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心第五章-意识与注意 打印版
人在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也发生变化,一般吸得更短促,呼得更悠长。在紧张注意时,甚至呼吸会暂时停止。还会出现心脏跳动加速,牙关紧闭,拳头紧握等现象。
编辑于2022-10-27 19:40:54 广东一图概览全书,超全超详细,如 学习力—休息让你事半功倍:不要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这反而精力快速回升。
一图阅览《刻意练习》全书,超全超清晰的思维导图,【困难点】最重要的障碍是思维上的,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同时会让人疲惫不堪,甚至还要数十年如一日的重复这个过程。
由瑞士精神科医学家罗夏克编制,测验材料包括10张墨渍卡片,彩色图形和黑白图各5张。属于个别施测。施测时记录被试的言语反应,同时注意其情绪表现和伴随的动作。通过分析被试做反应时所使用的墨渍部位、反应依据、反应内容等,来发掘被试潜藏的无意识动机和欲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一图概览全书,超全超详细,如 学习力—休息让你事半功倍:不要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这反而精力快速回升。
一图阅览《刻意练习》全书,超全超清晰的思维导图,【困难点】最重要的障碍是思维上的,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同时会让人疲惫不堪,甚至还要数十年如一日的重复这个过程。
由瑞士精神科医学家罗夏克编制,测验材料包括10张墨渍卡片,彩色图形和黑白图各5张。属于个别施测。施测时记录被试的言语反应,同时注意其情绪表现和伴随的动作。通过分析被试做反应时所使用的墨渍部位、反应依据、反应内容等,来发掘被试潜藏的无意识动机和欲望
普心第五章 意识与注意
第 四 节 注 意 的 种 类
分类根据:一般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
一、无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
(一)概念
1 它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
(二)引起无意 注意的原因
1 客观条件 (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如一声巨响,一道强光
(2)刺激物的对比差异
差异越显著,越能形成鲜明的对比,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3)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活动的事物如草丛窜出的野兔
(4)刺激物的新奇
绝对新异的事物(即从未经验过的事物),如平生第一次见骆驼; 相对新异的事物(即已知事物的新组合),如动物杂技中的猴拉车,狗坐轿
2 主观条件 (人本身的状态)
(1)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
(2)个人的知识经验
自身了解的或经验过的事物
(3)个体当时的心理生理状态
二、有意注意
(一)概念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 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服从一定活动任务的注意。它受人的意识的调节与支配,因而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这是一种高级的注意形式,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二)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原因或者条件
(1)要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要培养间接兴趣
(3)保持意志力,要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4)合理地组织活动
(5)对过去经验,人对熟悉的有经验的事务更容易保持注意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关系
首先,属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但它们在人的各种实践活动中都是需要的;其次,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三、有意后注意
(一)概念
1 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
从特征上讲
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如它有自觉的目的,这类似于有意注意。但它又不需要意志努力,这类似于无意注意。
从发生上讲
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因习惯与熟悉而发展起来的。正因为如此,有意后注意既 服从于人们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意志的努力。因而是一种最高级最理想的注意类型,它是人们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这种注意
第 三 节 注 意 的 一 般 概 述
导语
“注意问题给心理学家带来挑战已经有很长时间了”(Pashler,1998) ❖ 19世纪后期,注意就引起了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 ❖ 行为主义对内部过程的的极度怀疑而使得注意问题很快被忽视了。 ❖ 1958年,Broadbent出版其著作《知觉与交流》(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注意研究重受重视。
一、什么是注意
(一) 定义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基本特征:
(1)指向性
(2)集中性
(3)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伴随着心理 过程而产生的,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征。一切心理 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注意
举例: 注意--------摄影 指向------取景-------选择摄影对象 集中------对焦-------调节对象的清晰度
二、 注意的意义与功能
(一) 意义
(1)注意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2) 注意是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功能
选择功能、整合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一)适应性活动
侧耳倾听 ◎ 举目凝视 ◎凝神苦想
(二) 无关运动的停止
人在集中注意时,常常表现为静止状态。
(三)呼吸运动的变化
人在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也发生变化,一般吸得更短促,呼得更悠长。在紧张注意时,甚至呼吸会暂时停止。还会出现心脏跳动加速,牙关紧闭,拳头紧握等现象。
第 二 节 几 种 不 同 的 意 识 状 态
一、 睡 眠 与 梦
(一)睡眠
周期:
人的一生三分之一在睡眠中度过,睡眠的阶段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 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这一阶段很难被唤醒持续20 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 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大多数脑电波为△波,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功能
