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内容全面,尤其适用干需要考试的学生党/上班族哦,大家一起学起来吧。
编辑于2022-10-28 03:30:38 广东4.1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4.1.1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自然经济
即自给自足的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在自然经济下,社会由许多分散的、单一的经济单位所组成,每个经济单位从事各种经济工作,从采掘各种原始原料开始,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制造成消费品
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排斥社会分工,生产规模狭小
→自然经济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都很低,社会分工极不发达,因此自然经济是这些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
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
①存在社会分工
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和行业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劳动产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便必然采取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所发展,但不占主导地位
这一阶段的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是一种简单商品经济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
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商品的二因素
①使用价值
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离开了商品它就不复存在
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
而是通过交换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③价值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关系:对立统一
①对立性:相互排斥、不可兼得
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
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
②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
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劳动的二重性
①具体劳动
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②抽象劳动
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形成商品的价值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2】关系:对立统一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②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分别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
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商品的价值的质与量的规定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劳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指劳动力的正常性质,即“劳动力在它被使用的专业中,必须具有在该专业占统治地位的平均的熟练程度、技巧和速度。这种劳动力必须以通常的平均的紧张程度,以社会上通常的强度来耗费”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3)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
【1】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①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减少,反之就越大
②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测量方法
①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3】影响因素
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③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⑤自然条件
(4)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联系
①简单劳动
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②复杂劳动
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也就是说,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4.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分析
①进一步揭示了价值的本质
说明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商品的一种社会属性
②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揭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和历史性,指出货币和商品生产是紧密联系的
(2)商品的价值形式是不断发展演变的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3)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1】货币
①概念
是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货币本质体现一种社会关系
②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2】随着货币的产生
①整个商品世界分极为两极
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
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
另一极是货币
只代表商品的价值
②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反而有可能使矛盾扩大和加深
4.1.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1)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2.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可避免地围绕着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3.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表现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不论社会制度如何,为了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在各个社会部门之间的分配都应该遵循一定的比例,否则就会造成
某些部门发展过快
浪费社会资源
某些部门发展过慢
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需要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那些劳动生产率高、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那些生产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少,仍按照较高的社会价值出卖,因而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
那些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多,但还要按照社会价值出卖,结果不仅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亏本或破产
这就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的之间的分配
4.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1)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分配时,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2)阻碍技术的进步
在市场竞争中,首先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办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者,为了保持其在竞争中的优势,往往会限制技术的扩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生产经营的普遍改善,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可能使一部分具有有利生产条件的生产者积累大量的财富
使另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蒙受损失甚至破产
4.1.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vs社会劳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
在社会分工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交换
在这里,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直接矛盾的唯一途径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只有抽象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
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
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有卖出去,其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生产者才能生存和进行再生产
反之,再生产就难以进行
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通过商品的运动、价值的运动、货币的运动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产生“商品拜物教”
商品生产者认为商品、价值乃至货币似乎是物的自然属性,而这种所谓的自然属性又似乎具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性,商品生产者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是听凭商品、价值、货币运动的摆布,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产生的必然性
①劳动产品只有采取商品的形式才能进行交换,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只有采取同质的价值形式才能在交换中体现出来
②劳动量只有采取价值量这一物的形式才能在交换中体现出来
③生产者的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质只有采取商品之间即物与物之间相交换的形式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使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具有了拜物教性质
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或者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所具有的物的外观掩盖了商品经济关系的本质,妨碍人们透过物的外表认识商品、价值以及货币的实质
3.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用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替代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4.1.4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与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2)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了人与人的关系,对我们科学认识商品经济的本质,正确理解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所包含的关于价值的本质和价值的量的规定的理论,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等,都是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揭示
我国正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现如今,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面对新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发生了变化,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也发生了改变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性劳动也需要作出新的认识和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如今,科技发展与创新愈发重要,应充分肯定科技人员在创造价值中付出的劳动
在收入分配方面使他们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贡献相匹配,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应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摆到重要的位置
(3)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