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习的基本理论
本文总结了学习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学习的实质与类型、联结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内容。
编辑于2022-10-28 11:23:51 四川省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学习的概念
广义的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的过程中,通过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 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狭义的学习:学生在学校的学习
人和动物学习的区别
学习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以语言为中介
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
学生学习的特点
间接知识经验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
班集体
学习的类型
我国心理学家学习的分类
潘菽学习分类
加涅学习的分类
学习层次分类(累积学习模式)
信号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
词语联想学习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规则学习
问题解决(高级规则学习)
学习结果分类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言语信息
符号记忆;事实类学习;有组织的整体知识
动作技能
态度学习
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
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喜爱情感
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联结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联结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学习是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过程
强化在刺激和反应连接的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个体学到的是习惯,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建立者
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饿猫迷笼实验
学习的实质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过程中的三条规律:效果率、练习率、准备率
教育意义
强调从做中学
允许学生犯错,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进行学习
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
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练习
使学生学习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狗分泌唾液的实验
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白鼠的迷箱实验
人的行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基本规律
正强化
负强化
逃避条件作用
回避条件作用
正惩罚
负惩罚
消退
普雷马克原理(祖母原则)
强化的分类:连续强化、间隔强化(定时强化、变时强化、固定比例强化、变化比例强化) 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教育意义
程序教学: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 低错误率
行为塑造: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儿童模仿攻击行为实验(BOBO玩偶实验)
学习:参与性学习(做中学)和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再现、动机
动机的三种来源:直接强化(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交互决定论:个人、环境、行为
特点:观察学习并不依赖于直接强化;观察学习,不一定有外显行为;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
评价
两种最基本的学习模式是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用实验的方法对学习行为进行研究
揭示了学习的机制刺激——反应
把人类和动物的学习等同起来,忽视了人类学习的社会性和主观能动性
认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定时强化——扇贝效应
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联结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
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学习依赖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学习理论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大猩猩顿悟学习实验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格式塔)
学习是通过顿悟而不是尝试错误来实现
完形顿悟与尝试错误的关系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认知地图学习理论
白鼠迷津实验
学习是有目的的,不是盲目的,是期待的获得
学习是对情境整体的领悟,从情境中形成“认知地图 ”
学习是S ——O ——-R的过程, O代表个体内部的变化
潜伏学习,没有强化的条件下,学习也会发生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育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结构原则:动作(0-2岁)、图像(2-7岁)、符号(7岁以后)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
发现法
含义:提供材料……自行发现
特征:一强调学习过程、二强调直觉思维、三强调内在动机、四强调信息提取
作用:提高智慧;内在动机;探索方法;保持材料
启示
教师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
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且难度适当
应根据中小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灵活组织教学
给予学生反馈,提高学习自觉性和能动性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
认知同化理论
学习的分类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意义学习的实质
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性
学习者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
学习着要有主动学习的倾向性
接受学习的实质
教师指导… 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接受学习的特点
接受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接受学习适合年龄较大、经验较丰富的人
接受学习所学习的内容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知识
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的过程
在教学中的运用
逐渐分化原则
整合协调性原则
先行组织者
陈述型组织者
比较型组织者
比较奥苏贝尔与布鲁纳的异同点
加涅认知理论
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及学习者将来自环境的刺激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学习阶段理论-八个阶段
学习条件论
学习内部条件
学习外部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强化应该恰好在学生评估自己作业的时候
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基本方法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是教学的中心。
期待是托尔曼的核心观点
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联结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核心观点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是对知识的建构
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茨基
共同点:建构、互动
学生观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
强调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习观
主动建构(自主学习)
社会互动(合作学习)
学习的情境(探究学习)
知识观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动态性)
知识是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情境性)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是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起来的(主观性)
教师观
帮助的、合作者、引导者
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写作学习——效果评价
支架式教学
创设情境——搭建支架——-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随机进入教学(随机通达教学)
创设情境——随机学习——思维发散——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自上而下的教学
大任务——小任务
合作学习
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努力;社会互动;团队历程;
探究式学习
认知学徒制
师傅带徒弟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
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
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联结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核心观点
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 人本主义、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
人的价值、潜能、自我实现、人际关系、情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缺失性需要
生理需要(最基本、最原始、最强有力的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于爱的需要(社交需要;学生最缺乏)
尊重需要
成长性需要
认知需要(认知与理解的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层;好高峰体验)
马斯洛的内在学习论
外在需要:被动、机械、灌输
内在学习: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
患者中心疗法(自己叙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知情统一的教学观(完人、功能完善者)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习的分类:认知学习(无意义学习经验、颈部以上的学习) 经验学习 (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含义:学习的内容以学习者的经验、情感、兴趣联系在一起
有意义学习的特征: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渗透性)、自我评估
与奥苏贝尓有意义学习的区别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非指导性教学)
教师的角色——助产士、催化剂、学习的促进者,忽视的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习的氛围: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同理心
重视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模式
学生中心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开放课堂模式
自由学习和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