功能恢复理论:使机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睡眠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
生态学理论: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二)梦
1、精神分析的观点
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
2、生理学的观点
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
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
第一节 意识概述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一种觉知;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二、什么是无意识
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无意识行为▪ 对刺激的无意识▪ 盲视
注意的 生理机制
1 、从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
2 、诱发电位与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
3、 网状结构与有机体的觉醒状态
4 、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和尾状核----精确选择行为
5 、额叶对注意的调节作用
第 五 节 注 意 的 特 征
一、 注意的 稳定性
(一)概念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所感受的事物或所从事的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品质。
(二)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
客体的复杂性。
主体的积极性。
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
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
(三)注意的分散, 也叫“分心”
概念
指在主客观诱因的干扰下,人们的注意离开应当完成的任务而指向无关的活动与客体
客观诱因
引起无意注意的某些无关刺激物转移了人们注意的方向
主观原因
因人的情绪、疲劳或疾病等情况引起注意不稳定。
(四)注意的起伏
概念
与注意的分散有本质区别,是注意强度或感受的一种周期性变化,它是由一种不随意的感受性变化引起的
二、注意的广度
(一)概念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这是注意在空间上的品质
(二)实验
人们用速示器测量注意的广度,即在0.1秒的时间内,给被试者呈现一组不相联系的对象(字母或图形等),被试能感知到的对象就是其注意的广度 实践证明:成人在该时间内的注意广度一般为4~6个孤立的外文字母,黑色的圆点8~9个,3~4个汉字。幼童一般为2~3个。但无论是成人还是幼童,他们的注意广度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三)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一是知觉对象的特点
一般规律是,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广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二是人们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三、注意的分配
定义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别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
四、注意的转移
(一)定义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二)影响注意转移的难易和快慢的条件:
原有事物引起的注意强度
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或活动)的性质
对新事物(或活动)的理解程度
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第 六 节 注 意 的 认 知 理 论
一、过滤器理论
(一)定义
布鲁德本特(D.E.Broadbent)提出,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 注意是一个瓶颈或过滤器,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首先要经过这一过滤器,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消失了。
(二)实验
双耳分听实验 ❖ 新异的、强烈的刺激、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容易通过过滤器而被注意。 ❖ 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通过过滤器而被注意到。
二、衰减理论
(一)定义
特瑞斯曼(A.M.Treisman,1964)提出
当信息通过过滤器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重要的信息仍可通过过滤器而得到高级的加工,并反映到意识中。
(二)实验
双耳分听实验 ❖ 新异的、强烈的刺激、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容易通过过滤器而被注意。 ❖ 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通过过滤器而被注意到。
三、后期选择理论
多伊奇等 (Deutsch et al.,1963)等提出。
信息在进入衰减装置之前(在知觉水平是)就被分析过了,对信息的选择主要是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 个体用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来检验从外界直接输入的信息,当直接输入的信息与记忆存储的信息相关时,这种相关的外部信息才受到选择。 ❖ 也叫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
四、多阶段选择理论
❖ 约翰斯顿等人(Johnston&Heinz)提出。
选择过程在不同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但这种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而且这种选择的阶段依赖于当前任务的要求
五、认知资源理论
把注意看成一组对刺激进行归因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且是有限的。
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但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资源就越多,当资源完全被占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
六、双加工理论
谢夫林等(Shiffrin&Schneider,1977)提出
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收意识控制的加工 ❖ 自动化加工是自动化进行的、不受认知资源限制和不需要注意的加工; ❖ 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