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一建市政给排水厂站
一建市政给排水厂站思维导图,包括它的结构与特点、厂站施工技术、防渗漏设计措施、一般措施、混凝土拌制等内容。
编辑于2021-12-16 20:29:15给排水 厂站工程
1.结构 与特点
场站构筑 组成
施工方法
1.全现浇混凝土施工:水处理(调蓄)构筑物大多采用。圆柱形池体结构壁高度大(12~18m)宜采用满堂支架法和滑升模板法进行整体现浇施工; 污水处理的卵形消化池通常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筋、曲面异形大模板施工,主体外表面需要做保温和外饰面保护。 振动棒分层振捣最大厚度≤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且不大于500mm;平板振动器分层振捣最大厚度≤200mm。
2.单元组合式现浇混凝土结构:生物反应池、沉砂池、清水池等大型池体的断面形式有圆形水池和矩形水池时采用。 矩形池各单元间留后浇带,池体钢筋一次绑扎完成(不切断),待单元养护42d后,再采用比单元强度高一个等级的混凝土或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后浇带,养护时间不低于14d。 圆形池底板单元聚氯乙烯胶泥嵌缝、壁板单元橡胶止水带接缝。
3.装配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沉砂池、沉淀池、调节池等圆形的混凝土水池宜采用。可以获得较好的抗裂性、不透水性。 可采用缠绕预应力钢丝法、电热张拉法进行壁板环向预应力施工;满水试验合格后,及时进行喷射水泥砂浆保护层。
4.预制沉井法施工:在有地下水、流砂和软土地层且地下无重要构筑物和管线影响时,可选择采用。 排水下沉:人工挖土下沉、机具挖土下沉、水力机具下沉;不排水下沉:抓土下沉、水下水力吸泥下沉、空气吸泥下沉。
给水处理
处理方法
处理对象为天然淡水,主要来自江河、湖泊、水库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井水);按含有杂质分为: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按杂质形态分为:悬浮物质、胶体、溶解物质。
工艺流程
预处理
氧化法:化学氧化、生物氧化
吸附法:粉末活性炭吸附、黏土吸附
深度处理
活性炭吸附法、臭氧氧化法、臭氧活性炭法、生物活性炭法、光催化氧化法、吹脱法
污水处理
处理方法
工艺流程
再生水回用
再生水又称中水,将经过二级处理后的污水再进行深度处理,去除剩余污染物,达到各种回用目的水质要求。
再生水回用类型
1.农林渔业用水;2.城市杂用水;3.工业用水;4.环境用水(观赏娱乐);5.补充水源水(地表和地下水)
工农补充城市环境
给水及污水厂试运行程序
1.单机试车(≥2h)--> 2.设备机组充水试验;--> 3.设备机组空载试运行(4~6h);--> 4.设备机组负荷试运行(6~8h); --> 5.设备机组自动开停机试运行(≥3次);--> 6.全厂联机试运行(≥24h)
厂站 施工 技术
现浇混凝土 水池
工艺流程
测量定位-->土方开挖、地基处理-->垫层施工-->防水层施工-->底板浇筑-->池壁及支撑柱浇筑-->顶板浇筑-->功能性试验
技术要点
1.模板及其支架应满足承载能力(强度)、刚度、稳定性要求: 2.采用两端能拆卸的螺栓:中部加焊止水环(不宜圆形);拆卸后形成40~50mm深的锥形孔,采用宜密实、无收缩、具有足够强度、与池壁颜色一致或接近的材料封堵,封堵后不得有收缩裂缝和湿渍现象 3.对跨度≥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 4.池壁和顶板连续施工时,池壁内模支撑立柱不得同时作为顶模支撑立柱;顶板支架的斜杆或横向连杆不得和池壁的杆件相连。
止水带安装
塑料或橡胶止水带:采用热接,不得采用叠接,接缝平整牢固;T形、十字、Y形接头应在工厂加工成型。
金属止水带:折叠咬接或搭接,搭接长度≥20mm,采用双面焊,清除干净后涂防锈和防腐涂料
止水带安装牢固,位置准确,不得有裂纹、孔洞、扭曲、褶皱,严禁在止水带上穿孔或铁钉固定。
施工缝设置
1.顶板及底板连续浇筑不留施工缝,设计变形缝时分仓浇筑; 2.池壁与底板相接处施工缝:宜留在顶板上面≥200mm处,有腋角时留在腋角上面≥200mm处; 3.池壁与顶板相接处施工缝:宜留在顶板下面≥200mm处,有腋角时留在腋角下部≥200mm处; 4.地下水位或设计运行水位高于底板顶面8m时,施工缝宜设置高度≥200mm、厚度≥3mm的止水钢板。
无粘结预应力 施工
工艺流程:钢筋施工-->安装内模板-->铺设非预应力筋-->安装托架筋、承压板、螺旋筋-->铺设无粘结预应力筋-->外模板-->混凝土浇筑及养护--> 拆模及凿毛-->割断外露塑料套管并清理油脂-->安装锚具-->安装千斤顶-->同步加压-->量测-->回油撤泵-->锁定-->切断无粘结筋(留100mm)--> 锚具及钢绞线防腐-->封锚混凝土
1.预应力筋外包层材料应采用聚乙烯或聚丙烯,不得使用聚氯乙烯; 2.必须采用1类锚具; 3.无粘结预应力筋不能有死弯、严禁有接头; 4.张拉段无粘结预应力筋长度不超过50m,超过采用分段张拉,锚固肋为双数且相邻错开; 5.外露预应力筋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0mm,封锚混凝土强度不低于设计结构混凝土强度(后张法80%),且不得低于C40(后张法C30)。
