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了不起的自驱力》
这是一篇关于《了不起的自驱力》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连接时刻、自驱力的三种底层机制、家长应该拥有的四种核心能力、荣耀时刻。
编辑于2022-10-29 19:27:17了不起的自驱力:唤醒孩子的学习源动力
连接时刻
与你连接: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天赋
哈夫曼编码理论:其核心是指把最宝贵的资源分配给出现频率最高的信息,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标。这也是风险投资行业里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与你连接:让孩子在你的引导下找到自己的天赋,借鉴哈夫曼编码理论,为孩子铺路,让孩子试错,让孩子在初期广泛接触各种各样的可能,不断发掘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把某一条道路变成自己真正心之向往的长期发展之路
在逐步收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遵循承诺与一致性原理。在面对众多选择时,还权给孩子特别重要,你要让他自己判断和选择,激发他的内在动力,让他全力以赴探索和证明自己,找到自己的天赋
与老师连接:如何使老师鼓励孩子
期望效应:老师之所以能对孩子的成长起重要作用,核心逻辑是老师对于孩子的殷切期望能鼓励孩子,可以使孩子戏剧性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七次法则:一个用户只要连续七次看到你的品牌或者你的产品信息,就会开始对其产生一定信任,这种信任将有利于你的品牌或产品在用户心中形成认知,最终增大用户选择你的品牌或产品的概率。
为让孩子获得老师的期望,要用七次法则,设法让孩子的优秀表现多次在老师面前曝光,让老师一想到好学生就想到我们的孩子
朋友圈晒勤奋
高分时感谢
在保持真诚的同时使用套路。因为使用工具不会让真诚蒙尘,实用工具只会让人更自由
与书连接:阅读能力影响孩子命运
当孩子知道阅读的好处后,他就会主动阅读
共情能力
观点采择
想象能力
关怀他人
痛苦体感
纯粹接触效应:它是指如果某种外界刺激在人们眼前出现的次数足够多,人们就会对这个刺激越来越喜欢。所以应该让孩子从小就频繁的与书接触
吊桥效应:由于分不清是什么让自己产生特别感觉,,从而喜欢上对方的心理学现象。可以把孩子喜欢的东西和书放在一起,使孩子慢慢对书产生兴趣,进而爱上阅读
自驱力的三种底层机制
自主选择
能自己决定一件事情做或者不做,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
承诺与一致性原理:你在决定做一件事情后,你的行为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按照承诺的方向去执行。换句话说,一旦一个人决定做某件事,他就有足够的自驱力去做这件事
自主选择三个步骤
罗列任务
给予选择
反馈并进入下一轮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如果一个个体对勇气所拥有的能力或者技能去完成某项具体工作有一定的自信,那么他就有自我效能感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高自我效能感是推动孩子自驱力增长的关键要素
SARE法则
S-Selection,即帮助孩子难度适当的任务
A-Adjustment,即调整难度等级,让孩子努努力就能完成任务
R-Retain,即把调整难度等级后的内容保留下来,以在将来支撑孩子增强自我效能感
E-Emerge,剥夺自我效能感、过于强调外部激励、控制性过强
三个误区
剥夺自我效能感
过于强调外部刺激
控制性过强
归属感
能够唤醒孩子自驱力的第三个因是归属感,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化需求之一,也是个体与所属群体之间的一种心理联系
建立归属感的三种方法
利用名人的生日,让孩子找到自己与与历史名人之间的联系
在家里打造学习的专属空间,并使之在家人的脑海中形成印记
消除刻板印象,通过找到和孩子情况相似,但已经达成某个目标的人,帮助他消除发面的心理暗示的影响
家长应该拥有的四种核心能力
自我优势觉醒力:怎样明确自己的定位
面对丈夫:可以设法找到他的优势,用他的优势来育儿,让他摸到白球
面对婆婆:可以想办法请教和夸赞她,让她充分感受到你的善意,同时也唤起她做出善意行为的动机
面对自己:尝试找到内控点,用好“是瘦球”这个技巧,避免让双方摸到黑球,即使摸到黑球也可以设法把黑球转变为白球(内控点:是自己做出行动之前,现在大脑中把行动过一遍,这个过一遍的过程可能会使自己产生一个不同的动机,不同的动机会引发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行动;是瘦球:“是”-事实,第一步要让你表达你看到的事实;“瘦”-感受,第二步你要说说你看到事实后自己的感受;“球”-请求,第三步你要表达自己的请求)
认知偏误觉察力:如何一眼看透本质
别被从众效应误导;
保持自我复杂性;
保持成长性思维
习惯养成塑造力:从拖延懒散到自律高效
首先,针对无法早期的问题,可以运用习惯模型来构建早起的因,分两步
第一步找到自己喜欢的大脑奖励
第二步每天早起1分钟,逐步养成早起习惯
其次,如果想见效更快,可以通过WOOP心理思维4步法
W-Wish,希望
O-Outcome,现状
O-Obstacle,障碍
P-Plan,计划
最后,WOOP心理思维4步法不仅能用于实现早起,也能用于其他场景
自信自爱内聚力:怎样让付出得到认可
