形性
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外力撤销后又恢复
因素:①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②红细胞膜的弹性③红细胞内的粘度
渗透脆性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
①红细胞在低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②红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基本相同 ③新生的红细胞脆性小,抵抗力大不易破裂
悬浮稳定性:血细胞具有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通常血浆中白蛋白增多,血沉减慢 血浆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增多,血沉加快
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缓冲血液pH
免疫功能
生成
生成过程
骨髓是成年人生成红细胞的唯一场所
造血原料
①蛋白质和铁是主要原料 ②维生素B12、叶酸和铜离子
人体铁的摄入量不足可引起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缺乏B12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生成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主要作用于晚期红系祖细胞,属于负反馈调节
爆式促进激活物(BPA)
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增殖
雄激素,促进红细胞生成
破坏
血管内破坏
血管外破坏
白细胞
分类数量
无色有核的血细胞
生理特性和功能
颗粒细胞
无粒细胞
生成与破坏
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被识别的前体细胞--成熟白细胞
调节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还有一些乳铁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等抑制因子发挥负反馈调节的作用
衰老死亡或执行防御任务被消耗,包括凋亡、坏死崩解、自我溶解
血小板
形态数量
双凸圆盘型,卵圆形或杆状,无细胞核
生理特性
粘附与聚集
聚集的第二时相由外源性ADP引起
吸附与释放
收缩
功能
参与凝血
环节①激活的血小板提供磷脂表面 ②血小板吸附大量凝血因子 ③血小板∝颗粒释放纤维蛋白原 ④血凝块中的血小板伸出伪足进入纤维蛋白网
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修补加固的作用
生成
过程
调节:巨核系细胞集落因子(促进巨核系细胞发育分化)和血小板生成素(保持血小板数目恒定)
破坏
衰老血小板主要清除脾,肝,肺
血液凝固
生理性止血后期血凝块回缩是因为血小板凝聚 新生儿溶血症可能发于Rh(-)母亲所生Rh(+)婴儿中
凝血因子:血液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凝血过程
过程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始动因子是因子III
内凝只需要凝血因子,外凝还需要组织因子
机制: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
抗凝系统
枸橼酸钠能抗凝是因为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生理性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肝素
蛋白质C
纤维蛋白的溶解
概念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纤融系统
纤维蛋白降解
纤溶抑制物
血型
通常指的是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血型抗原一般都是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或糖脂上的糖链
红细胞血型
ABO血型系统
AB型血,血细胞不与B型血的血浆凝集, 红细胞与A型血的血浆凝集; 血清和血浆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 (红细胞膜有A、B凝集原)
ABO血型系统分型依据
父母一方为A一方为B, 其子女血型可能是A,B,AB,O
ABO血型系统抗原
决定其的基因控制细胞合成特异的转糖基酶
ABO血型系统的抗体
Rh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的发现与分布
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
Rh血型系统的抗体
输血原则
输血时主要应考虑献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
血型相合
配血相合
且交叉配血的主侧与次侧都不凝
成分输血
血液
血液组成和血量
最重要的吞噬细胞是 中性粒细胞
组成
血浆
血清是血浆去掉纤维蛋白原及其他某些凝血因子 起关键作用的缓冲对是NaHco3与H2Co3 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蛋白质含量低 低温储存较久血液的血浆中K2+浓度升高
血浆蛋白质
血浆蛋白的作用
营养、运输、免疫、缓冲、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水(91%~92%)
血浆中的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大多是溶解于水而运输的, 水还能运输热量,参与体温调节
电解质(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
参与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和保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的基本相同
非蛋白质有机物:有含氮和不含氮两种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非蛋白氮)
氨基酸、尿素、尿酸、肝酐等
意义:血浆中非蛋白氮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故检测血浆中非蛋白氮或尿素氮, 有助于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和肾功能状况
不含氮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还有各种脂类、酮体、乳酸等
其他:气体(O2Co2),激素和维生素等
血细胞
红细胞(99%)
白细胞(最少)
血小板
血量
血浆量与血细胞量的总和,以占身体质量的百分比来表示
体重50kg正常人,血量7L
循环血量
储备血量
剧烈运动或失血情况下,储备血量可以补充循环血量的不足
血液的理化特性
比重(质量密度)
全血比重1.040-1.075, 红细胞比重1.090~1.092取决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浓度, 血浆比重1.025~1.030取决于血浆蛋白质浓度