张拉要求

拆模强度

装配式预应力 混凝土水池
壁板缝浇筑:1.内模一次到顶,外模随浇随支,分段高度≤1.5m;2.采用采用微膨胀、快速水泥,混凝土强度提高一级;3.缝宽较大时分层浇筑,浇筑厚度≤250mm。
曲梁采用三点吊装,吊绳与构件平面交角≥45°,否则进行强度验算,就位后采取临时固定措施。上部二次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拆除临时支撑。
沉井施工
沉井组成
井筒
作为地下构筑物围护结构和基础;依靠其自重或外力克服筒壁周围土的摩阻力下沉。
刃脚
减少井壁下端切土阻力,便于挖靠近沉井刃脚外壁的土体;为防止刃脚踏面受损(爆破清除),可进行刃脚加固(角钢加固或钢板包裹)
隔墙、壁柱和梁
增加井筒的刚度,防止突然下沉
底板
为增强井壁与底板的连接,在刃脚上部井筒壁上留有深100~200m的企口凹槽。
沉井施工
1.地下水位应控制在沉井基坑以下0.5m;采用筑岛法制作时,岛面标高应比施工期最高水位高出0.5m以上。 2.刃脚的垫层采用砂垫层上铺垫木或素混凝土;素混凝土的厚度在满足承载力的前提下应便于下沉前凿除;砂垫层分布在刃脚中心线的两侧范围,应便于抽除垫木,砂垫层宜采用中粗砂,分层铺设夯实。 3.沉井第一节制作高度必须高于刃脚部分;底梁应与刃脚部分整体浇筑;拆模强度为设计的75%;施工缝采用凹凸缝或设钢板止水带,采用止水拉杆。 4.后续各节的模板不应支撑于地面上,模板底部距地面不小于1m;外排脚手架应与模板脱开。 5.排水下沉时,相邻仓位挖土高差不超过0.5m;用抓斗取土时井内严禁站人,严禁在底梁以下任意穿越。 6.不排水下沉时,井内水位不得低于井外水位;流动性土层开挖时,应保持井内水位高出井外水位不少于1m。 7.下沉应平稳、均衡、缓慢,若出现偏斜时通过调整开挖方式“随挖随纠、动中纠偏”。 8.沉井封底前,自沉速率应小于10mm/8h。
辅助下沉方法
沉井外壁采用阶梯形时井外壁与土体之间均匀灌入黄砂;触变泥浆套助沉;空气幕助沉;爆破方法。
沉井封底
采用干封底、水下封底
封底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且满足抗浮要求时,方可停止降水或抽除井内水,凿除表面松散层。
抗浮措施
1.降水至基坑底面以下不小于500mm;2.基坑四周设防汛墙,建立防汛组织,强化防汛工作;3.基坑内埋设盲管(沟)和抽水设备,及时排除积水; 4.备有应急供电和排水设施并保证其可靠性;5.当构筑物自重小于浮力时,引入外来水进入构筑物减少浮力。
满水试验
试验时间
现浇水池在防水层、防腐层施工之前;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池在预应力锚固后保护层喷涂之前;砖砌池体在防水层施工之后。
试验流程
试验准备-->水池注水-->水位观测-->蒸发量测定-->整理试验结论
池体有盖时可不测蒸发量
试验步骤
注水分3次,每次注水为设计水深的1/3;大中型池体先注水至池壁底施工缝以上并检查底板抗渗质量,无明显渗漏再注水至第一次注水深度。
注水速度不超过2m/d;两次注水间隔24h;末次注水24h后读初数,初读数和末读数间隔不小于24h。
试验标准
1.水池渗水量按池壁(不含内隔墙)和池底的浸湿面积计算; 2.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池≤2L/(㎡.d);砌体结构水池≤3L/(㎡.d)。
防渗漏 措施
设计措施
1.合理增配钢筋提高抗裂性能,构造筋采用小直径、小间距,配筋率≥0.3%;2.避免应力集中,断面突变时采取逐渐变化的过渡形式; 3.按设计设置变形缝或结构单元,如超出规定长度采取防开裂措施。
一般措施
1.按“先地下后地上、先深后浅”顺序施工,防止交叉施工干扰;水位以下主体结构宜在枯水期施工; 2.冬雨期施工时,制定可行的防水、防雨、防冻、保温及地基保护等措施; 3.基坑施工降、排水,应对其影响范围内的拟建和原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必要时采取防护措施。
混凝土拌制
1.材质符合要求:规格性能、三证一书;2.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砂石级配、普通硅酸盐水泥、外加剂和掺和料; 3.优选配合比:满足强度、抗渗、抗冻要求,降低水灰比、使用外加剂,改善性能降低水化热; 4.试验确定配合比并满足设计要求,现场配置的材料经检测合格;5.热期施工及时调整配合比,严控坍落度;抗渗混凝土宜避开冬期和热期施工,减少温度裂缝。
模板支架
1.符合施工方案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其稳固性,防止沉陷裂缝产生;2.模板接缝严密,变形缝止水带安装符合设计;3.后浇带处的模板及支架应独立设置。
浇筑振捣
1.避免结构内外温差过大:降低入模温度,不应大于25℃;2.控制入模坍落度,做好浇筑振捣:尽量减少入模坍落度,及时振捣,不漏振不过振,重点部位二次振捣; 3.合理设置后浇带:大型构筑物设置后浇带遵循“数量适当,位置合理”原则,利于控制温差和收缩应力。
养护措施
1.延长拆模时间和保温措施,减少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差,减少温度裂缝;2.地下部分结构拆模后及时回填,控制早期、中期开裂; 3.加强冬期施工质量控制:入模温度、拆模时内外温差。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