内聚性自我:是一种自我向心力,它能保证心灵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向内聚合,这些向心的力量会构成一个稳定而坚固的整体
第一,我们分析出了情绪崩溃、心累是“果”,没有内聚性自我是“因”;
第二,为了逐步建立内聚性自我,我们先治标,治标策略包括4个步骤:觉察情绪,调整呼吸、观察自己、等待退潮
第三,为了让你不至于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制定的每个策略都要有一把行动的梯子,可以使WOOP心理思维4步法
第四,治本,治标是防御性策略,治本是进攻性策略,为了治本需要有策略地表达你的攻击性
荣耀时刻
里程碑事件
习惯模型:它是一个通过触发、行动、大脑奖励帮助一个人把某件原本并不太想做的事情,变成自身习惯的一重行为设计模型
习惯模型三个步骤
触发。触发可以是任何形式,比如错题、考试、闹铃响等
行动。行动值触发后紧接着的指令,这部分的设计提前和孩子协商
大脑奖励。最核心作用是激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中、高层次,通常是针对行动的荣耀奖励
转折事件
德西效应:一种内外动机互相转化,动机强度高低变化的心理现象。转折事件就是通过德系效应,使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进行互相转化的核心事件
霍桑效应:通过让孩子行动的过程或者优良结果被更多人观察到,促使触发孩子底层行为的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变
低谷事件
超限效应: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存在一定的阈值。作为家长,不能对孩子施加过多的刺激,引发孩子内心的反感、愤怒,甚至是崩溃
从博弈角度,可以通过改变博弈模型来提高总体收益,学会用还权给孩子的方式来维持孩子情绪水平,让孩子主动做出选择,通过试错得出正确的结论
自我复杂性:组成自我概念的自我数量越多,自我复杂性越强;而自我复杂性在经历低谷事件时,由于自我数量比较多,所以这些低谷时间只会影响其自身价值的一部分。所以自我复杂性越强,就越能对我们的压力情绪产生良好的缓冲作用,也可以理解为承受压力的阈值变高了。(好像一张桌子的桌腿,桌腿越多越稳定)
通过认识自我复杂性,要摈弃过去对孩子只要听话和学习就够了的旧观念,要增强孩子的自我复杂性,提高孩子面对低谷时刻的心理承受阈值,不会因为某一方面的挫折而全盘否定自己,进入更坦然、更勇敢面对挫折的增强回路
认知时刻
行动原理模型
B=MAT:B-Behavior看得见的行为,M-Motivation动机,A-Ability能力,T-Trigger触发。这三者共同对一个人的行为起作用
针对不同因子的建议
针对动机:尽可能让孩子自主安排时间
针对能力:要循序渐进,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让孩子专注30分钟就至少休息10分钟
针对触发:需要有触发事件的产生
陪读不如陪伴
从众效应:它是指一个个体很容易收到外界的影响,在自身的判断、认知上倾向于表现得与公众舆论相符,只有极少数人能保持独立性
无论是正向触发孩纸负向触发,人们是很容易收到他人影响的;周围形成正、负向触发的人越多,这种触发影响力就越强
陪读和陪伴的区别:陪读像应酬,是被动、不情不愿的介入,在陪读期间家长会忍不住追剧、玩游戏形成负向触发;陪伴是类似好友相聚的主动行为,陪伴可以形成正向触发,还能让孩子高效、快乐的学习
陪伴的另外两个作用
减轻孩子挫败感
让孩子站在家长肩膀上,在引导下学习,产生自驱力
成长性思维
自证预言: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现象,是指当事人会不自觉的按照机子的预言来行动,最终让预言成真
为了让自证预言向积极方向发展,需培养孩子的成长性思维,也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智力能通过努力不断提升,所以就不断努力,最终使能力、智力得以提升
培养孩子成长性思维的两种思路
激励行为而不是结果
在家庭环境中,营造培养成长性思维的氛围
欣喜时刻
核心记忆
核心记忆会对孩子整个人生的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产生强烈影响
峰值时刻有利于孩子进入正向循环,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谷底时刻则相反,会让孩子陷入负向循环,对学习越来越讨厌
波利亚罐模型
错把目标当方案:粗暴的语言和行动仅仅会提高孩子的紧张感,并不能明确地为孩子指出一条提高水平的路。在孩子学习新知识和面对对他们来说复杂的问题时,紧张感反而会影响学习效果,让孩子的失误率激增。而且这种做法还会让孩子陷入负面情绪
打破脚本
滞后效应:无法立刻感知进步而难以产生进步感和成就感
斯金纳强化试验:即时反馈,通过正强化的奖励,促使其产生强劲动力
量变产生质变
积分育儿
PBL模型:P-piont积分,B-Badge徽章,L-Ladder排行榜
PBL具体操作方式
第一步,营造仪式感
第二步,设定初始值
第三步,宣布规则
第四部,设定等级
第五步,兑换商品
PBL需关注的四个重点
一定要放权给孩子,让孩子充分参与
规则制定好后,不要随意改动
既然家庭积分商城里的奖品是提前设定好的,家长只能建议,不要干预
家庭积分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确立一重长线机制,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或者某一方面的自我肯定、自我成就和自我驱动感形成之前,通过即时反馈奖励孩子,鼓励孩子的积极行为,帮助孩子摸到白球