粘滞性
粘滞性取决于红细胞数目和血浆蛋白的浓度
血浆pH
正常人体ph为7.35~7.45
高于7.45称为碱中毒
低于6.9或高于7.8都会危机生命
血浆渗透压
渗透现象与渗透压
渗透现象:半透膜将两种不同浓度的同种溶液隔开时 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一侧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一侧扩散的现象
渗透压:渗透的动力,指溶液中溶质分子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通过单位面积半透膜的力量 高低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颗粒数目成正比,与溶液种类、形状和颗粒大小无关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数值:
血浆渗透压标准状态下相当于0.9%的NaCl溶液
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形成的渗透压,其作用是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血浆白蛋白形成,其作用是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
生理作用
等渗透压和等张溶液
0.85%Nacl二者都有 20%葡萄糖二者都没有
血液主要功能
运输
红细胞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血浆运输各种营养物质、激素、代谢产物等,有毒物质被血液运送到肝脏解毒和肾脏排泄
维持内环境稳态
调节体温
缓冲
运输
参与生理性止血
血小板和血浆中凝血因子有止血和凝血作用
免疫
白细胞、血浆中的各种免疫物质,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抗体和补体
血细胞
红细胞
其寿命为120d
形态数量
无核,双凹圆盘(碟)型,血液中数量最多
生理特性
可塑变形性
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外力撤销后又恢复
因素:①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②红细胞膜的弹性③红细胞内的粘度
渗透脆性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
①红细胞在低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②红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基本相同 ③新生的红细胞脆性小,抵抗力大不易破裂
悬浮稳定性:血细胞具有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通常血浆中白蛋白增多,血沉减慢 血浆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增多,血沉加快
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缓冲血液pH
免疫功能
生成
生成过程
骨髓是成年人生成红细胞的唯一场所
造血原料
①蛋白质和铁是主要原料 ②维生素B12、叶酸和铜离子
人体铁的摄入量不足可引起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缺乏B12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生成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主要作用于晚期红系祖细胞,属于负反馈调节
爆式促进激活物(BPA)
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增殖
雄激素,促进红细胞生成
破坏
血管内破坏
血管外破坏
白细胞
分类数量
无色有核的血细胞
生理特性和功能
颗粒细胞
无粒细胞
生成与破坏
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被识别的前体细胞--成熟白细胞
调节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还有一些乳铁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等抑制因子发挥负反馈调节的作用
衰老死亡或执行防御任务被消耗,包括凋亡、坏死崩解、自我溶解
血小板
形态数量
双凸圆盘型,卵圆形或杆状,无细胞核
生理特性
粘附与聚集
聚集的第二时相由外源性ADP引起
吸附与释放
收缩
功能
参与凝血
环节①激活的血小板提供磷脂表面 ②血小板吸附大量凝血因子 ③血小板∝颗粒释放纤维蛋白原 ④血凝块中的血小板伸出伪足进入纤维蛋白网
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修补加固的作用
生成
过程
调节:巨核系细胞集落因子(促进巨核系细胞发育分化)和血小板生成素(保持血小板数目恒定)
破坏
衰老血小板主要清除脾,肝,肺
血液凝固
生理性止血后期血凝块回缩是因为血小板凝聚 新生儿溶血症可能发于Rh(-)母亲所生Rh(+)婴儿中
凝血因子:血液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凝血过程
过程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始动因子是因子III
内凝只需要凝血因子,外凝还需要组织因子
机制: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
抗凝系统
枸橼酸钠能抗凝是因为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生理性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肝素
蛋白质C
纤维蛋白的溶解
概念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纤融系统
纤维蛋白降解
纤溶抑制物
血型
通常指的是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血型抗原一般都是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或糖脂上的糖链
红细胞血型
ABO血型系统
AB型血,血细胞不与B型血的血浆凝集, 红细胞与A型血的血浆凝集; 血清和血浆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 (红细胞膜有A、B凝集原)
ABO血型系统分型依据
父母一方为A一方为B, 其子女血型可能是A,B,AB,O
ABO血型系统抗原
决定其的基因控制细胞合成特异的转糖基酶
ABO血型系统的抗体
Rh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的发现与分布
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
Rh血型系统的抗体
输血原则
输血时主要应考虑献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
血型相合
配血相合
且交叉配血的主侧与次侧都不凝
成分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