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这是一篇关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的思维导图,包括:气一元论和阴阳学说的概念、基本内容、应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气一元论
气的哲学概念
无形而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
构成世界的物质本源
概念
是研究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并用于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发展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
基本内容
气是物质
气是万物的本原
气的运动是万物变化的根源
气机: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
气的基本特性之一:运动不息,流行不止,变化无穷
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聚散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气的基本形式:气与形、气与气、形与形的转换,有形之体自身的更新变化
气化:气的变化
形化:气化而生万物后,各物种的形体遗传
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乐器共振共鸣
磁石吸铁
日月吸引海水
公鸡司晨
人体昼精夜瞑
中医学的运用
构建天人合一整体观
诠释人体生命活动
解释人体疾病变化
六淫之气:气候异常变化或人体抗病能力下降时邪气入侵
疠气:具有强传染性和治病的邪气
指导治疗
脏腑功能正常与否,其消息可以气为载体,以经络为通道反映于体表相应部分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内容
阴阳交感(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运用:
天之阳气,地之阴气交感,万物生长
父精母血,新的生命
卦象
阴阳对立(一分为二,对待,相反的关系,固有属性)
运用
制约太过(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和制约不及(阳虚阴盛,阴虚阳亢)
阴阳互根(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阴阳互藏
互为根本
相互滋生,促进
阴阳消长(处于不断消减和增加的运动变化)
互为消长
原因:阴阳对立
表现形式:此消彼长
同消同长
原因:阴阳互藏互根
表现:次长彼长
意义:保持动态平衡
阴阳转化(一定条件,相反方向)
原因:阴阳互根互藏
前提:阴阳消长
本质:质变 物极必反 极、重、甚
阴阳自和(自动稳定,自动恢复,能力,趋势)
取自”以和为贵“
平衡、动态、常阈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人体的组织结构
概括人体生理功能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对立互根的协调关系是处于相对动态平衡的结果)
阐释人体疾病变化
病因的阴阳属性
病机的基本规律
阴阳偏盛(损其有余,实则泻之)(邪气盛,邪气盛则实)
eg。阳偏盛:阳高于正常水平,阴处于正常水平,因为阴阳对立制约,所以阴受到阳的克制而减少,从而成为阴病
实证
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阳偏盛导致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
实热证
高热,烦躁,面赤,脉数,舌红少津,口干唇燥
实寒证
肢冷,蜷缩,脉迟伏,微细欲绝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
阳盛指阳气侵犯人体,邪并于阳从而使机体阳气亢盛所致的病机变化
阳胜则热:阳的属性是热
阳胜则阴病:阳能制约阴,阳气亢盛消耗和制约阴气使之减少
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阴
阴胜指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而使机体阴气亢盛所致的病 机变化
阴胜则寒:阴的属性是寒
阴胜则阳病:阴能制约阳,阴气亢胜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
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阴偏衰,阳偏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虚则寒: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盛,则虚寒内生
阴虚则热:人体阴液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胜,则虚热内生
阴阳偏衰导致虚症(精气夺则虚)
虚证
阴阳偏衰所导致,阴偏衰导致虚热证,阳偏衰导致虚寒证
虚热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虚寒证:面苍白,畏冷,神疲蜷卧,自汗 脉微
阴阳互损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竭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应用疾病的诊断
分析四诊资料
辨别疾病证候
指导疾病防治
指导养生保健
确定诊疗原则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归纳药物性能
病理
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阳虚阴盛,阴虚阳亢
阴阳互根关系失常: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