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分享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第18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思维导图,通过一篇思维导图即可完全了解第18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的相关知识,赶紧试一试用思维导图学习的方法吧~
编辑于2022-10-27 22:33:06 江苏省高中新教材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8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附赠19课相关思维导图
国家宏观调空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货币
布雷顿森林体系
内容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维持黄金和美元之间固定的汇率
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贸易
关税贸易总协定(1948)
世界贸易组织(1995)
背景
1929-1933世界经济危机
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
措施
国内(强化国家干预)
扩大政府开支
制定发展计划
利用杠杆实施调控
影响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20世纪50-70年代)
产生
在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
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自我完善
科学技术新发展
第三次工业革命·
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
背景
20世纪科学理论重大发现
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论,信息论
两次世界大战促进
表现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包括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
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
各种新材料的出现
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
影响
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
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
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基础,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表现
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力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福利国家”制度
含义
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
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评价
积极
再换和收入分配不评定,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消极
增加国家财政负担
挫伤劳动者积极性
目的
寻求提高社会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
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自我完善
社会运动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马丁路德金
1963年《我有一个梦想》
妇女运动
学生运动
高中新教材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9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 改革与解体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回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变
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内容
政治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经济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特点
主要发展农业
影响
积极
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战,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提高
消极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其他
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的报告,岁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内容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利用奖金等积极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效果
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经济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政治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意识形态
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结果
苏联解体
原因
根本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直接
历次改革未有实质发展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
外部
西方长期 和平演变
导火线
八一九革命,苏共领导人放弃政权
教训
未从根本上打破传统模式
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建设(改革化背景)
成就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背景
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南斯拉夫改革
内容
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效果
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分裂埋下了隐患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内容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被称为“布拉格之春”
效果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出兵占领其首都
特点
阻碍重重机关,深受苏联影响
东欧剧变
原因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限制
苏联鼓励东欧改革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表现
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类型
流血冲突
罗马尼亚
相对平稳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合并
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
分裂
捷克斯洛伐克
解体
南斯拉夫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土地改革
1950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村合作社
1953开始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人民公社化
1958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合作规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
坚持公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1949-1956 过渡时期
1949-1956 新中国初期
1949-1952 国民经济恢复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
《新民主主义论》1940发表对其有部分理论指导
1953-1957 “一五”计划
经济
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政治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6年召开中国八大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一五计划建设集中在东北地区。
意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中国工业化起步-----洋务运动
1953-1956 三大改造
农业
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农民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变个体生产为集体生产。
资本主义工商业
采取赎买政策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是企业变成国家的,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公私合营是农业合作化的继续。
手工业
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同俄国十月革命
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 中共八大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正确的分析了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是八大的路线没有坚持下来。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了很大挫折。
同年发表了《论十大关系》
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又称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在曲折中前进
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中共八大2次会议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
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开展全国性大炼钢铁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公有化的规模和程度.
八字方针
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目的:克服经济困难纠正左倾错误(文革)。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时期
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971年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文革左的错误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确立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1978后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废除人民公社体制1983。
作用: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也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
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让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南方谈话
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1992年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2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意义:标志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中共14大
1992年 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中共15大
I997年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经济共同发展
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1世纪初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制基本确立
对外开放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经济特区
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4年开放天津连云港南通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
1992年形成沿海开放地带
新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出口产品
开发开放浦东
1990年上海浦东是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010年 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2017年 中共十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